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平凡中的偉大
--沈力揚與陽明精神
【園丁按】
12月5號應女兒林蓁之邀,參加她母校大陽明學圖書館舉辦的「陽明記憶工程感恩茶會」及重現沈力揚(1936-1985)與陽明精神的展覽,介紹他短暫而璀璨的一生。
我提早到場,報到時居然有人認出我是林蓁父親,頗感意外,接待者帶我到想去的閱覽室,巡視後,打開筆電搜尋陽明相關資料。
展覽部分
展覽呈現沈力揚短暫卻璀璨的一生,側重他臨床創新的來源與他對榮陽的事功與期許。哲人已遠,典範長存,希望陽明人從中看到打破框架,求真求實的陽明精神,保守這精神陪著我們邁進無限的未來。
1. 沈力揚其人
沈力揚生於1936年,在漫天戰火下隨家遷移流離,最終落腳台灣。如同當時許多台灣青年,沈力揚擅長理化,嚮往科學救國,個性好奇敢問,更將英文名取為Albert,向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致敬。
雖然沈力揚聽從母親建議選擇醫學,科學早已深植於他,帶領他一路從醫學院、專科訓練,到籌設超越學科本位,整合臨床服務與學術卓越的神經醫學中心。他勇於任事,遇事一定追根究底,善辯固執卻臣服真理,是不拘泥常規以病人為重的創意名醫。他也是陽明的臨床教授,創立實驗外科、顯微手術訓練中心與視聽中心,支持群體醫療中心落實,體現貫通行政、產學、推廣與偏鄉醫療,全方位的醫學教育體制。他讓榮陽在台灣與國際發光發熱,也讓陽明學生有捨我其誰的驕傲。視病如親,追求卓越,展現神經醫學的無限可能。
2. 放眼國際,深入基層
他放眼國際,深入基層,多方位的臨床教育與服務,無私無我,澈悟篤行,陽明精神的詮釋與體現。
3. 多方位的臨床教育與服務
陽明醫學院成立,沈力揚擔任醫學系外科學科主任,發揮榮陽優勢,成立實驗外科與外科視聽中心,將臨床訓練與醫學教育一體化。臨床訓練方面他從神經外科出發,開辦東南亞第一個顯微手術訓練中心,從設備添購、師資課程規劃、到證書發放親力親為,吸引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非洲奈及利亞等國醫師前來學習。沈力揚將結合理論與實作的實驗外科帶進大學校園,小班授課,榮總醫師指導,讓醫學生從課程中鍛鍊手術技巧,鼓勵臨床創新,尊重生命的態度,是全台首創,陽明獨有的特色課程。他通過學術論文發表,贏得國際外科學院院士及美國外科學院院士榮銜。
沈力揚有感於醫療資源不平等,多數臨床醫師畢業後即無法繼續吸收新知,因此設立視聽中心,邀請專業團隊錄製繼續教育節目,在專用攝影棚與榮總取景拍攝,於華視頻道每周五早上播放,長達六年。該中心更介紹少見的顯微手術過程,為戰後自製醫學影片的創舉,其中「經蝶骨竇施行腦下垂體手術」與「腦血管重整術─淺顳動脈與中腦動脈吻合術」獲得第一屆金穗獎「醫學教育電影策劃獎」的肯定。
呼應衛生署「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醫療保健計畫」強化基層醫療的理念,沈力揚居中協調雲林縣四湖鄉衛生所整建轉型,促成第一個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在此試辦。該中心平時有台北榮總醫師輪流駐診,寒暑假有陽明勵青社同學以此為基地進行衛教服務,寓教育於實踐。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的成功,也為之後擘劃醫療網的規劃樹立典範。他在49年短暫而璀璨的生命中,帶給我們悠遠而深刻的印記。他慨捐大體,供醫學研究,為後人樹立了標竿。
4. 沈力揚語錄
現代的醫學,是講求高度專業與分工和團隊合作。在醫學的領域裡,每一位成員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專長,唯有整合科技,統合團隊,才能創造出革命性的突破。 --「 路,1984」
