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智化的企業經營模式

1.        創新帶動數智化

  創新已成為任何一個商業組織保持持續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家公司的年度報告,或是走進一家企業,看到牆上張貼的核心理念,你都能輕易地找到「創新」二字。其中尤以信息技術創新最受關注。

  IT驅動新一輪商業創新開始時,物質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將越來越快。以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AI5G、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通過集群式、交互式發展,讓企業內「業務、IT、金融」三位一體並存發展,從而為企業創造全新的產品交付與業務模式,驅動組織與管理雙雙變革。同時,擁有了數位化和智能化的加持,未來商業創新的速度會越來越快,顛覆將幾乎發生在每一個領域。

2.        數智化平台的建立

  企業究竟該如何構建數智化平台?用友公司這家為企業及公共組織提供數位化、智慧化服務,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用創想與技術推動商業和社會進步的認為,「以商業創新為目標,新的數智化平台應該從專深走向簡單,從複雜走向便捷,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從內部式走向社會化。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全力移除三座大山,即技術、商業和成本,它們已經成為企業迎合時代的絆腳石。不過,在睿智的管理者看來,這也是三大動力,驅動企業加速數智化轉型。」

  因此,當今市場環境下,中大型企業的商業創新依靠的是系統性思維、創新性邏輯、平台的角度和整體化解決方案。時代召喚、企業呼喚,一個使能便捷商業創新的數智化平台呼之欲出。

3.        塑造軟實力

  數智化轉型最大的難點也許不是技術本身,而是藉助它塑造的軟實力。換句話說,如果你還沒有創建數字營銷、智慧採購、智能製造、數據金融……甚至是沒有創建支撐企業商業運營的基礎平台,那麼,我們將無從提及數智化轉型成功的可能性,更無法通過精準、高效的資源配置服務客戶,甚至是構建更加健康的商業生態。

  目前,大部分企業仍處於數據應用的感知階段,覆蓋全流程、全產業鏈、全產品生命周期的數據鏈尚未構建。企業內部數據散落在各個應用系統中,沒有統一的平台互通互聯。外部數據融合度不高,難以更好地挖掘數據資產的潛在價值。

  數位要素正在加速重構經濟社會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形態,智慧化既是方式和手段,也是方向和目標。數智化發展體現社會和經濟向新範式的根本轉變,帶來產業組織模式、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科技人才培育體系、社會發展治理模式等的革新與重構。

4.        數智化重構傳統產業組織模式

  智慧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徵和發展重點。從2011年德國提出的工業4.0,到2021年歐盟發佈的工業5.0,數智化發展越來越強調工業與整個經濟—科技—社會系統的深度融合。

  一是從規模驅動到價值導向,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需求。數位化創新的本質是價值化和去邊界化。相對於數位化時代下基於大眾化、規模化導向的相對確定性需求,數智化技術的平台業態打破了供需之間的資訊壁壘和傳統中心化的資訊壁壘,從傳統單向鏈式節點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升級為生態互聯的環式價值網增長方式,並且在技術、科學、產業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的高度融合,和螺旋式上升帶來更多的新的價值創造和分配方式。

  二是從封閉技術體系到開放技術體系,交叉融合創新。數智化創新的發展重點從技術和產品層面向生態和系統層面轉化,技術、產品、供應鏈等競爭演進為平台化的生態體系競爭。數智化基於雲管端+AIoT等新技術群落,通過一套結合雲計算、資料中台和移動端的開放解決方案,構建無邊界協同和全域優化的開放技術體系,解決的核心問題從提升效率轉向滿足多場景下的全生命週期即時需求,全面支撐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

 三是從業務資料化到資料業務化,生產經營決策一體化。數位化時代下實現的是業務資料化,而數智化時代實現資料業務化,以消費者運營為核心的數位商業模式、組織模式和產業生態重構是關鍵,企業需要一套面向客戶全生命週期服務的運營方案。數智化轉型包括生產環節的數智化、經營管理的數智化和生產經營決策的一體化,需要全面聯動線上與線下、內部與外部、消費端與產業端資料,實現物理空間與賽博空間的交互映射和總體優化。

5.        數智化重構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數位協同和網路智慧打通資訊流、知識流、貨流、物流和資金流,並通過新型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一體化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全鏈路串聯集成人、貨、設施、裝備、空間、場景等,構成資料閉環和價值閉環,形成新的虛實結合的社會性空間。

  一是全要素整合共振,將知識和資訊作為生產要素投入以提高效率。數智化改變生產投入關係,以資料為表徵的知識和資訊成為支撐未來社會數智化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滲透性、擴散性和虛擬性是資訊生產力的最典型特徵。技術、製造、產品、服務、物流、金融、組織等數智化價值重構的關鍵流通要素,需通過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現配置的靈活性、可擴展性,同時資料作為價值鏈協同體系中的統一語言,其標準性、規範性、安全性,是啟動各類價值主體、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前提。

