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位兼具理想與實踐力的教育工作者

 

--我所認識的王晃三教授                                  林公孚

 

                                                        95/07/13

今年(95) 六月二日 晚間,王晃三會友在品質學會教育品質委員會以<教育品質的經營--從管理觀點>為題,向與會委員作專題報告。介紹完畢後,在他以慣用的”給點小禮物做為回饋”(對某些論點表達自己的看法給主講者)的語氣帶動下,活絡了討論氣氛,使與會者各有所獲。這種手法的運用,已成為他的品牌形象之一。

 報告中,他提到三十多年前參加朱蘭博士來台主持的品持管制研討會的感受,那是他第一次聽到朱蘭解釋「自主管制三部曲 」包括:

Knows what he is supposed to do.

Understands what he is doing

Can regulate what he is doing

當時受到相當大地衝擊,隨即把朱蘭的話用自己的體會,翻譯如下:

知其所應做,

明其所正做,

能制其所做。

 . 正是由於這次因緣,他開始自問:「我真的是知道自己所應該做的事嗎?」、「我現在所做是該做的事嗎?」、「我現在所做的事能作為生涯規劃的目標嗎?」 顯然,在外資企業得意,並不能滿足他內心潛在的需求。經過自己與自己內心反覆對話之後,加強了他獻身教育的決心。於是,他斷然放棄在台灣飛利浦工作的優渥待遇,於民國648月應中原理工學院(中原大學的前身)之聘,到工業工程學系任教,他承認,朱蘭是他生命中的貴人,是朱蘭的緣故,改變了他人生的方向。

 他把作育英才當成生涯目標,也許是性格使然。回想民國55年,他從交大電子研究所畢業後,旋即由高雄飛利浦公司派遣前往荷蘭母公司接受訓練,成為該公司最早二位台籍幹部之一。當他累積一些經驗之後,就興起與他人分享的念頭,他主動拜見當時在品管月刊社社長兼主編劉振會友,在他的協助下,在高雄地成立了一個名叫「品管研究小組(QCRG)」小團體,相約每月聚會一次,分享與交換品管心得。他的這種行事風格,展現出他對學習與分享的高度興趣,也由於這種性格,引領了他從事教育的命運走向。

 

 第一階段的關鍵接觸

  我與他的第一階段的關鍵接觸,是在三十一年(民國64年)前,當時他已北上工作,正與徐啟行總幹事共同籌畫,組成北區QCRG小組,由他擔任召集人。

  參加他在品質學會所主持的QCRG研討會,就感受到他那份特有的沈穩、自信與開放氣質,為QCRG後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並啟發了研究風氣。

  他的這份工作,是向施政楷理事長與徐啟行總幹事講述高雄「品管研究小組」經驗,而得來的,他也因此贏得「好事之徒」的美譽。相處久了,自然而然地,所有QCRG會友皆自動地為自己戴上「好事之徒」之冠冕,使學會原有的犧牲奉獻文化,有了新標誌。

  民國66年元月,劉振先生以年事已高為理由,懇請他接手品管月刊編務,他運用QCRG成員參與稿件審查,並為每期設定當月話題。刊物的面向拓寬了,格調變得活潑了,稿源也多了起來,品管月刊有了全新的風貌。這項工作,持續了一年,直到他出國進修為止。

  民國72年,在他獲的應用統計學博士學位之後,立即返回中原大學,貢獻其所學。雖然工作繁忙,但他並未忘情當年由他催生的QCRG,很快地向學會報到歸隊。他送給QCRG的一份禮物是「探索式資料分析(EDA)介紹」的知識分享。與會者都自掏腰包購買這本原文書,一起向他學習,這項學習活動,大約進行了半年之久。他這份熱心自攬的義務工作,常需奔波在中壢與台北間,如今想來,仍有不可思議之感。

 

第二階段的關鍵接觸

  民國82年,他被推選為理事長。為了塑造組織文化,他邀請理監事與各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到台電新店訓練中心舉辦共識營,為學會描繪出共同願景、使命和價值觀。學會的「優質服務、創新成長」的經營理念,就是在那時建立的。

