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莎士比亞講中文
【園丁按】
揚州講堂請來《如果莎士比亞講中文》一書作者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傅光明博士,介紹這位舉世聞名的偉大作家莎士比亞。他在莎劇中創造了近3000個單詞、短語,對英語語言的貢獻非常巨大。摘要如下:
莎士比亞這個早在402年前就離開我們的英國老頭兒,卻始終與我們相伴,亦遠亦近,時遠時近。莎士比亞的影響力及其戲劇的文學魅力,持續不衰。莎士比亞的作品走進中國讀者也有一百來年。1921年,田漢翻譯的《哈孟雷特》,是莎翁劇本第一次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
然而,我們真的瞭解莎士比亞嗎?在座的朋友有誰讀過莎士比亞的全部劇作嗎?即便讀者對莎士比亞作品最瞭解的莫過於四大悲劇、四大喜劇,但哪位讀者能一下不打磕巴地說出劇名?
按寫作時間,四大悲劇是《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四大喜劇則是《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第十二夜》。中國讀者最熟悉的莎劇,可能是浪漫抒情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還有《威尼斯商人》和《哈姆雷特》。但在座的朋友,有哪位將《羅密歐和茱麗葉》的劇本臺詞,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認認真真讀過?
你說他遠,他其實很近;你覺得他近,卻又很遠。我想問,在“莎士比亞”這四個漢字之外,我們對他瞭解多少?嚴格說來,我們對他還有些陌生。從田漢開始,經朱生豪、梁實秋,中國已有幾代翻譯家翻譯莎劇,替他說中文。從2012年開始,我也開始替他說中文了。
如果我們研讀得不夠深入,便無從瞭解莎劇還存在複雜、多元的版本問題,它會帶來理解上的不一樣。一提起莎士比亞,我們就覺得他是世界文豪,但其實我們對他及他的劇作可能知道的很少。
我們可能會想像,當年,莎士比亞坐在漂亮的書房裡,拿著鵝毛筆,正襟危坐寫著傳世作品。不對呀!他當時可沒有這麼正兒八經,他寫戲的目的很單純,儘快寫完,讓他所屬的劇團儘快上演。寫只是為了演,並非要留給後人讀,更沒想傳之後世而不朽。
他是一個鄉下人。現在我們也有很多“鄉下人”進城,來到北京當“北漂”,賺錢養家。當年莎士比亞漂到倫敦,跟我們今天的這些“北漂”的夢想是一樣的。
他18歲時跟比自己大8歲多的安妮·海瑟薇相識、相愛。結婚後,跟我們今天很多人面臨的情形是一樣的,生兒育女,過日子,面臨窘迫。婚後第二年,生了長女,三年後又生了一對兒龍鳳胎,家庭生活繁瑣無趣,便想出去闖蕩。
那時,倫敦常有巡演的劇團下鄉。莎士比亞從小喜歡看戲。他決定離家的時候,是跟一個巡演的劇團到的倫敦。莎士比亞死得太早了,同時代的作家沒寫過任何一部莎士比亞傳記。我們僅能從有限的資料,推測他到倫敦之後幹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在劇團先當馬夫,給騎馬來看戲的觀眾牽馬,幹些打雜的差事,之後站在台口看演員看戲。慢慢琢磨,自己是否也能寫。很自然地開始編戲。
我們都以為莎士比亞是個原創的劇作家,天才的戲劇詩人,但他就是一個編劇,當然是天才的編劇。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對於這些莎劇的作者到底是誰都有質疑,有的說,這些戲不是他寫的,是法蘭西斯·培根寫的,有的說出自牛津伯爵之手,甚至有的認為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是幕後寫手。理由是,這些戲包羅萬象,知識如此廣博,莎士比亞只是個鄉巴佬,沒受過正規教育,怎麼會這麼有學問?