我常覺得這輩年輕人總把理想定得很高,對家庭、環境、學校、社會的要求很多,自己偏像被寵壞的孩子般,毫無彈性可言。只求別人順應自己,喪失了年輕最寶貴的資產-可塑性,一旦遭逢稍許的不如意,就頓失所依。年輕與塑性,才是將來成就自己的最大本錢。--「來時路英雄志:沈力揚訪問錄,1980」
一個人不要對別人要求太多,而是要要求自己怎樣運用你們的能力,來適應環境。......所以我們只想盡我們的力,不要在這個流中沉沒下去,你能夠走在上面做對得起良心的事。--1984年陽明新生演講
茶會部分
主持人是陽明圖書館館長郭文華博士,他擅長募款,與林蓁熟識。他運用募得款項,不斷更新圖書館的內裝、設備及圖書,媲美央圖,受到校長與校友的贊賞。參加者多屬陽明師長,校友,捐款者。
曾志朗前校長衣著隨興,待人親切,我對他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是他能和性急,說話快如機槍的夫人洪蘭教授,相處無礙,十分難能可貴。
最後是頒獎與美食品嘗,食物清淡可口,為此行畫下美好句點。
【啟示錄】
陽明醫學院是專為榮民總醫院提供專業醫師而設的,榮總的醫術與醫德,備受社會大眾肯定,蔣經國與李登輝都選擇榮總治療,也在此作為人生終站,想必與陽明精神有關!
【附錄】生平簡介
沈力揚,字悟篤,號竹林山人,江蘇武進人,民國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生於上海市,原名君強,後因上海淪陷時,偽上海市長羅某亦名君強,因不齒與叛逆同名而改名為力揚。
力揚自幼即表現出好奇的天性,無論鐘錶、玩具到他手中總是被拆為零件後再予拼湊,研究精神與生俱來。
由於抗戰剿共的戰亂,力揚一家輾轉搬遷各地,由小學到初中先後唸了十六個學校,一直到臺灣考入建國高中,讀書生涯才告穩定。不過也因此使他學會許多方言及超人的適應能力。
高中時代的力揚,已興趣廣泛,在校除對理化特別感興趣外,並自動尋求詩詞、繪畫、歌唱、書法及刻印等課外興趣。民國四十四年,自建中畢業即考入國防醫學系,在此時期,即以好學善辯著稱,遇問題不論大小一定要追根到底,他讀書並不用功,但因有那股執著的精神,使他在辯論、發問中對醫學的瞭解比別人深入,因此成績總是列於優等。
五十一年畢業,第一年分發在當時我國剛成立的飛彈營,志願申請支援金門前線,被分發在料羅灣的陸軍第八四四醫院,同時支援金門山外衛生所,經常隨著巡廻醫療車至農村及戰地做了許多公共衛生的事,金門的『中華正氣報』幾乎每月總有幾次讚美的報導,力揚也因之獲獎多次,民國五十三年以第一志願進入當時尚為陸軍八○一總醫院的三軍醫院,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在這個當時人才最多的醫院裡,他求知的潛力得以發揮,以他不得結果不肯罷休的個性,使每日工作均在十六小時以上,在輪流過外科各科系後,他選擇了神經外科,好友問他為何選擇這種冷門,他的答覆是這種最困難的學科才具挑戰性,當時對腦內結構的硏究唯有腦血管X光攝影最有幫助,而陳舊的X光機既無法連續攝影又無安全防範,X光技術員拒絕幫忙,這種費時又危險的工作,所以從暗房裝片,接力跑片到沖洗片子,完全自己一手包辦,雖學得了許多實務經驗,但也吃了不少放射線,這也充份說明他認真敬業,不畏危險的精神。
民國五十九年任三總神經科主治醫師一年後,通過美國國外醫師資格鑑定考試,在美國國務院學生交換的計畫下進入波士頓Lahey Clinic 任神經外科臨床研究員,由於肯做,頗得老闆費格教授的青睬,此時力揚與相纞五年的陳美靜小姐在紐約結婚,待遇相當低,據她回憶每次力揚從家裡帶七個三明治去上班,兩天後回家時還剩下二、三個沒時間吃,由此可想像當時生活的清苦及工作的忙碌。
