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中的佛元素
春節期間因緣巧合,又讀到憨山德清、白居易和李翱的詩,見證了佛教文化已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選録如下:
明 憨山德清 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種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唐 白居易 念佛吟:
餘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也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白居易和鳥巢禪師的對話
禪宗有一則公案,唐代有一位連法名也不用的禪師,修行很是特別,他在松枝茂密秦望山的一顆大樹上,搭了一個像鳥窩的蓬子居住,人稱“鳥巢禪師”。
唐元和年間,早生華髮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仰慕鳥巢禪師之名,前去拜訪。
請教禪詩:「什麼是佛法?」
鳥巢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不覺笑著說:「這不過是三歲孩童都會說的道理,何必用來教我這個老頭子呢!」
鳥巢禪師說:「這的確是三歲孩童都會說的,可惜許多八十老翁也沒法做到啊!」
李翱问道藥山惟儼禪師
郎州刺史李翱向藥山惟儼问道,禪師是唐代禪僧,屬青原行思之法系,山西絳州人,俗姓韓。十七歲依廣東潮陽西山慧照禪師出家。大曆八年(773),二十九歲就衡山希澡受具足戒。博通經論,嚴持戒律。後參謁石頭希遷,密領玄旨,證得心法並嗣其法。前後服侍石頭禪師共計十三年,其間嘗住灃州(湖南省)藥山(芍藥山)。參謁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後復還石頭,為其法嗣。不久,至澧州藥山,廣開法筵,四眾雲集,大振宗風。
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笑一聲,遍於澧陽東九十餘里,居民均聞其聲。朗州刺史李翱贈詩云:「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李翱與惟儼的交往被傳為佳話。李翱(772-841年),貞元十四年(798年)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是韓愈、柳宗元宣導的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與惟儼相見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出任朗州刺使、湖南觀察使的時候,朗州與澧州毗鄰,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大概藥山連亙這兩州,所以《宋高僧傳》等史書記載惟儼在"朗州藥山"。
《宋高僧傳》<惟儼傳>記載,李翱到藥山初訪惟儼時,惟儼"執經卷不顧",侍者提醒他"太守在此"。李翱等不及他回應便高聲喊道:"見面不似聞名。"於是惟儼直呼李翱名,李翱答應,此後二人常相見。
他見到惟儼辟頭就問:"何謂道耶?"是想探詢佛教對"道"的見解。惟儼運用禪宗接引學人慣用的隱喻方法,用手指天,指淨瓶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大意是道不可正面表述,但它真實自然,就像雲在青天,水在瓶一樣。
據載,李翱當即"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頓泮",立即作偈二首,其一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