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品質知識

--從品質活動與管理品質之道說起

                                                   林公孚

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談知識,我們談知識管理,我們談知識經濟,我們是否也該談品質知識?因為品質是一切人、事、物的關鍵要素,他早已隨經濟發展,滲入整個社會活動中。

品質活動可追溯到13世紀末期的工匠,已開始組織工會稱之為同業公會,來維護同業間的公益及矯正營業弊害。

  直到十九世紀初,製造業在工業化的世界中,已有走向工藝技術模式的趨勢,工廠系統用它來強調產品檢驗,以維護品質。

 1924年修華特博士提出穩定制程的統計品管方法,製造業者開始將品管過程,納入品質實務運作中,由是產生品質是製造出來的觀念。

1950韓戰後,可靠度與維護度問題受到重視,品質始於設計,終於使用保證的概念因而產生。1959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了軍規MIL-Q-9858品質方案要求>,開啟了品質是管理出來的觀念。

70年代,美國工業部門如汽車與電子業,已遭受日本的高品質競爭的猛烈進擊。美國採取擁抱整個組織的以品質為中心的全面品質管制( TQM )方式回應。

1987ISO/TC 176 公佈ISO 9000系列國際品質管制與品質保證標準,將品質管制標準推向全球。

如今品質運動似乎已經成熟至超越全面品質,新的品質系統已從戴明、朱蘭和日本早期的品質專家的基本作法,演進至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之使用。其應用範圍,更進一步跨越製造業進入服務、醫療、保健、教育和政府部門,這是我們不可不知的。

此外,發生在我們周邊有關環保、有害物質、安全、節能減碳、永續經營、企業倫理等問題,接踵而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該對品質知識,作深入瞭解嗎?

 

品質知識知多少

要瞭解品質知識,必須知道如何定義品質。要做好品質,必須知道如何管理品質、衡量品質、及改進品質。

  質一詞是不容易下定義的,因為人有百千種,所受的教育與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觀念與價值觀,他們分處在不同的環境下,對各種事物的看法,自然各有見解,是相當自然的事。

一般說來,品可從如下的角度,得知其內涵:

l 美感的:外觀、感覺、聲音、味覺、嗅覺、觸覺均超越一般者。

l 可靠的:產品失效的可能性。

l 認知的:品牌、商譽或口碑。

l 製造為主的:產品符合標準或使用者所希望的操作特性。

l 使用者為主的:適合使用且易於維修。

l 服務為主的:符合要求條件。

l 價值為主的:為顧客接受的售價與功能。

l 顧客為主的:滿足顧客現在及未來需要。

l 整體特質的:品質是表現能以個別描述與考慮的要項,包括:活動或過程、產品、組織、系統或人員,或上述任何組合的整體特質,具有滿足顧客明示或潛在要求的能力。

l 特性為主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之程度。

 

我們也可將產品或服務品質簡化為:強調技術與強調與顧客的關係二個層面,來探討它。從技術面看,我們可將它定義為:「合乎規格。」從顧客關係面看,可將它定義為:「滿足顧客需要。」

規格可用特性資料陳述,是可量化的,例如電子產品規格所顯示的產品特性,具客觀性。需要較不易用量化資料表達,具主觀性,滿足與否,多憑自身感受決定。舉例言之,顧客對產品的價值,會因年齡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評價,以服裝為例,銀髮族多以價格與合用,作為評價基準。追星族則用流行、夠酷與否,來衡量其價值。若發生在餐飲服務方面,服務品質的衡量,更為主觀的。例如:顧客在上班日到餐廳用午餐,若供餐速度快,會讓他們滿意。若換成假日到餐廳用餐,這時若供餐速度快,顧客未必會感到滿意,處理這種場面,絕對要儘量順著顧客的意思來辦。

至於以特性為主「一組固有的特性滿足要求之程度。」的定義,是一項非常具有彈性的。它可包含:性能、使用性、可信性、安全性、環境、經濟性及美學等,可依顧客所認定的某些特性,加進品質要素中。

就環境與安全性而言外,各國政府為因應地球暖化及保護使用者安全,在產品生產方面,運用公權力,制定各種規範,諸如:綠色產品(環保)、綠色建築(節能)、綠色生產(包括限用有毒物質,諸如:RoHS 禁用物質名稱、 RoHS規範濃度(ppm)、鎘 (Cd)、鉛 (Pb)、汞(Hg)、六價鉻(Cr6+)、多溴聯苯類(PBB)、多溴聯苯醚類 (PBDE)。)這些規範,自然成為某些產品固有特性之一,已成為經營者必備的重要品質知識之一。

