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面品質管理策略之實施

                                                         林公孚

                                                         96/3/23

一、          前 言 

眾所周知,全面品質管理(TQM)的理念、方法、與工具之運用,興起並盛行於80年代,由於當年專家學者的推廣政府與企業競相採用,一時蔚為風氣,因而形成TQM年代。

80年代至今,已逾1/4世紀,TQM並未因時間久遠而減損其價值,但因新觀念、新技術、及新工具之應用,而豐富了它的內容。當今的TQM不僅包含而且超越一般的品質管理範圍,而且它已將其範圍,擴大到環境、安全、健康、倫理、風險管理、社會、節約能源、以及持續發展各個領域,早已呈現出新的面貌,茲概述如下。

 

二、如何為TQM下定義?

 任何學有專精的人,都有本事為TQM下定義,但未必相同。因為立場有品質研究者與實務運作者之別,若再加上下定義者國籍之不同,則說法的差異更大。儘管如此,其內容都相當接近。

筆者認為,最簡單且容易為人理解與接受者,莫過於將早年美國國防部為其本部及其合約商,為推廣為TQM所下定義。我們大可利用它的概念與架構,將近年來廣為各界接受的新觀念納入,來表達其新內涵。茲依據這種想法,修訂TQM定義如下:

TQM是一種策略性與系統性的管理方式,它運用一組品質管理原則,作為持續改進組織的產品與服務品質的基礎。它利用人力資源與各種方法、技術及工具,採用組織績效卓越模式,不斷改進組織內的所有作業過程,使其成果能滿足或超越顧客現在與潛在的需要。」

從上述定義中,有幾項重點,必須留意:

  •   它是一種致勝的管理策略。
  •   它是一種有系統的管理方式。
  •   它是以運用一組品質管理原則,來建立全員共識,做為價值觀領導的基礎。
  •   它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   它善用各種方法、技術及工具,來改進品質與管理效能。
  •  它採用組織績效卓越模式,不斷改進組織內的所有作業過程。
  •  它致力於所產出的成果,能滿足且超越顧客現在與潛在的需要。

組織領導者若能依上述各要點管理組織,這足以表示他已走在TQM的路上了。除此之外,我們尚須注意,推行全面品質管理時要:

1.     兼顧〝管理的品質〞及〝品質的管理〞,前者指各階層的管理者們,後者指與品質有關事物的管理。

2.     將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納入成為一項有系統的、長期的改進計劃案的一分子,共同發展出一系列顧客導向的,有彈性與回應性的過程,並不斷地改進品質。

我們也可以說:「TQM是一種品質改進的策略方法。」經由此法之應用,組織會創造並維持一種從事持續改進的文化。

 

三、全面品質管理策略之實施

  TQM既是一種致勝的管理策略,便須為它擬定一套實施方法,茲簡介如下:

(一)建立TQM文化

建立TQM文化是實施TQM的首要之務,因為文化是任何組織的精神要素,它透過價值觀、信念、慣常行為等呈現。

組織領導者要致力於營造一個理想的組織環境,以激發人們的創造力、以工藝為榮之傲、及團隊合作等。以確保此環境具有激勵人員、產生滿意度及高績效的積極影響。

建立TQM文化時,可將經營理念、品質管理原則/價值觀等,予以落實執行。

例如:德州儀器公司以「全面品管、顧客滿意」作為經營指導原則,推行「全面品管」,用以動員全體員工提供令顧客滿意的產品,利用全員品管活動,來改變企業文化,達成「創造、製造、和行銷能滿足全球顧客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的使命。宣示價值觀:「我們期望所有的員工,有最好的表現與從業道德,並創造一個員工可以被視為有價值的個人,並以敬重、尊嚴、公正和公平加以對待,我們將致力於創造員工能發揮個人所長,以達成專業上和個人目標的環境。」

(二)專注顧客需要

專注顧客需要是指提供顧客真正所需要的產品/服務,凡事要站在顧客立場設想,使他們能成為我們的「忠誠顧客」。應將接受我們工作成果的下一過程的工作同仁視為內部顧客,讓他們也能對工作成果感到滿意。尤有進者,對供應我產品,承包我們工程的包商,也要待之如顧客,因為他們都是我們品質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重要份子。建議作法:

