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策略異軍突起
林公孚 11/21/05
前 言
哈佛大學邁可•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於1980年提出開創性的策略理論「競爭策略」後,即廣受全球各界注意。競爭已成為經營者的策略思考中心,它引領風騷達四分之一世紀,至今不衰。波特教授最為著名的四本書《競爭策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競爭論》,幾乎成為大多數企管或商學研究所學生的重要指定讀本。
競爭果真是必要的策略嗎?任教於歐洲管理學院(INSEAD)的金偉燦與 莫柏尼 教授頗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從事割喉式的競爭,與對手爭搶日益縮減的獲利率,隨著市場空間愈來愈擁擠,未來的獲利率與成長率,會愈來愈狹窄,割喉戰會把海洋染成一片紅色血腥。」,他們指出:「爭奪日益收縮的市場固然必要,卻不足以讓企業維持高效能 」。於是用十五年的年時間,以有系統地選擇具代表性,從1880年到2000年、涉及三十多個產業108家公司的150個策略行動,進行研究。從娛樂、旅館、電影、零售、航空、飲料、能源、電腦、廣播、建築…一直到汽車和鋼鐵等等,他們不僅分析成功創造藍色海洋的企業贏家;同時也檢討那些比較不成功的競爭對手。提出:「要贏得明天,企業不能靠與對手競爭,而是要開創研究藍色海洋」的論調,並將研究成果,撰寫成「藍海策略」一書,為不以競爭為手段,願以追求與掌握和平的藍色海洋者,提供一套務實的架構和分析。
他們所出版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一書,短短半年內,就被翻譯成二十五種語言,在韓國更成為南韓總統盧武鉉與各大集團高階主管必讀的書籍。藍海風吹到台灣,《藍海策略》上市一周內就登上誠品熱門書排行榜。
藍海策略
著者將藍海策略定義為「開創藍海的策略行動」。用來鼓勵企業跳脫競爭框架,把策略重點從競爭對手身上移開,跳出價格競爭充滿血腥的紅海,而轉往高附加價值、高利潤、具利基市場的藍海,從其中創造新需求,謀取高營利成長的機會。
採用「藍海」一詞雖然新鮮,該書作者也認為「其實是存在已久的創新產物」。他讓我們回顧一百年前的情況,然後自問:「當今企業有多少是當時毫無所知的?答案是:汽車、唱片、航空、石化、醫療保健、管理諮商等許多基本行業,當時都聞所未聞,或才剛開始萌芽。再回想三十年前的情況。當今許多總值幾十億美元的龐大企業,當時還毫不起眼,隨便數數就有共同基金、手機、天然氣發電廠、生物科技、折扣零售、包裹快遞、廂形車、滑雪板、咖啡吧、家庭影視」。無疑這些在當年都是潛藏深海的大魚,如今它們紛紛浮出海面,使市場煥然一新。他們用此例,指點我們要從價值創新的思維中,找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充滿魚獲量的海洋。
談價值創新
本書作者對價值創新一詞,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們認為創造藍色海洋,取決於不以競爭對手為標竿的完全不同策略邏輯,稱之為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他們鼓勵企業將經營的重點放在「為買方與企業自身的價值飛躍上」,成為重要的策略行動,它是藍海策略的基石。他們指出:「專注於衡量和擊敗競爭會導致模仿,而非創新,經常造成價格壓力和進一步商品化。他們主張公司應該努力向顧客提供價值飛躍,把競爭變得無關緊要」。作者認為這種不忙於打敗競爭對手,而致力於為顧客和公司創造價值飛躍的作法,可以開啟無人與之競爭的市場空間,而輕易獲利。
作者指出:就價值創新本身而言,「價值」與「創新」的份量相同。若只重價值,不重創新,容易使企業專注於漸進式的價值創造上。這種做法雖然可以提高價值,卻不足以在市場脫穎而出。只重創新,不重價值,易使創新由技術突破所驅動,其結果常超出顧客能夠接受和願意花錢購買的程度。
他們認為:「只有創新與實用功效、價格和成本配合得恰到好處,才能達到價值創新」。只有採用這種顧及整個體系的做法,才能使創造藍色海洋可以成為持久策略。
分析工具與架構
為使藍海策略易於制訂與執行,作者發展出一套分析具系統性與可行性的工具與架構,稱之為策略架構,包括「策略布局圖」與「四項行動架構」二種,它既是一種診斷架構,也是一種行動架構。用它來協助使用者開拓藍海策略。
(1) 策略佈局圖
是用圖像形式,來掌握已知市場空間的當前情勢,瞭解市場競爭對手目前的投資重點,業界目前在產品、服務和供應方面的競爭因素,以及顧客從市場當前競爭選擇中得到些什麼?
