close

圓悟克勤禪師

 宋仁宗嘉祐八年,是動盪的宋朝時期中較為安定的一年。這年,四川省崇寧縣境內,出生了一位禪宗史上,無論思想、修持等方面皆對後人影響甚鉅的宗門巨擘──圓悟克勤禪師。

 圓悟克勤禪師嗣於臨濟宗楊岐派門下,師承五祖法演禪師。當時在五祖的弟子中,有「三佛」:佛果圓悟克勤、佛鑒太平慧懃與佛眼龍門清遠,被譽為「叢林三傑」,世稱「演門二勤一眼」,其中尤以圓悟克勤禪師為首,其修持與德行,可見一斑。

 圓悟禪師出家之前,由於家中世代崇儒,故年少時即對儒學深有所解。聰慧穎悟的圓悟禪師,不僅能日記千言,對於書中的義理更能融會貫通,並且身體力行。   然而,儒家之道並不能滿足他對人生真理的探究。十八歲的某一天,圓悟禪師經過妙寂寺,見到寺中的佛像、佛經,忽然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當時,禪師即悵然感嘆道:「予殆過去沙門也!」返家後,便毅然決然辭別雙親,依止妙寂寺的自省大師,出家修行。

 受具足戒後,圓悟禪師至四川成都跟隨敏行禪師學習經論。這段期間,一場大病,讓他痛切地體悟無常,並深刻地感受到,在佛法信解之外,更須實修實證,才能真正地出離生死。他說:「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欲以聲求色見,如釜羹投鼠矢污之。吾知其無以死矣。」

 為參究向上一路,圓悟禪師先後參訪了真覺惟勝禪師、玉泉承皓禪師、金鑾信禪師、黃龍祖心禪師等大善知識,皆蒙讚歎為難得的大乘法器,晦堂禪師更讚歎:「將來臨濟宗的傳承,非汝莫屬!」

 然而,來到五祖法演禪師住持的白雲山,無論圓悟禪師提出如何精闢的見解,機鋒峻利的法演禪師皆不予認可,辭窮理絕的圓悟禪師寡歡地離開了。臨走前,法演禪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的悟性很高,且辯才無礙,但這些並不能抵擋生死。等你生了一場熱病,就會想到我了!」

 不出所料,後來圓悟禪師在金山寺果真染上了熱病。此時,發現平日所學習的佛法,一點也用不上功,這才知道法演禪師的用意與苦心。病癒後,圓悟禪師便立刻回到法演禪師門下,以侍者的身分繼續參學。

 數年之間,克勤精進不懈,時有所悟,並且將自己所寫的詩偈呈法演印證,但師父卻始終認為克勤還沒有見到自性。

 後來,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職的吏部提刑大人,剛巧辭官返回蜀中,特來向法演問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法演回答說:“提刑大人,你少年時代可曾讀過一首艷詩?

「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後面這兩句和祖師西來意頗為相近。”

 古時男女授受不親,一個女子是不能主動對男性表示愉悅之情的,縱然是洞房花燭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聲呼叫自己的夫婿。只能枯坐洞房、等待夫婿的新嫁娘,自不免愁惱之情。她只能頻頻使喚貼身丫環小玉拿茶倒水的,無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讓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

歷代的諸佛祖師就是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眾生就是那位感覺遲鈍的檀郎。祖師們的語錄公案、諸佛的教示言說,就是那頻呼小玉的弦外之聲。法演引用這首艷詩,自有其深意。陳提刑聽了,心解意會,口中頻頻稱諾,滿意地回去了。

 克勤剛巧從外面回來,聽到這段公案,滿臉疑惑地問道:“剛剛聽到師父對提刑舉一首艷詩,不知提刑會也不會?

 法演回答說:“他識得聲音。”

 “他既然識得聲音,卻為什麼不能見道呢?

 法演知他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聲:“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呢!

 克勤豁然開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見一只公雞飛上欄桿,正鼓翅引頸高啼,克勤笑道:“這豈不是‘只要檀郎認得聲’的‘聲音’嘛!”於是將自己開悟的心得寫成一偈,呈給師父:

 「金鴨香爐錦繡帷,笙歌叢裡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詩意謂悟道如熱戀中的情事,只能自證自知,旁人是無法知道個中況味的。悟境言語道斷,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風流韻事,如人飲水,只許自知。

 五祖法演見了,欣慰萬分地說:“見性悟道是歷代諸佛祖師們念茲在茲的大事,不是小根劣器的凡夫眾生所能造詣的。今天你能和諸佛聲氣相通,我真為你高興!”五祖於是對蜀中的禅門耆舊傳出消息說:“我的侍者終於參禅悟道了!”

  克勤成了法演最傑出的弟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