  •   創造並提供顧客滿意的各種作為,並衡量其滿意度與處理抱怨
  •   由上往下的垂直組織結構轉型為水平結構,同時,將性質相關的業務,予以整合,譬如工程、製造及財務,以便快速回應顧客要求。

例一:王品牛排透過每天蒐集顧客意見資料,資料庫纍集有效資料約150萬筆,對顧客的偏好,購買習慣及人脈關係網路,皆能有效的掌握。此外,該公司也將顧客訴怨專線名為“0800天使之音”,員工申訴專線名為“0900家人的叮嚀”股利員工發出不平之鳴。

例二:美國媒體報導:「為平息乘客抱怨聲浪,美國民航業者越來越常向顧客道歉」。據紐約時報十八日報導:「平息乘客抱怨,以西南航空表現最積極,該公司專設消費者溝通資深經理一職,也就是所謂的道歉長,主動查出公司服務不週之處,然後發函向顧客道歉。西南航空現任的道歉長是卅七歲的泰勒。他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每年大約得寫一百八十封道歉信,向乘客解釋某航班服務疏失的原因,然後道歉。

(三)系統導向管理

管理者應建立一套有效的作業系統,並有計畫地從事改進系統效益之活動。運用系統思考來綜觀全局,看見其中相互關聯的事件與漸漸變化的形態,細察各部門決定成功所繫的人事互動關係,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此,經營者必須做到下列幾點:

  •   決定顧客與其他利害相關者的需求與期望。
  •   建立組織的品質政策與品質目標。
  •   決定達成品質目標所必要的過程與責任。
  •   決定與提供達成品質目標所必要的資源。
  •   建立方法以量測每一過程之效果與效率。
  •   應用這些方法以決定每一過程之效果與效率。
  •  決定預防不符合與消除其原因之方法。
  • 建立與應用過程系統,以持續改進品質管理系統。

 目前已有許多現成的系統,可資使用,包括:

        實施符合品質管理系統—要求CNS12681ISO9001:2000)標準。

    實施符合環境管理系統CNS14001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標準之要求水準。

    實施符合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統OHSAS18001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之要求水準。

    其他:適當情況下參考使用與任務有關標準,諸如:TL9000通訊電子業品質管理標準、品質管理系統ISO 90012000用於汽車生產與其相關服務件的組織之特定要求、ISO14971 風險管理、RoHS-HSPM (QC 080000,危害物質製程管理系統)SA8000社會責任(Social Accountability)標準、CNS 17025測試校正實驗室能力一般要求、CN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ISO 22000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等。

  經營者可選取上述適合己用的系統,作為管理基礎,再針對某一過程改進的需要,設計或採用某一成功的系統,予以實施。

許多企業皆獲得ISO9001:2000/ ISO14001驗證合格資格,為贏得競爭優勢或伙伴關係企業的要求,建置更具效益的系統,以改進過程效果與效率。例如:中華映管的全面生產維護(TPM),全興公司的豐田生產系統(TPS),皆為運用成功之例。

(四)過程導向

  可參考ISO9000標準鼓勵採用過程導向,以改進品質管理系統之有效性時,它係藉由符合顧客要求以提高顧客滿意。在作法上,管理者為使組織有效運作必須鑑別與管理許多相連結之活動,形成產品實現過程,它的輸入為「顧客要求」,它的輸出為「產品」,其基本要求是「顧客滿意」,說明如下圖一:

 

 

           圖一  以滿足顧客要求為主的加值過程

  •   顧客要求回饋:我了解顧客要求嗎?什麼是了解顧客要求所必須的?供應者已瞭解我的要求嗎?
  •    顧客滿意回饋:我的顧客感到滿意嗎?供應者已瞭解我所獲得的東西嗎?