  他要求各工作委員會草擬年度工作計畫綱要,無非是希望各負責人,就其所負責的工作內容,都能做到:「知其所應做、明其所正做、能制其所做」。可惜他的任期只有一年,這項為組織文化奠基的工作,並沒有獲得其繼任者的認同,其後,一切都回歸原點,組織文化工作計畫遂成為學會發展史上的小記憶。

 他就任理事長時,邀我出任品質月刊主任委員,並全力支援改革,他推薦機械工程月刊、電路版月刊…等,要我從這些刊物的組織結構與編審過程中,獲取一些經驗,我想那是對他當年改革月刊未竟全功的情感投射罷!

 我除了親訪他所建議的刊物編輯組外,還請教曾任天下雜誌行銷經理的劉慶聰先生(現任總經理),向他學習經營雜誌之道,曉得雜誌要靠廣告支撐,要有專職人員主持其事,才能做到符合顧客要求地步。我把所蒐集到的資訊,向他回報,並提出興革的建議,得到他的贊同。因為他充分瞭解作為一個領導者,除了要為組織建立共同願景、使命(目標)外,還得提供適當的資源給主事者,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他承諾為月刊聘請一名專員負責編務,這可是破天荒的創舉,要不是他的使命感驅使,是不容易做到的。

 我們順利聘請到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畢業的金明小姐參與此事,由她負責文稿初校、作者聯繫、現場採訪、稿件稽催…等工作,她也不負大家期待,做得有聲有色,許多卓有成就的學者、企業家以及國外品質專家諸如:石滋宜、羅益強、林信義、Claus Moller…等,皆曾在月刊中與讀者見面。我們另一項措施是邀請高手如:再造工程學會理事長劉慶聰、交通大學戴久永教授、東海大學陳耀茂教授、中原大學楊錦洲教授、義守大學陳文魁教授、憶華電機總經理盧瑞彥、戴明學院創辦人鍾漢清、尋智顧問公司創辦人張忠樸、世曜顧問公司創辦人簡茂椿、詹昭雄…等,撰寫專欄或專題。盧瑞彥會友的品管三十六計、楊錦洲會友的方針管理,曾為他們申請國家品質獎個人獎時,產生加分的效果,分別成為第六、八屆國家品質獎個人獎得獎人。

 有了名人與高手,又有AQI會友的稿件支持,月刊產生了新生命、新活力,廣告量亦呈倍數成長。它所增加的廣告收入,足以支付一位新增人員的薪資。我們也曾試圖將月刊循新學友通路,進入市場,終因人事更替缺乏奧援而作罷,月刊能產生這種成果,是他另一項引以為傲的事蹟。

  學會秘書長一向都採兼任制,他到任後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產生一位專任的秘書長。他幾經考量之後,決定採取以蘇義雄常務理事為首的特別任務小組方式,為學會遴選秘書長。遴選小組推薦與學會關係密切的某位品質專家,而他卻中意具有國外學歷,且曾任某高科技單位高階管理職者出任斯職,這種力排眾議的決策,充份展現出他追求變革的決心。也使我聯想到羅益強先生告訴我荷蘭老飛利浦先生決定到台灣投資的專斷決策故事,當他將投資台灣的構想,提請董事會同意時,竟沒有人贊成。但他仍運用董事長負成敗責任的決策權,決定投資台灣,獲得成功。我不知道他的決策,是否受到這故事的影響。

  他在理事長任內恰逢內政部修改「人民團體法」,他邀請蘇義雄…等幾位理監事,共同修訂學會規章,建立會員代表制。除此之外,還試行ISO9000品質管理制度、整理圖書室、並親自參與圖書分類等工作。這些經驗,其後在中原大學都派上用場,收到正職與兼職相輔相成的效果。

  他惟恐具有肩負傳播品質知識使命的學會組織,失落在開創業績,追求盈餘迷思中,忘記非營利事業的社會責任,故建議創設「品質研究發展基金」,作為公益用途,獲得理監事們贊同,為學會開了一扇善盡社會責任機會之窗。

