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華文化基石、佛       

、佛三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基石,早已成為我們做人做事的重要指引,以老子道德經》及《大學》為例簡介如下

  1. 道家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善建者不拔善抱的人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善於建造的人所建之物不會被拔除。善於抱得牢的人不會被掙脫,會教育子孫的人祭祀的事就不會中斷。)

  •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將修道之事在己身實踐,所行的德才真實;將修道之事在家中實踐,所行的德才有餘裕。將修道之事在鄉里實踐,所行的德才能長久;將修道之事到全國實踐,所行的德才豐厚;將修道之事到全世界實踐,所行的德才能普及。)

  •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所以,我們觀察“修道行德”要從個人立場看個人、家庭立場看家庭、鄉里立場看鄉里、國家立場看國家世界立場看世界。)

  •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如何去了解世界的“修道行德”呢?就是這樣推出來的。)

  1. 儒家《大學》

 

《大學》的主要理念是在於傳授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全書融合了倫理、哲學、政治為一體,闡述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宋代儒者藉此提出了三綱領、八條目理論,簡稱三綱八目。

  • 三綱指的是:1.明明德2.親民3.止於至善

  • 八目指的是:1.格物2.致知3.誠意4.正心5.修身6.齊家7.治國8.平天下

 

第一章是綱要所在,朱熹稱為經文,所講述的是三綱與八目的連貫性,由個人的「明明德」做起;發揮到「親民」,以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

三綱與八目又可解釋為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自身的管理與修養;外王是自己對外界的管理與作為以八目中的「修身」為根本

  • 內聖:「明明德意指使光明的德行興盛起來,是對內的包括:〝格物〞(研究事物致知〞(找到正確的答案,增加知識誠意〞(意念真誠正心〞(端正自己的心靈,是修身的基礎與方法

  • 外王「親民」意指使民眾能日新月異,進步不已,是對外的包括:〝齊家〞(整治家庭治國〞(治理國家平天下〞(平治天下,是修身的目的。「止於至善」所指的是把自己的道德和外部世界的道德都達到極善的境況中。

 

【註】春秋戰國時代的天下,包括:王國、諸侯國、城邦等。

  1. 佛家《阿含經》

    用五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修身

 

【啟示錄】

  1. 儒道佛三家都強調修身由內而外,「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

  2. 執政者不修身,心不正,意不誠,又不肯格物致知,妄下決策,引發社會亂象不絕,令人浩歎!

  3. 小英的宇昌案、罵十八趴領十八趴,是她的終生烙印坐上總統寶座後公開替交通部前部長郭瑤琪涉收賄判刑8年確定喊冤,烙印加一。她提名陳師孟出任監察委員,陳未上任就叫囂要修理不合己意的法官,是否要做小英的馬前卒,有待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