赴美第二年,經費格教授大力推薦,力揚得以晉見新英格蘭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司坦同博士,經過一整天的親自測驗,終於獲准進入大家夢寐以求的訓練計畫,接受四年完整的神經外科訓練,在此世界一流的學術環境裡,力揚總算得以一睹廟堂之奧妙,各種新奇的研究技術,使他不忍放棄任何求知的機會,每日的工作又比三總時期增加了許多,那時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從神經的基本醫學紮根,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神經病理,根基打好後,許多以往想不通的事便豁然開朗,加上他原本具有的定力及耐性,許多新的醫療技術,特別是腦血管手術及顯微手術,如:蝶骨經鼻竇開腦下垂體手術、頸動脈內膜摘除及顱內顱外動脈血管吻合預防中風的手術,腦部立體定位手術等,從此更上層樓。
今日榮總有堅強的神經外科陣容,乃至臺灣近年來神經外科的突飛猛進,都是他在那些辛苦歲月裏帶回的收獲而大有貢獻。
當他未完成專科訓練時,已有不少美國醫生看中他的為人及才華,希望以優厚的待遇與他合作執業,這當然不是他當時出國進修的初衷,僅為賺錢做個普通醫生,又何需花那麼多心力來鑽研?他要將世界一流的神經外科醫學貢獻給國內的同胞。這種抱負並未被埋沒,當時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盧光舜教授已注意到這顆慧星,抱著受人責難的壓力,將榮總神經外科的位置空了兩年等待力揚,力揚對盧主任的要求祗有一件,神經外科一定要有獨立的訓練計畫,因為當時國內外科屬下各科並無獨立的訓練計畫,四年住院醫師被輪流分派到各科打雜,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時並沒有專科醫師的能力,這是力揚回國前即想改的第一件事;就這樣他在民國六十四年接下了榮總神經外科主任,他優異的領導及知識吸引了許多優良住院醫師,這個冷門科在短短四年內由十數張擴張到一○○張病床,在此期間他開創了國內第一個神經外科加護病房,每年實施約八百個以上重大神經系統的手術,其中許多都是國內尚未做過的,有一次因缺少人手一個人開腦血管瘤,足足花了卅六個鐘頭,其耐力之強,可列入世界紀錄。而顯微手術技術的加入,更帶給整個外科新的境界,因此當力揚帶領的團隊在第五屆亞澳地區神經外科學會上發表六篇論文及五部電影時,使不可一世的日本同業及自視甚高的澳洲醫師都甘拜下風,日本世界有名腦血管瘤權威鈴木醫師當場聲明像這類病人他向來都是放棄的,沈先生能以顯微手術治癒,將來要將這類病人轉來臺灣醫治。力揚的才華及努力在榮總鄒院長及盧故外科部主任的支持下使榮總神經外科完全成長。而後又得到大企業家嚴慶齡先生及吳舜文女士的賞識,當他們知道國內神經醫學的落後,而力揚有信心來扭回這個劣勢並超越外國,他慷慨捐出新臺幣三千萬元成立慶齡神經科學發展基金,助力揚推展世界一流的神經醫學中心,在民國六十八年這是一個可觀的數字,力揚喜出望外,立即利用這筆基金的利息,邀請了五位國外的專家來訪問及講學,並資助了十三位與神經科有關的醫師出國參加國際性會議,更費盡心力想法安排多位年輕醫護人員到世界一流的醫學中心去接受至少一年的進修,等到這些人才一一返國的時候,就是神經醫學中心成立的時刻。他不但忙著建立神經醫學中心,更未忘了教育工作的重要,首先他舉辦了國內第一次的神經醫學繼續教育講習班,希望使開業醫師具備起碼的神經醫學新知識,由於參加者意外的踴躍,又引發了他擴大教育工作的興趣,於是赴歐美諸國考察醫學教育,這時正逢盧光舜主任病逝,鄒院長欣賞力揚的幹勁及做什麼像什麼的才華,決定任命他接任外科部主任,在臨床與教學合一的原則下他也接下陽明醫學院外科系系主任的職務。
