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洪 蘭教授<人文素養的威力>

  有天搭高鐵時,有四個年輕人上來,熟練地把座位翻轉,相對暢談旁若無人,我只好強迫收聽,聽到他們在談最近因為五年五百億的分配都在理工而少文法,因此以文法為主的學校出來抗議。這四人異口同聲貶低人文說:無路用,還要分國家發展的錢。

  他們的語氣使我想起一個故事:美國緬因州有一個教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和宗教學的教授叫張伯倫(Joshua Chamberlain),他小時候看過《黑奴籲天錄》,認為蓄奴是極不人道的事,因此當南北戰爭爆發,他便投筆從戎,去作「一個基督徒應該做的事」。

  一八六三年七月二日,他已升為上校,負責保衛蓋替茨堡南邊的小山丘,這是北軍主力的左翼,如果失守,讓敵人從腹背攻入,則北軍不但失掉這場戰役,也將失掉整場戰爭。張伯倫不是軍事戰略專家,他的軍事知識來自他讀的希臘古詩,但是他了解大局,知道小圓丘的重要性。

   當阿拉巴馬第十五軍團衝上來搶攻這山頭時,他的緬因州第二十軍團奮力抵抗,擊退敵人五次,這時他發現沒有子彈了,彈盡援絕,敵人在望,他毫不猶疑下令:「上刺刀!」他的部下立刻了解這句話的意義:肉搏戰,以死報國了。張伯倫身先士卒,拿著刺刀大喊一聲衝下山頭,他的兵緊跟在後,喊聲震天衝下去。阿拉巴馬軍團嚇了一跳,認為一定有後援才敢這麼大膽,因此立刻後退,一退便潰不成軍,結果阿拉巴馬軍團投降。蓋替茨堡戰役決定了南北戰爭的勝負。

  一八六五年四月,南方投降,格蘭將軍(Gen. Grant)派張伯倫去受降接受南軍的國旗,南軍的代表是戈登將軍(Gen. Gordon),敗軍之將不可言勇,戈登惴惴不安,不知要受什麼羞辱。沒想到張伯倫在南軍進來時,下令「立正、敬禮」。他的兵跳起來立正,把手上武器伸出去對敗軍致敬。戈登也回馬,令掌旗官將旗低下回禮。整個會場肅穆,沒有勝利者的喧笑,因為死的是自己的同胞;沒有什麼比兄弟鬩牆更令人痛心的了。

   這件事被報導後引起爭議,很多人認為張伯倫矮化北軍的勝利。但張伯倫的古典文學教育使他的境界超越一般人的報仇心態。邱吉爾說:作戰時奮戰到底,失敗時全力還擊,勝利時心存寬厚,和平時友好親善。張伯倫顯示了他的心胸。

  人文教育是人成為人的核心教育,因為人格是潛移默化的,對是非的判斷,對正確事情「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從人文而來的。張伯倫在喊「上刺刀」時的勇氣與膽識是他平日人文學養的結果,勝利時心存寬厚的風度更是他接受古典教育的表現。人文在國家貧窮時,是第一個可以丟棄的東西,但是在生死存亡關頭,那個使士兵上刺刀肉搏戰為國捐軀的意念,卻是平日孕育的人文素養種下的種子。

(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 391 2008/02

【岳林觀點】

  這篇文章具備了高品質的幾項特質,包括:內容、思想、文字、結構所形成的動人心弦的力量,它反映出文章的品質。

  邱吉爾說:「作戰時奮戰到底,失敗時全力還擊,勝利時心存寬厚,和平時友好親善。」張伯倫正是典範。先總統 蔣中正 先生對日本的「以德報怨」,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說:「但在生死存亡關頭,使士兵為國捐軀的意念,卻是人文素養種下的種子。」我們從岳飛與文天祥的傳世作品<满江红>與<正氣歌>中,所呈現奮戰到底精神的文彩中,得知他們人文的一面。因為人文素養可讓人辨義利、明生死,知生命的價值,知「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于右任),「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蔣中正)。

1..      岳飛<满江红>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2.     文天祥<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我們不會忘記今天的國家領導人,在重要時刻不斷操弄歷史悲情,鼓惑群眾。也不會忘記他對「上杜下謝又連莊」低俗刻薄言辭與飛揚跋扈態度的公開贊揚,這不正是顯露出今日台灣所欠缺的,「人文素養」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