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音樂

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將音樂注入貴族教育體系,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這就是所説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其中樂是依五聲六律歌唱的。如《尚書·虞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其意為:詩是表達想法與志趣的,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是根據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諧五聲的。

1.        孔子好學知其妙

 春秋時期,孔子使齊,聞韶樂,因韶樂古樸平和、悠揚悅耳,孔子沉浸其中,如痴如醉。孔子習韶樂,陶醉其中,三個月未品出肉味鮮美,給後人留下「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去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2.        宋玉的比喻

  宋玉是戰國後期楚國的一位有主見的文官,從不隨聲附和別人的主張。楚王聽別人説了他一些壞話,就把宋玉找來問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對啊?為什麼有許多人都對你不滿意呢?”宋玉答道:“先讓我説件事吧!有一個歌唱家在京城唱歌。開始唱的是楚國最流行的兩首民間歌曲《下里》和《巴人》,這時圍觀的人中有好幾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較高深的《陽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幾百人了。當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陽春白雪》時,跟着唱的就僅剩幾十人了。最後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別和諧的最高級的歌曲。能跟着一塊唱的人就僅僅幾個人了。可見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説:“文人之間也是一樣。那些傑出的人物誌向遠大、行為高尚,一般人當然不會理解了,我的情況正是這樣的啊!”楚王聽了宋玉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就沒有再追問下去。

3.        知音難求

  中國有一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一個叫俞伯牙的人,他彈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來了一個砍柴人樵夫鐘子期,鐘子期見他彈琴張嘴就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非常驚訝,因為他心裡就是想表現高山,一下子被人聽出來了。俞伯牙想我再來一段,我表現流水。鐘子期一聽就說:“洋洋兮若流水”,不管俞伯牙彈什麼,人家砍柴的鐘子期都能聽出音樂什麼意思,於是倆人成了好朋友。但是好景不長,過了不久,鐘子期就死了,之後不管俞伯牙彈什麼沒有人可以聽懂。最後俞伯牙非常傷心,傷心到極點就把琴摔了,發誓終生不再演奏,既然沒有人能夠聽懂我的音樂,我還為誰彈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難覓”的佳話,於是有了“高山流水”及“知音”這兩個詞語,在中國可說是婦孺皆知啊!

取材《維基百科》及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