莎士比亞在他那個時代剛開始寫戲的時候,並不那麼有名。但他很幸運。他幸運地出生在伊莉莎白時代,這是一位喜歡詩歌、喜歡露天劇場、常把劇團請進宮廷演出的文藝女王,她的時代是英國文藝復興的繁盛期;他的幸運還在於,當時英語拼寫、句法什麼的都不規範,很多作家,包括莎士比亞在內,他們一出手寫的東西,在今天看來簡直錯誤百出。他拼寫比較隨便,其中有些則當作正確的範例存在下來,莎劇中創造了近3000個單詞、短語,對英語語言的貢獻非常巨大。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英文本,會覺得非常好玩兒。
一個時代應有一個時代的新譯本。我努力在現代的語言、豐富的注釋和詳實的導讀上,體現出新來。我這些年已寫了十餘篇導讀,近70萬字,像《李爾王》光導讀就寫了10萬字,字數超過劇本本身。
莎士比亞沒那麼多考慮,他就想寫戲、上演、賺錢。在他生前,他對出版劇本毫無興趣,他本人沒有確定過一個劇本出版。今天通行的中譯本的源頭,基本來自莎士比亞去世7年之後1623年、由他同時代的朋友本·強生為他編輯出版的《莎士比亞戲劇集》。這就是著名的“第一對開本”。至於此前還有一些什麼本子,中國讀者恐怕瞭解得不多。
當時,書商想出版劇作,拿到的不一定是完整的本子。比如,一場戲有12個演員,書商可能只找到七、八個演員,把他們的分臺詞腳本合併起來,就出版了。但這個版本常常缺斤少兩。於是,後來再有有良心的書商出版一個較為完整的本子。比如《哈姆雷特》,書商出的第一個“壞”四開本,比第二個“好”的四開本,篇幅上竟然少了1800詩行。
當然,因版本的不同,還會帶來不同的精妙。往往一個詞的差別,會感覺迥異。比如《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當羅密歐帶著毒藥進入墓穴,要和他以為已經死去的茱麗葉死在一起。他喝了毒藥。等茱麗葉假死復蘇看到羅密歐已死,悲痛欲絕,她用羅密歐的短劍插向自己的胸口。“牛津版”臺詞是:This is thy sheath:there rest, and let me die。“第一對開本”的臺詞是:This is thy sheath: there rust,and let me die。一個rest,一個rust,體會一下由版本之不同帶來的魅力之不同,事實上,老版的這個“rust”特別妙,它的意思是“鏽”。我把這句話翻譯成,“這兒(指自己的胸口)就是你的劍鞘,(以劍刺胸),你就鏽在裡面,讓我死吧。(倒在羅密歐身上死去)”棒吧?
我們離莎士比亞的時代十分久遠了,那時候舞臺演戲,常在正式開演之前,先有個開場詩,有時,第一幕、第二幕也有,有的戲在結尾時還有收場詩。現在舞臺演出,尤其電影改編,不可能再要這些了。想看這個,只有通過閱讀文本來領略。
《羅密歐和茱麗葉》是一部詩劇,它如何表現浪漫抒情呢?如果不細看文本,體會不會清晰。必須琢磨文本,才能明瞭,它在描寫不同程度的愛的情景時,會選擇不同的的詩體形式。比如,羅、朱一見鍾情時用的愛情十四行,後邊還有牧歌、晨歌,追求茱麗葉的那位帕里斯伯爵以為茱麗葉真的死了,在墓穴外的那段獨白,則用的是挽歌。這些地方,都體現出莎士比亞詩劇的精彩。
《羅密歐和茱麗葉》一開場,羅密歐因單相思一個叫羅瑟琳的女孩而不得,心中十分鬱悶。他的朋友勸他,別想那個女孩了,去參加一個舞會吧。在那個舞會上,當百無聊賴的他第一眼看見茱麗葉,便瞬間把羅瑟琳忘記了。如果按原著演,羅密歐便似乎是一個見異思遷的浪漫騎士了。喜歡茱麗葉的導演不許羅密歐在愛茱麗葉之前還愛過別人,所以,後來許多改編,就把羅瑟琳去掉了,這樣,羅朱之愛就純粹了。
羅密歐戴著面罩去參加假面舞會,茱麗葉看不見他的面容,只能看到他的眼睛。兩人之間一問一答,這段對話是嚴格遵循格律的十四行詩,寫作上是有難度的。我在翻譯這首十四行時,也是冥思苦想,最後終於把中文的韻腳按英文的韻腳,全都押上了。這只有咀嚼劇作,才能品出滋味來。
不僅羅密歐和茱麗葉的故事不是莎士比亞的原創,幾乎所有莎劇都不是原創,每一部都幾乎有一個、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素材來源和原型故事。所以說,莎士比亞只是一個編劇。事實上,有些原型故事在素材上已經很成熟了,甚至成熟到六七成,但莎士比亞編的那三四成,常有神來之筆、點睛之筆,這又凸顯出莎士比亞超卓的藝術才華。
羅密歐和茱麗葉愛情故事的源頭,是13世紀發生在義大利錫耶納的一對男女的愛情悲劇故事。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故事增加了一些內容。等到了15世紀,這個故事早已變成發生在維羅納,而且故事譯成法文到了法國,再後來又譯成英文到了英國。等這個故事到了英國敘事詩人叫亞瑟·布魯克的筆下,就整個故事來說,已基本跟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差不多了。布魯克的敘事長詩叫《羅梅烏斯與茱麗葉》。
莎士比亞的發明創造非常關鍵,布魯克的劇情拖得時間很長,羅、朱偷偷結婚之後,羅梅烏斯每天都要爬繩梯進入茱麗葉的房間。天天爬,多煩呀!莎士比亞把倆人從相識到死同穴的整個劇情濃縮在了36小時之內,發生在倆人身上的所有第一次,都成為永遠,這是他編劇最高明的地方。
世界上有兩位特別瞧不起莎士比亞的文豪級作家,一個是俄國的托爾斯泰,一個是愛爾蘭的蕭伯納。在托爾斯泰眼裡,莎劇缺乏宗教感、理想感、道德感,他認為莎士比亞根本不入流,他筆下的人物說著千篇一律的話,這些話不是人物說的,都是莎士比亞說的。莎劇沒有原創,都是從別人那兒借來的。