數年前美國品質學會(ASQ)就已掌握社會變遷趨勢,曾賦予品質新內涵,擴大了品質知識的領域,筆者另參以己意,將政府與媒體納入,延伸其範圍如下:

l    品質是做事的一種方法,它的好與不好,是由顧客滿意與否來界定。

在感覺上:

l          品質像是手工精製的衣服,

l          提供食品、服務、環境綜合體驗的精緻餐廳/咖啡館,

l          能始終如一地造就出準備為社會服務的無數學生的學校,

l          能視病猶親、貼心關懷病患的醫院,

l          能關心民意、輿情、回應民眾需要的各級政府機構,

l          能堅持社會正義、公正無私揭發貪腐、快速提供大眾正確資訊的新聞媒體。

l          清潔空氣、乾淨道路、清澈河川、市民勤朴有禮的城市。

l          有共同理念與價值觀,上下一心,團結一致,為達成組織使命而努力不懈的組織。

l          工作不忽略細微,總會做出一些令人感動的小事。

 

品質問題有哪些

品質問題有哪些?凡是品質新內涵所涉及的一切事物,出現不能令人滿意人或事,那就是品質問題所在。最近的高雄縣大寮鄉新厝路養鴨場驚爆「戴奧辛鴨」事件,據媒體報導已經撲殺九千隻以上鴨子並焚毀。究其原因,系由於出問題養鴨場的池水,受到遭煉鋼廠棄置爐渣、爐石,污染了水源,鴨子因喝了此污染水而染毒,這顯然與環境品質有關。

洪蘭教授在媒體發表的<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一文,揭露大學生在課堂上毫無紀律可言的狀況,引起廣大迴響,這明顯與教育品質有關。

而臺北市大直派出所警員在執行押解任務時,遭通緝犯持水果刀刺殺死亡的襲警事件,則與員警的執勤過程品質有關。凡此種種事例,可知品質問題無所不在。

為縮小品質問題範圍,茲以產品生產鏈為例,予以說明。筆者認為,就產品生產製造而言﹕「品質的本身不是問題,只有管理、設計、製造、檢驗與測試、裝配、包裝與儲運…等,發生問題才會產生品質問題」,品質是源頭發生不良、過程管制不當,所造成的結果。上述戴奧辛鴨、大學生課堂無紀律、警員被刺身亡等事件,提供了最佳的證明。

一般而言,生產鏈是由設計、進料、製造與裝配、檢驗與測試、包裝與儲運、及售後服務等串接所構成,其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有那些?大致如下:

1.        設計方面:設計是創造品質的基礎,要做好品質設計的工作,必須先瞭解該項製品的任務目標需求標準,將操作時的重要參數設計到產品之內。

2.        進料方面:最終產品莫不由進廠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製造完成,若進廠原物料不良,必定對最終產品造成嚴重不良結果,故應加嚴格管制。

3.        製造與裝配方面:製造是化設計構想為實品的過程;必需結合人、機械、物料、工具、方法等多重因素,才能製造出優良的產品。

4.        檢驗與測試方面:品質是否合乎標準,要靠檢驗與測試的手段予以證實,驗證的工作必須具備充份的公信力,所出具的合格證明才能為人接受。

5.        包裝與儲運方面:儲運包括產品在工廠內包裝、搬運、儲存,及送到使用者手上的一段運輸與等候的時間,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若處置不當,必影響產品的品質。

6.        售後服務:產品在顧客使用期間,若發生任何問題,產品提供者要為顧客提供適當的服務。

  為確保品質,經營者必須在生產鏈中每一過程,施以適當的管制措施,以防止不符合要求的情況發生。

 

如何管理品質

美國品管專 家費根堡 博士指出:「品質是管理之道,以往大家認為好的管理是把老闆的想法交由工人之手完成。如今我們更認識到良好的管理含有將品質知識、技巧賦予組織內每一個人之意。」經營者要讓員工知道,品質是由顧客滿意與否來衡量做事準則的一種方法,用此觀念教導員工,使人人皆能主動地把品質做好,就會把組織裏每件事都做好。

管理品質是要講求方法的,如今已有許多現成的國際品質管制系統系列標準可供選擇,諸如:

1.一般管理

各行各業均可適用的品質管制系統標準,諸如:ISO 9001管理系統標準OHSAS18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IECQ QC 080000(RoHS)有害物質管理系統、ISO 9004:2009永續性管理-品質管制方式、ISO10002組織管理—顧客滿意度--組織用於處理抱怨的指導綱要、CNS14001/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標準、OHSAS18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19579-2004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實施指南、ISO10015品質管制­-訓練指導綱要、ISO/IEC 27001 資訊安全管理系ISO14971 風險管理、SA8000社會責任標準、ISO/IEC 17025實驗室管理標準等。     