  他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可是對大陸的人與事,具有與生俱來的善意情懷,大概是屬於一種文化認同感的投射罷。84821,他雖已卸下理事長之職銜,仍藉赴北京參加學術會議之便,訪問中國質量管理協會,並代表我會與該會理事長解艾蘭女士簽訂合作協議書,為兩岸品質交流奠定良好基礎。

 

  除了以上興革之外,他甚至在主持大型活動時,都會加入一些原創性的作法,諸如:30週年慶的年會在中原大學舉行的活動中,動員IE師生參與其事,他以充滿豪情地喊出「重整再出發、開創新格局、迎接新世代」的口號,鼓舞了參與者的熱情。在他任內另一項重要活動是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他包下師大綜合大樓西餐廳,以獨創的猜謎晚會形式出現,由張忠樸會友(已故)擔任節目主持人,張會友開朗幽默,活力四射,兼具理性與感性,為晚會帶動熱絡氣氛,至今令人難忘。

 

  以上這些作為,無疑皆是他所秉持「優質服務、創新成長」理念的實踐。

 

第三次關鍵接觸

 

 民國88年我在他與江瑞清老師推薦下,回到中原大學兼任「品質管制系統」課程教師,這門課原是由他講授的,由於那時他身兼教務長之職,行政工作非常繁忙,我便榮幸地接下這傳授品質系統之棒。

 

 我說回到中原,指的是十五年前(638月)我也曾受聘在工業工程學系講授過一年「動作與時間研究」的課程,次年,我因好友力邀,轉往東吳大學講授自己比較喜歡的「生產管理系統」,如今再回到中原,見到許多常在學會見面的朋友,能夠共同切磋,自然感到分外高興。另一個理由,是我更為方便地參加每二週一次的AQI專題討論會。

 說起AQI,大家都知道那是王晃三老師與已故的張忠樸老師的構想,獲得楊錦洲老師、江瑞清老師等熱烈迴響而組成的,具有交換學習心得,提攜後進的任務,自然而然地將IE研究生納入成為觀察員。AQI討論會通常是專題報告及問與答各50分鐘。大家都習慣王老師”給點小禮物做為回饋”做法,久而久之,形成人人動腦筋、找問題、提意見的風氣,語氣直截了當,接受者亦不以為忤的文化。

  作為基督徒,他是倫理道德的信仰者,民國79年眼見政府實施解嚴之後,傳統價值觀受到挑戰,社會亂象叢生,令他憂心仲仲。在工學院院長任內,他親自著手整理工程倫理專題,並結合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元智工學院老師們共同研究如何將工程倫理溶入在各工程專業課程中,這種積極態度,為中原大學營造出注重工程倫理的領先學校印象。

  民國76年他接受尹士豪校長的任命,出任校長室主任秘書之職,為期二年,此期間,校園裡出現「我校教育理念是什麼的聲音?」他受命主持這項教育理念的編撰工作。首先,他成立十人小組,企圖運用腦力激盪術激發好構想,形成文句,再運用詢問表,在校內廣徵意見,再將它彙整成大家都能接受的理念語句後,交由散文名家張曉風女士作文字潤飾,然後用青銅鐫刻,貼在接近校門懷恩樓牆上,我每次經過該處,常會駐足默唸牆面所題的:,

     我們尊重自然與人性的尊嚴,尋求天人物我之間的和諧,

        以智慧慎用科技與人文的專業知識,造福人群。

      我們瞭解人人各承不同之秉賦,其性格、能力與環境各異,

        故充分發揮個人潛力就是成功。

      我們認為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

        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

      我們確信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

        願以身教言教的方式,互愛互敬的態度,師生共同追求成長。

        …。

  我非常喜愛這些語句,認同其中對教育的詮釋與成功的定義:「教育不僅是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也是塑造人格、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過程。」具有智育與德育並重之意,故期許老師,不但要成為經師還要能作為人師。

 而「充分發揮個人潛力就是成功」。將成功作如此的定義,王老師說,那是受到尹校長對他講述一個故事的影響。故事大意敘述某富室主人遠行前,把甲、乙、丙三僕人叫到面前,依他們不同才情,分別交給5000元、3000元、1000元不等金錢,叮囑他們設法把錢變大,做得好者有獎,不好者有罰,三位僕人恭敬接受。迨主人半年後回來,三位僕人各自端上10000元、6000元、2000元不等的成果,向主人邀功,主人高興地給予他們相同的獎勵。因為主人體認到人有先天上的差異之故。應採其相對值比較優劣,而不採絕對值。這般見解,受到大家的認同。

