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倫理與道德
1.倫理:人倫道德的常理, 是道德在各種人際關係層面的展現。《孟子.滕文公上篇》問為國云:「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指的是教學子們明白五種倫常的道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等。孟子用「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加以詮釋。這幾句簡單的話表示其關係。孟子進一步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此語說明了為人父母或人君者的典範作用。清代名儒曾國籓有言:「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說的就是這個理。
民國50年,李國鼎任經濟部長期間,有感於企業倫理的重要,推廣第六倫.用以建立良好的群己關係。法鼓山聖嚴法師更進一步推動「心倫理」運動,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等六倫,希望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注重心性修養,人人為人處事,皆以乎倫理為念,以端正社會風氣。
由此可知,倫理和道德含意相同.區別在一指本體,一指應用,如此而已,二者是可以互通的。
2.道德
道德是無人不知的通俗名詞,可分從狹義與廣義二方面探討如下:
(1).狹義道德
道德一辭,依國語辭典所謂道德,是「指人類共同生活時,行為舉止應合宜的規範與準則。」追本溯源,所謂道德,係由道與德二字合成。道代表"道理"心裡明白做人的道理。德代表"德行"能身體力行道理的德行。道德表現的是能明辨是非,能知能行,呈現身心一致的「生命的和諧」狀態。
我國古籍中,常見道與德二字者,如《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意指進德修業的方法,貴在標定人生嚮往的正道, 堅定據守自心的德行 ,始終依仁道行事,心神優游於藝術的領域 。《禮記》「德,人之本,政之根,國之基」,此語展現一種從內而外、下而上,一致性的德性要求。韓愈說得最明白,他在原道篇中說:「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踐“仁”就是“義”,沿着“仁義”之路前進便爲“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明代儒者王船山認為:「德」(人道)從屬於「道」(天道),「道」乃「德」的本體,「德」本身即天道的一部分。換句話說,所謂的道德係指合於禮法(品德)與倫理(仁義)的行為」。上述對道與德的闡釋,都是就品格而言。
我們也可以說,所謂道德,就是用完美的人格修養處理人事物,及其間的關係。《中庸》「小德如江河,川流不息,大德敦厚,化育萬物。」顯示德行高尚的人,具有不言而教的能量。這可以從胡適的人品學問、證嚴的普天三無、星雲的三好四給等人的作為就可以明白。
(2)廣義道德
從廣義看,道德也是一種責任的表現,可從二個層面了解它。其一,是自然層面,例如:養兒育女是父母的責任是無可質疑的事。倘若有父母不肯養自己的兒女,當然是不道德的。其二,是人為層面,例如:一個企業或政府,為了一定的利益和需要,應向成員提出或規定各方面的行為準則,用以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道德關係。此時,理念和價值觀的宣導,便至為重要。例如:企業社會責任具有道德訴求之意,違反社會責任的企業,是不道德的。同理,構建安和樂利社會應是政府的責任,假若大權在握的政府,為牟取 一黨之私,企圖營造兩岸緊張關係,挑動人民對抗意識以逞強,不惜將台灣置於險境,那當然是既不負責也不道德的。 十九世紀曾任四屆英國首相的格蘭德史東有句名言:「凡是道德上錯誤的事,在政治上無法成為正確」, 想要利用錯誤的政治作為欺騙人民,意圖騙取選票,有可能得逞嗎?
(3)行為表現
道德的行為表現可分從自律、善良與博愛三方面看:
A自律: 自律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基本的道德實踐,在一切倫理問題或道德行為中,行為者的自律與否,常被視為判斷一個舉動是否合乎道德的主要憑藉。有道德修養的人,面對不如己意之事時,會先反求諸己,若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境界,則其道德水平必隨之提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曾國籓十二自律: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日知其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皆是自律的典範人物。
以此觀之,「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是毫無自律之心的顯現,是造成社會不安的源頭,這種心態,顯然是不道德的。至於會喊「公民不服從口號」的人,更是等而下之。
B 善良:善良不能僅存於內心,善良品格所表露的態度,是道德的顯現,良好的品格與態度,需要經過後天不斷的學習、歷練、雕琢逐漸形成。一個具有良好品格、良好工作態度的人,要從小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養成。亞里斯多德「善不是我們知性上定義的東西,而是由美德實踐得來的」。
C 博愛:博愛是廣泛地、平等地愛一切人,是儒家思想「泛愛眾而親仁」的呈現,也是孫中山先生所期望於國人者。韓國瑜市長用「愛與包容」打動人心。他正針對18-80歲民眾的需要,在高雄愛河周邊打造愛情產業鏈,含有暖化人心之意,他做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