2. 特定產業管理

適用於特定產業的品質管制系統標準,諸如:ISO 9001:2000應用於汽車生產與其相關服務件的組織之特定要求、TL9000通訊電子業品質管制標準、ISOIWA2國際教育品質管制標準、ISO IWA1國際醫療品質管制標準、CNS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食品供應鏈中組織之要求、ISO 14064 溫室氣體管理系列標準等。

運用這類標準來改善經營體質者,應當瞭解,上述的諸多管理標準中,那些可供我們現行組織運作之用,也要知道,標準僅具指引功能,它只告訴你該做什麼?不會告訴你如何做,如何做是每一個經營者自己應當知道的事。

ISO 9001管理系統強調過程導向概念,因為「品質看得見,過程是關鍵」,只要在過程上嚴格把關,建立標準檢驗作業程式切實執行,就可降低不良品危害人體的可能性,無論是N1H1流感或美國牛肉進口問題,莫不如此。

星巴克一向以體驗行銷與服務品質贏得顧客喜愛,據媒體報導,以往它不做市場調查、不管制成本、不做廣告,仍然發展順利,羨煞許多競爭者。在前年因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業績大幅下滑。創辦人霍華舒茲決定回鍋出任董事長,並接受顧問建議從管理基本功著手,建立好咖啡的標準作業程式、品質資訊系統、同時始打廣告,終於挽回頹勢,標準作業程式之為用,由此可見。

 

如何衡量或評價品質

外籍顧問常引用一句老話,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你評價什麼,就得到什麼),來說明評價的重要性。我國古籍《管子》七臣七主篇的 夫楚王好細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的說法,近年常見媒體報導服裝走秀名模,為維持纖細身材,以期獲得觀眾青睞,因而得厭食症而逝者,不乏其人。這兩個例子,皆可作為評價效用之佐證。

如何衡量品質是一個大問題,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若無法衡量時,必無法改進,這種事例到處可見。以學校教育為例,學校以往只把重點放在學生學習品質上,學生學習品質可以用考試分數來衡量,但是老師教學的品質如何來衡量?

早年,因受「尊師重道」觀念的影響,認為老師是不可以評鑒的,因為那會危及師道尊嚴,結果縱容了一些不思長進的老師。為此,教育部成立教學卓越計畫,用以鼓勵大學持續追尋教學之改進,提升大學教學品質,並運用評鑒制度,協助教師教學成長,將「教學」、「研究」和「服務」三者予以定期評量,促使教師在這些項目上維持一定的品質。

大學評鑒範圍甚廣,計分為:校務評鑒、系所評鑒、教師評鑒、教學評鑒、課程評鑒、及自我評鑒等六類。因為有了這些評鑒活動,各校在教育品質改進方面所下的功夫,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們知道由於實施大學評鑒,促使許多大學增添許多圖書、實驗室設備 和 老師的研究室。我們相信 洪蘭 教授在參與大學評鑒之餘,撰文指陳所見「教學」缺失之處,必也有助與校方從事改進之參考。

 

成就品質以人為先

我們知道如何建立品質管制系統,如何建立標準作業程式,也知道如何衡量或評價品質。凡此,皆屬於品質知識的範疇,光有這些知識,尚不足以成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們予以落實執行。

我們也要知道,所謂的組織,是由人所組成的,它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因此,談產品或服務品質,除了看品質管制系統外,也要看執行此產品或服務者(.人)所表現的行為的品質。

.因為無論產品或服務都是由人做出來的 ,人的品質影響產品、過程、及評價的品質,人的態度與行為決定品質的優良度,人”便自然地成為成就品質的基本要素。

人”的品質既是如此重要,但該如何判斷他?這可從兩方面看,其一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原則或價值觀,諸如:誠信、正直、禮貌、守時、可靠、熱忱、信守承諾等。其二是做事的基本原則或價值觀,如ISO9000品質管制八原則中的:顧客為重領導、全員參與、過程導向等。只有誠信正直的人,運用顧客為重、過程導向等原則做事,才有可能為顧客及組織創造價值。

因為我們相信:人若缺少品質,必不可能為他人或組織創造價值,且看仍然住在土城監獄中的前任國家元首,他誠信嗎?他正直嗎?他在八年任期內,曾為臺灣創造了許多價值嗎?答案可能都是負面的,人品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品質是無所不在的,品質問題可依其所發生的領域,選擇適當的品質管制系統予以管理的,其關鍵在過程,其決定因素在人,成功與否,則視經營者對品質知識的瞭解與執行力而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