 民國78年,學校準備啟動二項重大建設,其一是電機大樓,另一是游泳池,使用經費盤龐大。尹校長又起用他出任總務主任,這項任命具有能力與操守備受肯定的意味,就任後他向工作同仁提出「用如自家錢、看同自家事」的做事態度,終能以經濟有效的方式,達成任務目標。

 民國86-92年在教務長任內,他進行以服務導向的教務處作業流程再造,改變職員辦公心態為協同合作的服務觀念。自任總編輯發行”樹與花”通訊,作為傳播教與學理念的工具,編撰「人之師錦囊」引導教師們提升教學品質。

 他倡導融滲式的生命教育,是將有關生命教育或全人教育的相關概念,融入一般的相關課程中,讓每個老師在他所上的課程中,就可以把一些好的觀念帶入,以收潛移默化之功,這種想法是令人激賞的,但似乎尚缺乏一套有效的作法,我們期待他會有好點子出現。

  民國92年,從教務長轉任圖書館館長,他不但沒有不快之意,而且更是興味盎然,除了將教務處再造經驗用在圖書館再造獲得成功外,他更提出許多變革的措施,為鼓勵師生多多利用圖書館,他看到學生專注書中的表情,有感而發地寫出「讀書人最美、最樂我讀書」的對子,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對書的一份癡情。為了做好圖書館管理工作,他曾籲請教育部規劃研究大學圖書館之評鑑項目與基準,作為他持續改進管理品質之參考。

 民國92年秋季,他開「觀念統計學」通識課程,時間安排在星期五下午,這時間可與晚間的AQI銜接,我得知後常藉機參加旁聽,我們接觸的機會更多了。我發現他上課表情豐富,奇招百出,把這門枯燥課程,調弄得趣味橫生,比在學會為我們講授EDA時的技巧與工具,大不相同,他的教育手法進步之大,由此可見。

民國93年,他受聘出任品質學會品質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承他邀我擔任執行秘書,我們接觸的機會更多了,對他善用圓融手法推動新措施的本領,更多了一份瞭解。

 民國947月,校方在他退休的前一年,又借重他處處講求變革的個性,要他出任電機資訊學院代院長,果然在他圓融靈活的領導手法的運作下,所際的藩籬撤除了,學生跨系選課更方便,各實驗室儀器、設備及其他資源共享程度大幅提高,資源有效運用獲得改善。

 民國95323,他促成校方頒榮譽博士學位給日本品質專家狩野紀昭(Kano)教授。他所著眼的是,除了傑出的學術成就外,還要有人文思想與人道關懷,完全排除政治考量。

 他花了許多心思,規劃這項活動,典禮中新創「詩歌頌讚」與「弟子讚詞」,都相當活潑、生動。他自稱主辦此盛會,乃是 Kano之「魅力品質」之實踐。其實,依我看來,他是另有所圖;希望藉此機會。讓中原師生,皆能從這項活動中,產生以Kano為典範的效果,並藉機延攬這位國際知名人物,擔任中原客座教授。他居然辦到了,真是叫人不得不佩服這位即將退休的好事之徒、這位點子王,真是用心良苦。

 

他是什麼樣的人?

 他曾把自己的幸運,歸功於省立彰化中學優良師資的教導,使得來自鄉下的他,得以進入首善之區第一學府第一志願的台大電機系,得以進入交大電子研究所,得以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再越洋深造獲得電子工程與工業工程兩個碩士學位和「應用統計」博士學位。

  從品質學會到中原大學,在我心目中的他,是勇於任事、當仁不讓,做事有遠謀,不求近功。遇重要議題需由他負責解決時,他會運用眾智,以時間建立共識,求得最佳解。他善於利用問題與求解的過程,不斷催生他人新觀念,來激發自己的好點子,因此常有豐碩的成果出現,也為他贏得「點子王」的稱號。

