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慈濟模式--核心價值驅動的領導

哈佛大學商業管理學院社會企業計畫聯合主席赫曼.李奧納(Herman Dutch Leonard)的觀察研究慈濟管理術中,看不到營運計畫策略規畫、商業計畫及營運流程規則、標準等,他看到的是承諾與奉獻,且在慈濟領導模式上,發現了全新管理學典範,根本上挑戰了許多商學院基本的管理概念,它自有一套做法,李奧納稱之為慈濟模式(Tzu Chi Model)。

李奧納指出依照商學院的研究模式,首先鎖定在三個關鍵性的選擇:

第一,組織的使命是什麼?這個使命有價值嗎?如果有,是誰覺得它有價值?這個使命是如何選定的?界定是否清楚,以便讓人有效執行?

「使命」是組織的核心及基石之一;以下兩個選擇以及執行方式,都必須此為基礎。

第二,組織的變革理論(Theory of Change)。與組織相應的執行模式是什麼?每個有使命的組織都有一套工作模式,讓使命得以不斷推進,否則,組織便會無所適從。

第三,組織必須知道如何長久持續運作。它必須有一套商業模式,用必要的資源來執行特定的活動。從運作模式可看出資源在組織內如何流動,組織要銷售產品或服務嗎?用什麼價格?是否接受贊助或捐款?是否與政府或其他組織簽約,提供特定服務?鼓勵志工捐獻,提供服務或是金錢來支持組織運作嗎?

李奧納把這三點,定義為使命(mission)、能力(capacity)以及助力(support),通常以三個重疊的圓來表達這個觀念。其中,「能力」,就是組織所擁有的資金、知識與人才;「助力」則是組織能夠取得資源,得以持續運作的模式。

在運作良好的組織裡,三者會高度整合,產生有計畫的活動,讓組織得以推進它的使命。而資源會隨活動的執行流進組織,因為提供援助者信任這個使命,也相信資源會被有效地運用,如此產生的成果會很有價值。

以此分析慈濟的效率,李奧納認為是因為慈濟的領導、組織、運作整合度非常高;慈濟的使命、能力以及助力三者之間配合非常緊密,使決策與行動 均回歸核心價值。慈濟的組織模式,就讓使命、能力與助力高度整合。

以人道救援為例

慈濟的使命是要減少可能發生的苦難。這是個非常激勵人心的使命,能夠吸引、動員許多想要伸出援手的人。這個使命清楚、定義明確,雖然難度很高,但是要找出明確該做的事通常並不困難,也可以確知需要的能力、該做哪些事才能幫得上忙。

慈濟的運作模式中,一大部分是訓練並運用志工,志工在慈濟的能力中占了大部分。志工布施勞力其自身也是助力體系中重要的部分。

慈濟的使命,是由證嚴法師直接教導與傳承,不為推展特定的目標,而是弘揚一個核心價值。證嚴法師教導志工,服務他人令施者本身受益。換句話說,能夠助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志工會感謝受助者給予助人的機會。這個觀念的力量強大,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這個觀念會產生自我強化當一個人相信這個理念而開始付出,便能感受自身的價值。這些幫助別人的人,在親身參與的過程感受真切的歡喜,讓信念更堅定。核心價值不但為慈濟的使命提供定義,還能創造推動使命所需的能力,動員助力。有了這個核心理念,上述三個圓圈得以緊密結合。換句話說,慈濟是價值導向的組織,而其核心價值完全由證嚴法師的教法所定義。

  2. 以身作則藉由證嚴法師的身教,以及整個組織的運作討論模式,慈濟能以非凡的行動實踐它的核心價值。這在某些組織是很難做到的事,他們口中說著自己的核心價值,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但在慈濟,則是用行動來實踐。

  3. 核心價值的奉獻

    慈濟的驅力並非來自事先定好的計畫,而是來自對核心價值的奉獻——它對其核心價值的態度始終如一,讓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其價值。

 

 

以上三個特點,可合併成慈濟的決策模式。無論是小至行動或大至策略,決策者皆會回歸到核心價值,因此,李奧納得出慈濟模式是以-核心價值驅動的領導」的推論

李奧納的讚嘆

過去五十年來,慈濟的作為可謂傳奇,為數以百萬計的人帶來幸福,慈濟志工與志業體的所有人也都得到布施帶來的快樂。慈濟建立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文化與系統,才能端出如此傑出的成績。這個文化的立基點是付出、實現慈悲與助人的信念。

【啟示錄  

一位哈佛學者用他的研究架構看慈濟,得出他心目中的慈濟模式,確實不容易。依我看來他跟所有學者一樣,是從上看係屬於有為法範疇。但證嚴法師係用「以戒為師、以愛管理」的無為法,是從慈悲為懷的本 來管理慈濟,這不是李奧納和一般學者所能理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