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賦不是奇蹟

 

天賦不是奇蹟:德國腦神經專家倡導六大潛能,發掘孩子的優勢與才華

作者: 葛拉德.胥特、烏利.豪森 Gerald HutherUli Hauser

譯者:林琬玉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3/09/25

 

 作者葛拉德.胥特是德國哥廷根大學精神科醫院的腦神經科學教授,極力推廣一種觀念,即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都具備著比奇蹟還令人讚嘆的天賦,包括:愛∕與人親近的本能、開放∕探索、創意∕創造、信任∕安全感、毅力∕自我意識、覺察力∕同理心等,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初禮物。

 全書以腦神經科學角度切入,揭開大腦與天賦的神祕連結:孩子腦幹的神經元接觸數量在出生前會達到最高點,額葉神經元接觸數量的增長,則在六歲前完成,一輩子不可能超越這個高點。換言之,如何好好利用這些神經元,攸關孩子日後的各項發展。

 什麼是天賦?凡一個人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渴望,用充滿熱情的態度去從事的活動,這種發展自我、向外界學習的正面特質,就是天賦。愛因斯坦認為自己並不特別聰明,只是「超級好奇」而已。由此可知,要發掘孩子內在的潛能,最重要的是,提供孩子一個可以「好奇」和「探索」的空間。

作者指出:一直以來,我們信奉不疑的資優教育,其實是以「優秀」框架扼殺了孩子內在的天賦。請試著忘記你認為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想像,重新張開眼,好好看看這個在你面前眼神發光的孩子……發掘孩子內在的潛能和天賦,等於看出一種可能性,一種日後可能發展出某種特殊才能,並締造某種成就的潛能。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大畫家畢卡索及塞尚,這些舉世聞名的大人物,求學期間成績平淡無奇,甚至是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日後卻展現過人的才華--這證明一件事:他們在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而不是那些「別人期待他們做的事」!

孩子是老鷹,不是飼料雞!葛拉德提倡前瞻性教養觀點:決定孩子聰明、愚笨或怠惰與否的關鍵,並非基因,而是大人給予孩子大腦的激勵與啟發。引導孩子天賦,發掘內在潛能,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孩子最想被看見的,是他們「原來」的面貌,而不是「該有」的模樣! 天賦是個很抽象的東西,就像鑰匙與門,天賦是鑰匙,事情是門,有對的鑰匙卻試不到對的門,那天賦再好也是無法,不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這無可否認,是個很神奇......

書中提到:一群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兒童與青少年,他們必須每天服用抑制腦內衝動的化學藥物,但是將他們帶往山上,遠離了俗世的3C電器後,他們學會了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大腦原本有的一些異常症狀竟然不藥而癒了。大自然發揮了神奇的療效,使這群在山下被視為無法控制的過動兒,搖身一變成為有信心、有能力的陽光少年。

 葛拉德引導父母認清哪些「限制」與「教導」,會扼殺孩子的天賦;並以科學實證告訴你,腦神經網絡是由經驗累積,以建立連結並發揮能力,而影響這些發展強弱的關鍵,就是孩子的親身經歷,包括所接受的刺激、鼓勵與讚賞等,這都會成為一種被大腦接收與評估的訊號。

 葛拉德認為,每一個新發現、新認知與新能力,都能在孩子腦中激起一股成人無法想像的熱情,而這股熱情,就是影響大腦未來發展的重要「燃料」。

 葛拉德提倡天賦人人都有,父母能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就是支持孩子的自我發掘過程。因此,他說:「以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教養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支持孩子,讓一切水到渠成,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就會自然綻放。」

【啟示錄】

  作者說「引導孩子天賦,發掘內在潛能,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孩子最想被看見的,是他們「原來」的面貌,而不是「該有」的模樣!

  李安從電影中找到他的自信,林懷民從舞蹈中開拓了自我,白先勇從文學成就自己。這三位大師用熱情開發出自己的潛能,展現出自己的「原來」的面貌,為作者提供了見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