 他熱愛讀書與買書,無論是住家、研究室或辦公室,他都被滿室圖書所包圍。買書送朋友,是他交友方式之一,他也會以低於進價的好書,在課堂上刺激學生的購買慾,使他們也能成為愛書人。

 他也熱愛攝影,尤其是人物像與風景。當他遠遊在外時,各地的小孩、老婦、少女、老翁…等的影像,常成為他捕捉的對象,他常利用會議的空閒,用數位像機捕捉與會人員的表情,然後將他們投射到銀幕上,常會得到驚喜迴響。他對風景的取捨,喜歡取簡單、枯寂、能透露生命希望者為首選。其中不經意地洩露了他內心世界不為人知的一面。

 因嚮往藝術家趙二呆的生活與藝術成就,他自號三呆。他曾舉辦『三呆攝影愛心義展』,將所得全數作為慈善捐獻之用。

 如今在面臨即將退休之前,為轉移校內同事、學生們送他禮物的念頭,他發起了「送美給中原」構想的愛心捐款,希望為校園內添一座能結合m型校門設計的精美雕塑,以呈現一股躍馬中原氣慨。

 他自奉簡約,不重口腹之慾,除了身為基督徒的例行捐獻外,他也樂於參加校內與校外捐款。

  民國85年他遭逢喪子之痛,在追思禮拜上,來賓都收到一份「一個少年的隕落」的追思文集,其中【爸爸篇】是記述他與么兒子泰的歷歷往事,至情感人,他為不讓傷痛佔據家人心,決定化小愛為大愛,毅然走入獄中,企圖引導一時迷失的青少年,走回人間正道,來補償喪子之痛。

  民國86年他曾以更生團契榮譽教誨師的身分,約每三週進入北監一次,為期約兩年半,鼓勵多位受刑人力爭上游,此期間他與考上台大名譟一時的楊姓受刑人,以團契小組的形式和書信的方式互動,曾為他的真心悔改,為他背書。

  他告訴我:「早期出國留學前他常自封為好事之徒,學成回國重拾教鞭後,因當年流行熱心路人甲,作為”好事之徒”代號,他便改稱自己為”熱心路人丙”,迨他遊澎湖時發現,藝術家趙二呆的藝術造詣與修養後,油然興起嚮往之念,改稱自己為”三呆”」,他說:「無論是”好事之徒”或”熱心路人丙”他們的共同點是,熱心攬事,不計報酬。這種人在世俗眼中不就是”呆”嗎?」我們綜觀他綽號的演變,和他一向的行事風格,他應屬於把道義擺中間,自家利益擺一邊的「稀有動物」了。

  他自認為最喜愛的事有三樣:教書、擔任顧問、和養花種菜,教書是啟人智慧,顧問是引導他人成事,養花種菜是貼近自然,觀察植物的蓬勃生機。他說:「這三件事都具有”注入愛與關懷,帶出生命成長”的共通點」,構成喜愛它們的原因。

 

期待他另一生涯的開端

 今年(95) 六月二日 晚間,我趁參加AQI例會之便,約他下午五點,到他圖書館辦公室,向他求證本文中的重要事例與時間點,我抵達時發現有三位訪客正懇切地與他交談,彷彿對他有所期待。在送客後,他告訴我許多朋友知道他即將榮退的消息後,有的向他提出協助的請求,有的推薦更佳教育工作機會給他,好像有不少的工作正等待他去做似地。

  戴明學院創辦人鍾漢清會友曾期許他以朱蘭為師,規劃另一場人生。他認為先不急著做這件事,他說:「退休之後,準備先甚麼都不做,要好好地休息一下,讓思慮沉澱下來,再做規劃。」他望我一眼,笑著說:「先學習如何做好後生涯規劃。」

 以他熱愛讀書、攝影、養花種菜的個性,效法趙二呆,寄情於自然之中,讓興趣的事物發光,是不無可能的。麻煩的是,他有榮神益人的使命感,要他以自我為重,忽視他人需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儘管如此,我相信,作為一個虔誠基督徒的他,冥冥中自有天意,為他指引明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