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你說道德
道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詞,能深入了解其內涵者,言行能符合道德要求者,實不多見,尤其是政治人物。茲分從狹義與廣義二方面探討如下:
1. 狹義道德
道德一辭,依國語辭典所謂道德,是「指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追本溯源,所謂道德,係由道與德二字合成。道代表"知道"心裡明白做人的道理。德代表"德行"能身體力行的德行。道德表現的是明辨是非,身體力行,知行合一,身心一致。有道德的人所呈現的是「生命的和諧」。用這個標準看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標竿人物;孫運璿、李國鼎…等人,就可以明白。
我國古籍中,常見道與德二字者,如《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意指進德修業的方法,貴在標定人生嚮往的正道,堅定據守自心的德行,始終依仁道行事,心神優游於藝術的領域。《禮記》「德,人之本,政之根,國之基」,此語展現一種從內而外、下而上,一致性的德性要求。韓愈說得最明白,他在原道篇中說:「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踐“仁”就是“義”,沿着“仁義”之路前進便爲“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上述對道與德的闡釋,都是就品格而言。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眼見當年陳水扁執政時期出現「道德失序」現象,發行《道德月刊》,宣揚「人生十二堂道德課」包括:孝行、友愛、夫婦和睦、朋友互信、博愛、修學習業、智能啟發、德器成就、公益世務、義勇等,免費對外發行,期待人人都可在道德中,找到一份安定的力量。
我們也可以說,所謂道德,就是用完美的人格修養處理人事物,及其間的關係。
《中庸》「小德如江河,川流不息,大德敦厚,化育萬物。」顯示德行高尚的人,具有不言而教的能量,這可以從證嚴法師和星雲大師的身上看到。
2. 廣義道德
從廣義看,道德也是一種責任的表現,可從二個層面了解它。其一,是自然層面,例如:養兒育女是父母的責任是無可質疑的事。倘若有父母不肯養自己的兒女,當然是不道德的。其二,是人為層面,例如:一個企業或政府,為了一定的利益和需要,應向成員提出或規定各方面的行為準則,用以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道德關係。例如:企業社會責任具有道德訴求之意,違反社會責任的企業,是不道德的。同理,構建安和樂利社會應是政府的責任,假若大權在握的政府,為牟取 一黨之私,利用自造的兩岸緊張關係題材,創造「威脅論」挑動人民對抗意識以逞強,不惜將台灣置於險境,那當然是既不負責也不道德的。相對於韓國瑜用「愛、包容和高雄發大財」作訴求,即將跨海和大陸交往,以化解衝突之可能,二者高下立判。
十九世紀曾任四屆英國首相的格蘭德史東有句名言:「凡是道德上錯誤的事,在政治上無法成為正確」, 民進黨想利用錯誤的政策作為愚弄人民騙取選票,有可能得逞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