策略佈局圖的垂直軸,代表價值,水平軸代表重要競爭因素。
以葡萄酒為例,它包括:價格、贏得獎賞與釀酒藝術和科學、廣告印象、年份品質、地位與歷史傳承、風味、種類等。價值評分愈高,表示一家公司向顧客提供的利益愈多,因此對這個因素投資也愈大。據此可以描繪出葡萄酒業目前對所有這些因素提供的利益,以瞭解釀酒業的策略輪廓,或「價值曲線」。該曲線是策略框架的基本成分,由曲線的起伏,可知一家公司在該行業各種競爭因素的相對表現,以1990年代末美國葡萄酒業的策略草圖為例,其形狀如下圖一 :
(2)四項行動架構
為了在擬定新的價值曲線時改造顧客價值因素,他們發展出四項行動架構。以打破差異化與低成本的交換,並創造新的價值曲線,運用下列四個基本問題,挑戰企業的策略邏輯與作業模式:
‧ 本行視為理所當然的因素,有哪些應予消除?
它強迫你認真考慮,以把本行企業長久以來彼此競爭的一些因素予以消除。
‧ 有哪些因素應該減少到遠低於本行標準?
它強迫你正視,在你忙著趕上和擊敗競爭對手的過程中,產品或服務是否已設計過度,導致對顧客過度服務,徒增成本結構,卻得不到任何好處。
‧ 有哪些因素應該提升到遠超乎本行標準?
它敦促你發掘與消除企業強迫顧客接受的妥協。
‧ 有哪些本行從未提供的因素應該予以創造?
它協助你為顧客發掘全新的價值來源、創造新的需求,並改變企業的策略定價。
新價值曲線 |
消除 |
哪些因素應應予消除 |
創造 |
哪些因素應應予創造 |
減少 |
哪些因素應應予減少 |
哪些因素應應予提升 |
提升 |
圖二 「四項行動架構」圖解
作者指出:「利用這四項行動架構檢討本行策略框架,會對長久以來認定的事實獲得全新的領悟」。他們以美國葡萄酒業者卡塞拉為例,說明該公司「摒棄本行既定思維,根據這四種行動探究另類選擇和非顧客群,推出策略特性與競爭對手截然不同的黃尾袋鼠(yellow tail)葡萄酒,創造出藍色海洋」。
藍海策略六原則
實施藍海策略,就要重新定位策略重點,將重點從「競爭對手」轉移到「另類選擇」(alternatives),從本行「顧客」轉移到「非顧客」。不再只顧衡量現有領域的競爭對手,並在差異化和追求最低成本之間做取捨。為此,作者提出藍海策略四原則如下:
第一原則:改造市場疆界,以擺脫競爭並創造藍色海洋。
作者提出六種改造市場疆界的基本途徑,並稱之為「六種途徑架構」(six paths framework)如下:
(1)跨越另類選擇行業。
(2)跨越策略集團。
(3)跨越買方鏈。
(4)跨越互補性產品與服務項目。
(5)跨越針對賣方的功能或感情導向。
(6)跨越時間。
第二原則:專注於全局而非數字
作者稱此原則為「策略視覺化」以降低規劃風險,它包括:視覺喚醒、視覺探索、視覺策略展示、及視覺溝通四步驟。
第三原則:超越現有需求
意即經營者不應只把視線集中在顧客身上,還需要關注非顧客的需求。
第四原則:遵循合理的策略順序
藍海策略順序依序為:確定產品對採購者的效用、訂定適當的策略價位、能以目標成本生產、解決接受的障礙等四步,此四者必須依序而行,才能收效。
第五原則:克服重要組織障礙
作者指出:執行藍海策略時會面對下列四種必須克服的障礙,採用所謂的引爆點領導法(tipping point leadership) 讓大家親眼看到和體認嚴酷現實,再予以克服:
(1)認知障礙:喚醒員工瞭解改變策略的必要。
(2)資源有限:策略變動愈大,愈會讓人覺得執行起來需要很大的資源,但事實上,使用的資源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
(3)動機:如何鼓勵關鍵人員樂意迅速與堅定執行脫離現狀的策略。
(4)辦公室政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六原則:使策略執行成為策略的一部份。
運用公正、公平、公開的態度,建立員工的信任與忠誠,鼓舞他們自願合作,貫徹執行公司既定策略。
作者將以上六原則予以區分:第一至四屬藍海策略之制訂,五、六原則屬策略之執行。
讀藍海策略的省思
