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品質獎之綜合比較
--以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我國國家品質獎、中國大陸全國質量管理獎為例(下)
林公孚
2.持續改進循環
品質團體獎強調持續改進觀念,繪製持續改進循環圖來表達此想法,如下圖四﹕
圖四 持續改進循環
3. 評審關鍵要項及配分
品質團體獎相當重視品質管理原則之軟實力功能,認為組織領導者須將它們落實應用到管理關鍵要項的實務運作中,以發揮其功效。茲製作管理關鍵要項、配分、成果及品質管理原則對應表如下表三:
表三 管理關鍵要項、配分、成果及品質管理原則
管理關鍵要項 |
配分 合計 |
成果 |
品質管理原則A:主要 B:次要 |
1.領導 1.1經營理念與願景 1.2領導承諾與作為 1.3社會責任 |
100 30 40 30 |
7經營績效成果(500) 7.1組織文化塑造與社會責任成果(100) |
A:1前瞻性領導 B:2-10 |
2策略規劃與創新 2.1目標設訂 2.2策略制訂與展開 2.3創新與改善 2.4管理工具/方法之應用 |
80 20 20 20 20 |
7.2策略規劃與創新成果(80) |
A:5機敏與創新 B:1-4、6-10 |
3顧客與市場 3.1顧客與市場之了解 3.2顧客與市場開發 3.3顧客關係與滿意 |
80 20 30 30 |
7.3顧客與市場成果(80)
|
A:2顧客為重 B:1、3-10
|
4資源管理 4.1財力、技術與智力資源管理 4.2人力資源管理 4.3基礎設施管理與工作環境管理 |
80 20
40 20 |
7.4資源管理成果(80)
|
A:3.尊重人性6.系統方式管理 B:1-2、4-5、7-10 |
5過程管理 5.1產品/服務價值創造 5.2供應鏈與外包管理 5.3整體品質管理系統 5.4量測、分析與改進 |
90 25 20 20 25 |
7.5過程管理成果(90)
|
A:6系統方式管理9.專注成果、創造價值 B:1-5、7-8、10 |
6資訊與知識管理 6.1資訊管理系統 6.2資訊開發與應用 6.3知識管理 |
70 20 20 30 |
7.6資訊與知識管理成果(70)
|
A:8依據事實決策 B:1-7、9-10 |
合計 |
500 |
500 |
|
【備考】品質管理十原則:1.前瞻性領導2.顧客為重3.尊重人性4.全員參與及學習5.機敏與創新6.系統方式管理7團隊合作、追根究柢、持續改進.8.依據事實決策9.專注成果、創造價值10誠信正直與社會責任。 |
三、C、T、Q三獎管理原則/核心價值觀
原則與價值觀二者是名異實同,無論它是管理原則或核心價值觀,皆具有主導我們行為的功能,它係屬於形而上,看不見卻能察覺的精神與思想層面,其重要性更勝於看得見者。茲列表比較如
表四 C、T、Q三獎管理原則/核心價值觀
中國大陸全國質量管理獎(C) 核心價值觀 |
我國國家品質獎(T)核心價值觀 |
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Q)品質管理十原則 |
1.高瞻遠矚的領導 2.戰略導向 3.顧客驅動 4.社會責任 5.以人為本 6.合作共贏 7.過程與結果並重 8.學習、改進與創新 9.系統管理
|
1顧客與市場為重 2創造價值 3互利的內外關係 4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5機敏改進與創新 6依據事實決策與控制 7快速反應 8過程與結果並重 9追求卓越績效 10組織與個人學習 11全員參與 12領導能力 |
1.前瞻性領導 2.顧客為重 3.尊重人性 4.全員參與及學習 5.機敏與創新 6.系統方式管理 7團隊合作、追根究柢、持續改進. 8.依據事實決策 9.專注成果、創造價值 10誠信正直與社會責任。 |
四、評審要項與配分
中國大陸全國質量管理獎(C)、我國國家品質獎(T)、及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Q)之評審要項與配分比較如下表五:
表五 C、T、Q三獎之評審要項與配分比較
中國大陸全國質量管理獎(C) |
配分
|
我國國家品質獎(T) |
配分 |
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Q) |
配分 |
1領導 2戰略 3 以顧客和市場爲中心 4 測量、分析和知識管理 5 以人爲本 6 過程管理 7 經營結果 |
120 80 80
80
80 160 400 |
1 領導與經營理念 2策略管理 3研發與創新 4顧客與市場發展 5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 6資訊策略、應用與管理 7流程(過程)管理 8經營績效 |
160 90 90 100 130 90 90 250 |
1領 導 2策略規劃與創新 3顧客與市場 4資源管理 5過程管理 6資訊與知識管理 7經營績效成果
|
100 80 80 80 90 70 500
|
五、中國大陸質量管理獎(C)、我國國家品質獎(T)、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Q)、之綜合差異比較
中國大陸全國質量管理獎(C)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Q)、我國國家品質獎(T)、三者在立足點上不同,發展時間早晚不同,資源使用不同,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我們這可從評審要項、配分中,看出三者間的明顯差異,茲將其間的異同處,擇要提出,供讀者參考:
1. Q獎成立46年,時間最為悠久,C獎28年次之,T獎21年又次之。
2. C、T、Q三獎皆向美國國家品質和日本戴明獎進行標竿學習,其相似度C獎居冠,T、Q次之。T、Q二者與美國國家品質之相似度則不相上下。
3. T 、C品質獎皆為政府預算支援,Q獎則無,故後者雖占資深之利,但其吸引力則遠遜於前者。
4. Q獎相當重視品質管理原則的落實應用,T 、C品質獎則無明確要求。
5. 評審要項方面,C 獎為7大項22中項,T獎為8大項33中項, Q獎為7大項26中項。應注意的是,T獎將”研發與創新”單獨列出,以突顯其重要性。
6. 分數計算方面,C、T、Q三獎皆以1000分為滿分,但在評審要項與成果配分方面的差異甚大。C獎要項與成果比為6:4,它將”資源”與”過程管理”視為關鍵要項。T獎要項與成果比為3:1,它將”領導”與” 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視為更關鍵的要項。Q獎要項與成果比為5:5,它將”領導”與”過程管理”視為關鍵要項。
7. 評審委員資格方面,C獎要求須經評審專業培訓和考核合格,並由中國質協頒發證書者,才能擔任,這種做法能維持評審作業品質的一致性,但T、Q二者未做如此要求。
8. 修訂頻數方面,C、T二獎皆採不定期制,Q獎則從1991年起,每年均修訂一次,逐漸展現其重視管理原則之落實,及持續改進要求之特質。
9. C獎要求獲獎組織 每三年確認一次,以維持其優越性,Q、T二獎則無。
10. C獎建立評審和接受評審單位雙向監督回饋制度,接受評審單位也須對評審單位評審人員工作質量做出評價,將它回饋給中國質協,Q、T二獎則未要求。
11. Q獎重視申獎者在「顧客滿意」與「經營績效」方面的表現,只要此二者表現傑出,就有得獎機會,不足部份留待持續改進。它也特別提醒組織經營者使用此模式時,需以評審條款要求,作為激發管理創意之基礎,參考其精義運用創新思考,修訂一套符合自用條件的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以展現出運用此模式所產生的卓越成果,由可看出它的彈性與柔性。C、T二獎不作如是觀,故得獎要求較嚴格。
*作者為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起草人、前國家品質獎評審委員。
*本文發表在《能力雜誌》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