例一:為使產品/服務實現過程運作更為有效,福特汽車公司於1999 年正式成立設計暨技術中心,將環境設計納入整個開發流程,並將設計、測試及開發部門結合在一起,成為支持本地及亞太地區的設計研發團隊。

例二:松下社長中村邦夫提出科技平台以及採取細胞式管理(Cell Management)的製造方式,改變了一向由事業部負責銷售的作法。從商品企劃開始,到庫存管理與銷售,都由行銷本部全權負責。松下位在兵庫縣加東郡的電子飯鍋工廠,就是採細胞式生產,整個工廠只生產電子飯鍋。採行新生產方式以後,該廠增加了10%的收益。

 

(五)團隊合作

一般人的行為多受自我中心的個人意識所支配,領導者應在組織內將個人意識轉變為團隊意識,共同為實現企業願景而努力。可運用各種團隊組織,諸如:過程小組、顧客活動小組、解決問題小組、品質改進小組…等,使人人參與持續改進活動。

TQM中的團隊合作,並不只是員工參與,也要管理者的參與。每一個過程改進小組都應持續地努力工作來改進過程。將組織體視為為滿足顧客需要而存在的工作團隊,消除本位主義,鼓勵跨部門合作。

例如:微軟研究與開發分屬不同部門,研究人員從事研發創新工作,開發人員負責在產品部門開發具市場性的軟體產品。研究人員將研究成果透過部門間的合作機制,向產品部門轉移,二者合作無間。研究部門與產品部門的目標不同,衡量績效的方法亦異,同床異夢,在所難免,只有靠高明的領導者化解了。

 

(六)成立TQM委員會

需要成立負責協助組織領導者執行品質改善的單位,推行「品質改進」計畫,要有清晰的目標和達成目標的策略方法,並制訂運作規則,說明團隊之組成及選擇成員之方式。

一般說來,TQM委員會組織是常用的執行品質改進的單位,並以「成本改善」、「降低成本」或「消除浪費」做為優先工作目標。所謂成本改善,其實就是「獲利改善」,它必須由負責的各管理人員,訂定詳細的執行計畫才行。

例如:台灣飛利浦公司再實施CWQI以挑戰日本戴明講時。成立了委員形式的矩陣組,來配合品質改善中心的工作。委員會的式形式不只一種,最高層為「CWQI指導委員會」負責長期計畫及年度方針之認可,並監督:CWQI的執行與成果考核。其下設「方針展開工作小組」,係由品質改善中心主管、地區總裁指定的部門經理及「品質、成本、交期、跨部門專案組」的專員代表共同組成,來針對年度方針的制訂,擬定草案。品改善中心質則負責溝通、協調、教育訓練等一切幕僚作業。

(七)實施教育訓練

 經營者應將最重要資源的人力,給予適當的教育訓練,以增強其知識、經驗與能力,使他們能勝任其工作,並對組織政策與策略之改進,做出貢獻。

例如:全錄公司在1982年推行「品質掛帥」(Leadership through Quality)時,首先由最高管理者開始,CEO克恩斯率先帶領二十五位一級主官,花一週時間專心研習全面品質管理相關課程,研討日本富士全錄的品質角色模式。建立了「品質為重」(Quality Focus)的共識,以及制訂了全錄品質政策。

在此期間,他們發展出落垂式(Cascade)家庭小組(Family Group)訓練方式由一級主官接受訓練後,親自教導二級主管學習後,要「應用」在工作業務處理上,並接受一級主管的「檢查」,再由二級主管「訓練」三級主管。如此層層下達,結合學習--應用--訓練--檢查,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訓練計畫包括半天的認識品質,五天半的品質學習與問題解析,總計訓練需四十八小時,由於每一管理者都參加二次,故一共是九十六小時。

(八)建立卓越經營績效模式

  卓越經營績效模式是TQM具體做法之呈現,可選用現有品質獎卓越經營績效模式(包括:我國、美國、歐洲、或本學會),來實施全面品質管理。品質獎中每一要項,均附有標準陳述句,用以說明某些深具價值的需做之事,目前做得如何?合格否?構成評審準則。組織領導者需了解其間的脈絡與因果關係,並用它作為評價自己過程績效的工具。.

運用卓越經營績效模式,能讓組織領導者輕易地掌握最基本的工作要項,能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與徹底執行。

(九)評審組織推動TQM成效

評審組織實施品質管理系統之方法如下:

1.         由最高管理者針對重要TQM決策與年度目標方面,實施例行有系統地評估執行成效。

2.         實施品質稽核,決定品質管理要求所達成的程度。從稽核所見中,找出改進機會。

3.         實施自我評鑑,參照品質管理系統或卓越經營績效模式,對組織活動與成果作廣泛而有系統地審查。

這類審查之目的,皆以發現在組織的哪些地方存有重大的改進機會,然後採取矯正措施。

例如:飛利浦公司在羅益強總裁任職期間,每年四月及八月二次親自主持「總裁診斷」評估、查核各單位推動CWQI的成效及現埸工作情形,對現埸工作人員的士氣,產生鼓舞的作用。