  二是全鏈路串聯集成,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提供數智化基礎。以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能夠有效連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智化升級後的傳統基礎設施,並通過組織平台化模式的優化,打通產業鏈體系、供應鏈體系、創新鏈體系等之間的連結通道。其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是知識創新和技術突破的前沿陣地,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礎設施,為經濟社會的數智化整體轉型提供解決方案。

 三是社會化大協同,實現群體智慧的彙聚融合和應用價值的最大化。數智化時代下的資料、資訊和知識更具有流動性、場景性、社會性等特點。社會生產是社會網路中群體智慧全週期協同、全方位融合的過程,網路中的每個主體既是資料、資訊和知識的消費者,也是資料、資訊和知識的生產者。同時,互聯網技術和即時通信技術的發展,將實體空間各類基礎設施的連接轉化成為數位化的自主智慧交互形態,打破組織、層級、領域、區域等各類邊界,並進一步推進形成新的虛實結合的社會性空間和更精細化的社會分工。

6.        數智化重構科技人才培育體系

 人才是數智化轉型發展的基石。數智化轉型使人才與技術的關係發生深刻變化,人才和技術相互滲透,並通過技術的補充作用實現人才能力和智慧的增強。

  一是數位能力成為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數智化轉型影響深遠,各個領域都在探索建立基於數智技術的發展範式,需要科技人才不僅具備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和基本的數位技能,更要具備數智化思維和運用數位知識、技能創造性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需要精准掌握數智化轉型對宏觀層面總體勞動力結構、中觀層面行業人才需求、微觀層面工作流程和崗位能力要求的影響,建立以數位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育理念。

  二是數智技術教育和科技倫理教育並重。數智化轉型是經濟社會的整體轉型,既需要技術的創新發展,也需要建立大範圍的集體共識和共同行為規範。數智化技術發展在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的同時,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複雜的倫理挑戰。數智化創新時代下的科技人才培育不僅僅是技術和理念的傳承,更是推動技術和社會規範持續互動發展的重要一環,因此應強調技術能力培養和科技倫理教育的共同推進,普及科技倫理知識,提升應對科技倫理問題的能力。

  三是數智的培養和培養的數智化相結合。數智化技術的重要特徵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和應用場景牽動,更加強調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培養複合型人才。既需要以建立資料密集型科研範式為牽引,培養具備數智化轉型全過程系統性思維、能夠將資料科學技能與專業領域知識緊密結合的科研人才;也需要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能人才。同時,人工智慧等數智化技術也支撐構建了更加智慧化的培養體系,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培養內容和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

7.        數智化重構社會發展治理模式

  當代資訊革命通過資料資訊和虛擬空間翻轉了物理世界,資料和資訊既是公共治理的基礎,也已成為公共治理本身,帶來社會治理向度的變化。

  一是對以人為本提出新的要求。大資料、人工智慧、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倫理建設出現新的空白,例如:個人資料使用的倫理審查、人工智慧的就業替代、零工經濟的就業人員權益保障、各類資料鴻溝、演算法黑盒和歧視等,這就對以人為本提出了新的要求。歐洲“新工業戰略”、歐盟“工業5.0”等均強調了在工業轉型過程中保障工人權利,特別是“工業5.0”的標誌性特徵之一即是“以人為本”,從技術導向和經濟學利益導向轉向以人為中心,確保新技術的使用不侵犯工人的隱私權、自主權等基本權利。

  二是社會服務的數智化和體系化。社會生活呈現全面資訊化與網路化的態勢,社會服務既要滿足日常工作生活所需,也要解決重大問題或突發事件。日本提出在數位科技引領下建立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的“超智慧社會”,即“社會5.0”,同時,日本“七全綜”將數智化社會發展與國土規劃緊密結合,實現物理空間和知識、資訊空間的深度融合,並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等實現遠端醫療、遠端教育、物流服務等多種社會服務,構築地方城市聯盟。

  三是政府服務的智慧化和精准化。數智政府成為新的政府管理和服務形態,既是數智化時代社會成員對政府服務的更新要求,同時也是政府對社會形態轉型的自我適應。數智化政府以資料融通和智慧服務為特徵,更加倡行共商共建共用的協同治理理念,需實現由分散向整體轉變、由管理向服務轉變、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其中,政府各部門資料日趨融通、開放和具有可計算性,政府服務由以前粗放式管理日趨轉向針對具體個人、具體問題的精准化治理、一體化治理,同時,增強數位協商治理能力,形成全民參與、數位協商的治理機制。

【啟示錄】

  數智化發展體現社會和經濟向新典範的根本轉變,帶來企業組織模式、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科技人才培育體系、社會發展治理模式等的革新與重構,負責國家治理者,應當對此有充分認識,並採取因應措施,以提升國家競爭力!

取材趙璐、李振國:〈從數位化到數智化:經濟社會發展範式的新躍進〉,《科技日報》2021-11-29  (作者均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