民國六十九年,他接任部主任後,一面授權各科自由發展;一面嚴格要求各科加強研究及論文寫作,而自己則將精力投入行政及教有工作,民國七十年在陽明醫學院成立了東南亞第一個顯微手術訓練中心,使國內外科手術的素質普遍提高,為了能教有更多的人,他設法在陽明醫學院成立了外科視聽中心,有完整的錄影製作設備;更以慶齡基金的資助,由榮總及陽明醫學院錄製在職醫師再教育錄影帶,每週在華視頻道播出卅分鐘,如今已實行五年,使開業醫師及民眾獲益良多,同年底再藉慶齡基金以榮總及陽明醫學院配合政府推廣全民保健,提高偏遠地區之醫療水準,使四湖鄉衛生所成為全省示範性衛生所,並為目前羣體醫療中心之先驅。他的行政才華也帶給國內神經醫學會很大的力量,民國六十六年推動籌劃並成立中華民國神經醫學會,增進了國內外有關學術團結及學人之連繫,七十年又促成實行神經內、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及專科醫師制度,同年因他四處奔走與世界神經外科學會各委員的溝通,使我國神經學會神經外科組的會員成為該會會員。由於好奇個性,近年來雷射手術的突起又引起他的興趣,但雷射手術設備實在太貴,在價值沒有肯定,使用不廣泛前購置高價器材常變成浪費的投資,他又動腦筋與台大電機系馬志欽教授研究自製,目前已研製成功,使國內工業界對發展製造醫療設備多了一份信心。
他在學術上的努力使他通過美國神經外科專家筆試及口試,膺選為國際外科學院院士及美國外科學院院士,有論文廿幾篇發表在國內外醫學雜誌。
經過廿多年辛勞的醫學生涯,在兩年前(民七十二年初)的農曆年前力揚終於病倒了,經醫師檢查骨髓證實是患急性單核球性白血病,是一種癌症中最惡性的癌,他在未確定是這種病前曾有過幾天的惶恐,他立即開始閱讀有關這種疾病的知識,當醫師證實這種病後,他變得比任何人更鎮靜更堅強,他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及百分之百的信任決定留在國內接受化學治療,許多人寄來偏方,許多人勸他出國醫治都被他拒絕,在榮總全體員工的關護下,經過三個月的隔離化學治療,雖然這是最痛苦的治療,雖然發生過數次驚險,在他夫人及主治醫師陳博明、顧問黃天賜的努力下終於達成了目的,使疾病完全緩解(意即病象全消)於是他又立即恢復無窮盡的工作,為了報答榮總及朋友在生病期給予的關愛,他要工作得更努力,雖然他每個月都要繼續接受維持治療,每次的藥都是那樣傷害身體及精神,他從來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或體力不繼。
七十三年底症狀終於來臨,他交待了一切後事,包括願將遺體交醫學院解剖,但仍樂觀堅強的進關,(進一間窄小的無菌室,患者要經過三日全身消毒才能進去)接受世上最痛苦的治療,大劑量藥物的毒性大得可怕,它殺死了癌細胞,但也破壞了全身所有的器官,到底力揚己是年近半百身心疲勞的肉身,但直到他嚥下最後一口氣,他沒有拒絕過治療,沒有說過一聲苦,勇者畫像正是如此。
力揚事親至孝,不論身在何處總是念念不忘父母,在校時每逢假日必定準時回家,從不在外逗留,此次身罹惡疾,兩年來,堅不讓兩老知悉,以免為他擔憂,當他為行政院孫前院長手術成功,報上無意披露他的疾病,他仍用盡心思將兩老騙過去,其用心良苦,實非常人可及;他對妻子體貼入微,不論走到何處均立即打電話回家,為同輩好友太太們羨慕的對象;他對兒女愛護而重規矩,是個標準的好爸爸,對朋友重情義,雖因好辯令得罪新知,但相處久了,都會體會到他從來語無惡意,故舊雨多能深交,對病人能真正做到視病如親,對長官則是難得的好幫手,因為他不爭權利,祇知專心做事,在他最後治療到半昏迷的時刻,夢話中仍不斷在交待如何處理各項未完成的事業,力揚即使非完人,但也已近乎完人。惜天不假年使他壯志未酬,怎不令人感到蒼天何其冷酷。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