(十)採取持續改進措施

管理是一項尋求一種能在每一階層,每一項作業活動都為改進品質與績效而努力的工作。可將重點放在達到最高層次的目標,經由可衡量績效的標準,諸如:成本、時程、人力資源發展、新產品開發、及最終的顧客滿意程度等,將具體的改進成效表達出來。

高階管理者領導改進作業過程,引導全員參與改進工作,人人皆應注意改進自己製程的方法,務期成為他人的典範。採用PDCA循環作為組織管理工具,如下圖二。此循環的重要含意為:持續改進品質,追求卓越,分成四個步驟:

1.       規劃最適當的做法(P)使每一評審項目都能達到卓越程度。

2.       將所述的做法或計畫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展開,讓每個人、每一部門都清楚知道要作什麼(D)、怎麼去做,及其權責為何?

3.       執行這些計畫一段時間之後,一定要加以檢討(C),檢討過程一定要有一套衡量標準,找出現實與標準間的差異,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

4.       依據差異原因分析結果,採取必要的改善措施(A)。

 

 

 

               

 

 

                     

                    圖二  PDCA循環

 

 

四、觀察與體驗

  依據筆者在品質管理的領域中工作與學習多年的經驗,作為一項管理工具,觀察到它從QCQATQC、到TQM的轉變,因而產生若干體驗,讓我們從TQC說起

  •   TQC一詞係由費根堡所創,原以生產作業從設計、進料、生產、到出廠為止,全面實施管制,以確保品質符合要求,為主要對象。
  •   TQC50年代傳入日本後,使用它的日本品質專家分為二派;一派沿用 TQC,另一派改以CWQC之名,在企業內推廣。
  •   日本是相當注重精神面的民族,表現在「道」字,故插花有「花道」,飲茶有「茶道」,武士有「武士道」。職是之故,50年代的日本品質專家在推行TQCCWQC,也把精神要素納入,特別強調TQC是以「人」為中心的品質管理方式,他們將「社訓」做為員工的行為指導原則,鼓勵組織全員一起投入持續改進品質的活動,獲得極大成功。
  •   80年代的美國,在飽受日本競爭壓力之餘,興起向日本品質管理啟蒙者的美國品質大師包括:戴明、朱蘭、克勞斯比…等人請教,並向日本企業學習的風潮。總結學習經驗,他們將品質管理原則納入品質管理範疇,鼓勵全員投入持續改進組織的產品與服務品質的動,因而創造出TQM一詞。
  •    80年代以後又有許多新名詞出現,諸如:1990年以環境為重的全面品質環境管理(To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QEM),2004年以品德為重的全面品德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 TEM)等,它們會充實TQM內含,但無法取代它。
  •   ASQ主席Ronald D. Atkinson曾指出:「品質運動已成熟到超越TQM範疇,進入績效卓越模式之應用上,對於任何企業而言,要實現卓越,應具備強有力的領導良好的系統傾聽顧客之音三要項。」其實,我們若把「績效卓越模式之應用」放在TQM之內,當作工具使用,亦未嘗不可。
  •   這正是筆者所強調的:「TQM不致消失,會因新觀念、新技術、及新工具之應用,而豐富了它的內容」,不知讀者們以為然否?

※本文發表於96/4品質月刊

 

參考資料

1.         Thomas E. Higgins著,Pollution Prevention Handbook》,CRC Press1995

2.         蒂姆欣德爾著/徐偉譯,管理思想》,中信出版社,2004/4

3.         彼得聖吉著 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天下文化,1994

4.         帕瑞克著 陳秋美譯,《全品質經理人》,天下文化,1994

5.         李開復,<Google的創新模式第01講:尋找合適的成功體系>,總裁學苑學習電子報 2007/3/19

6.         Stephen George等著 汝明麗譯,《全面品質管理》,智勝,1995

7.         ISO 9004/CNS12684<品質管理系統–績效改進指導綱要>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8.         ISO 9000/CNS12680<品質管理系統–基本法則與詞彙>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9.         林公孚,《追求卓越品質》,品質學會,三版,1997

10.     林公孚,TQM之標準與模式》,品質學會,199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