-
麥可•波特認為:「策略就是定位與建立差異化(Position and Differentiation)」,故無論「藍海策略」或「競爭策略」,基本上,所談的都是差異化。
-
《藍海策略》是管理實務書籍市場的一種新產品,它與麥可•波特《競爭策略》同樣是「依據數百個產業的詳盡研究,觀察各式不同結構、以及各個差異頗大的成熟階段的結果」,從它們成敗的殷鑑中,歸納出致勝之道,然後使用創新的名詞,為自己在市場中建立品牌形象。他們的著作,同樣是整理自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同樣提供分析工具:一個用「價值曲線」一個用「五力分析」,同樣強調要做得與眾不同(差異化),所不同的是用詞;所謂的藍色海洋,不就是差異化的別稱嗎?
-
就分析工具而言,藍海策略將競爭因素一一予以列舉,構成策略佈局圖與「價值曲線」,產生「策略視覺化」的效果。這種方法的確可以降低規劃的風險。
-
藍海與紅海一直都存在於從古到今的市場中,企業欲求成功,兩種策略都要使用。假如您認為發現了藍海,而將波特的競爭策略紅海拋棄,恐怕會得不償失。
-
拋棄競爭似乎有點超現實,誠如比爾‧蓋茲所說:「如今我們所處的競爭時代是一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年代。等待別人的幫助或是祈求神靈的恩賜,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知難而進,勇於第一個吃”螃蟹”,才有機會抓住屬於自己的機遇」。IBM前董事長兼CEO小路易斯‧V‧郭士納(Louis‧ v‧Gerstner)也這麼說過:「世界上所有優秀的組織,每天都在具體執行方面超越其競爭對手---在市場上、在生產車間裡、在後勤保養上、在庫存周轉方面---幾乎在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優秀的組織絕少將自己與一直都在發生的短兵相接的競爭隔絕開來。」這是我們學習藍海策略時所不該忘記的。
-
各種管理理論與模式,似乎受到市場一隻看不見手的影響,不斷有流行品的出現。TQM、競爭策略、再造工程、從A到A+、六標準差…等,都曾引領風騷,如今藍海策略異軍突起,不就像是新流行品出現?你要趕流行呢?還是回歸基本點?(B2B:Means Back to Basics,by Bill Quain)---認真思考你的顧客在那裡?那些是潛在顧客(非顧客)?研究他們的需要,然後試著去滿足他們。
-
制訂策略或策略規劃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策略行動所產生的執行力,有了他才能將既定策略徹底執行,誠如「執行力」一書所說:「執行力是一種紀律、是一套系統化過程、也是策略的根本。有了它,才能規畫出像樣的策略,才能讓組織成員依一套系統化過程,有紀律地執行營運作業」。
-
我們許多本土企業家,像那些第一代的大陸拓荒者,包括:頂新集團、寶成鞋業、旺旺食品、巨大機械、自然美…等,他們當初豈不都是從本地競爭劇烈的紅海中分身,奔向藍海而獲得成功?
參考資料
1. w‧錢‧金 勒妮‧莫博涅合著吉宓譯《蓝海战略》 商務印書館 2005
2. 麥可•波特《競爭策略》天下 2000
3. 比爾•奎恩著 黃邦福等譯《B2B:回歸基本點》(B2B:Means Back to Basics)
人民出版社 2005
4. 比爾•蓋茲著 宿春禮譯《比爾•蓋茲給青少年的條準則》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4
5. 史蒂芬‧柯維著 《高效能人士的第8個習慣》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5
本文發表於2005/12品質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