仔細想,不能說托翁說的一點道理沒有。但我們要歷史地看嘛,在那個時代,不是莎翁一個人這樣,幾乎所有的劇作家都是這樣寫戲的。還有,有時寫戲只為一個劇團跟另一個劇團競爭,比如,當時克裡斯多夫·馬婁有個劇本《馬爾他的猶太人》,非常賣座。莎士比亞一看,很快為劇團寫了一部《威尼斯的猶太人》。這就是後來的《威尼斯商人》。
《哈姆雷特》也有原型故事,源於12世紀丹麥史學家寫的《丹麥人的業績》,其中有個故事就是“王子復仇記”。當然,莎士比亞借的時候,有自己四五成的發明創造,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幽靈的出現。正是這個幽靈,搭起了《哈姆雷特》的戲劇結構,因為正是這個幽靈向哈姆雷特講述了自己如何被當今國王所殺。
另外,哈姆雷特常被視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哈姆雷特人物研究上,有一個著名的“延宕說”,認為哈姆雷特總是猶豫不決。但在分析和解讀莎劇的時候,不要忘它深厚的宗教背景。若把這樣的背景考慮進來,我認為哈姆雷特遲遲不能為父報仇,並非“延宕”,而是等待。他在等待最佳的復仇時機,把他的叔叔克勞迪思送入地獄,他決不允許叔叔的靈魂死後經過煉獄的煎熬之後上天堂。所以,當他叔叔禱告的時候,他把拔出來的劍又收了回去。這是宗教的問題,不是簡單的性格的問題。
所以,對於那句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我在譯文之外,以注釋的方式,把它的開放性詮釋體現出來。我的譯文是:“活著,還是死去,問題在這兒。”然後,做出以下注釋:
這幾乎是《哈姆雷特》一劇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最為人知的一句臺詞,朱生豪譯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梁實秋譯為:“死後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是問題。”並注釋:哈姆雷特蓄意自殺,但他相信死後或仍有生活,故有此顧慮不決的獨白。孫大雨譯為:“是存在還是消亡,問題的所在。”另有譯:“活下去還是不活,這是問題。”或還可譯作:“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活著,還是死掉,這是個問題。”“求生,還是求死,問題所在”。而在1603年的第一四開本中,此句原文為“To be, or not to be, I there's the point.”按此則可譯為:“生,還是死,這點對我最要命。”“對我來說,活著還是死去,這點是最要命的。”或“我的癥結就在於,不知是該活著,還是去死。”或“最要命的是,我不知是該繼續苟活於世,還是乾脆自行了斷。”均符合哈姆雷特意欲自殺時猶疑不決的矛盾心緒。
☆全文由傅光明老師做刪減增添
莎士比亞名句選粹
1. 隱藏的憂傷如熄火之爐,能使心燒成灰燼。 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遼遠的後世。
2. 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在」。
3.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4. 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5. 勤為無價寶,慎為護身術。
6.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7. 不要只因一次失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要達到的目的。
8. 愛好虛榮的人,把一件富麗的外衣遮掩著一件醜陋的內衣。
9. 衣服新的好,朋友舊的好。
10. 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
11. 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12. 愛情是生命的火花,友誼的升華,心靈的吻合。如果說人類的感情能區分等級,那麼愛情該是屬於最高的一級。
13. 愛和炭相同。燒起來,都沒法叫它冷卻。
14. 質樸卻比巧妙的言辭更能打動我的心。
15. 時間會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飾,會在美人的額上掘深溝淺槽;會吃掉稀世之珍!天生麗質,什麼都逃不過他那橫掃的鐮刀。
16. 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語言的基礎上的。
17. 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
18. 明智的人決不坐下來為失敗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地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