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每月一書」

                                       林公孚   11/23/05

九月份的QKC活動中,大家無異議通過「每月一書」的構想,並由吳崇文會友出任此一專案的負責人。經過初步溝通,目前已有若干會友響應這個專案,正式活動可望在十二月份起步,今後它將會隨著QKC的活動成長,預期將會有更多的會友投入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中。

這個構想的形成,是受到兩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其一、是已故張忠樸會友的「尋智書摘」,它曾為尋智網站吸引了不少讀者。QKC網站似乎也該見賢思齊,好替會友與自己創造價值;其二、是吳崇文會友對追求知識的熱情。他自從入會以來,常主動與我們分享他的讀書之樂,「豐田智慧」與「精實革命」二書的讀書心得,就是他的學習成果,我已將它掛載到QKC網站,以充實網站內容。我們希望在這個網站上有更多的讀書或學習/研究心得出現,好與喜愛追求知識者分享。

每月一書的構想既已啟動,現在我們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該讀什麼樣的書?怎麼讀?如何表達?才能不致流於俗套,才能呈現自己的特色,才能為讀書創造最大的價值,才能讓會友們願意穿梭在我們的網站上。

在蘇州這一段時間,我喜歡逛書店,買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書。包括村上春樹的《遠方的大鼓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尼克森的《超越和平》、比爾·奎恩的《回到基本點》、彼得·杜拉克的《旁觀者》、貝克·哈吉斯的《管道的故事》、埃德莎姆的《麥肯錫傳奇》,以及我準備用它來寫讀書報告的《藍海策略》…等30餘本。閱讀與寫作,成為我目前生活的重心。

日本暢銷小說作家村上春樹,我是久聞其名,我把他的《遠方的大鼓聲》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輪著看,作為我學習品質管理過程中的調劑。讀他們的書,可以感受到不同背景的作者,對事物的著眼點與觀察的不同,他們以相同的理由「旅遊」出發,一個專注於都市人文的活動、一個聚焦於歷史文化的感受,一個文字有現代感,一個文字有歷史味,多有趣啊!更有趣的是一個叫春樹、一個叫秋雨,居然能對的上,也算是一種巧合。

另一本有趣的書叫《旁觀者》,這是我在媒體中得知有「大師中的大師」之稱的他,在走完九十六年的耀眼歲月後,於1111日辭世不久,到新華書店買的。杜拉克的著作有三十三本之多,經我看過的不到四分之一,實在夠不上對他有真正的瞭解,充其量只能算略知其管理精髓之一二而已。但是,當我看過他以「旁觀者」的身份,大談他的大半生所遇的精彩人物回憶時,才進一步發現了他的機智、活潑、幽默,以及深厚的文學與音樂素養。

他在書中描寫人物的用字遣詞,非常風趣、誇張,用的是寫小說的筆法。在「懷恩師」那篇文章中,筆觸非常細膩,他把就讀小四 時 老師對他的鼓勵、期許與要求,用對話式一一予以記錄。例如「老師可以一邊寫黑板,連頭都不回,一邊輕聲地說:彼得杜拉克放手!不要抓麗比的頭髮。或是,彼得杜拉克!是誰允許你隨便走動的?馬上回到座位坐好。」,多麼生動,老師要求他擬定目標,每週交二篇作文,寫讀書心得與內容摘要,這種孩童時期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對他往後的立身行事,和某些管理理念的形成,起了重要奠基作用。你不該讀這本書嗎?且用杜拉克自己的話說:「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

有了讀上列幾本書的新經驗,現在我對如何選書?如何讀書?如何表達?有了新的體認。我建議會友們對書本的選擇,不妨以能使你感動、能讓你獲得知識,因而很願意與讀友分享的書為標的。這就夠了,且不管它是屬於哪一類型的。

至於如何表達,最好不拘一格,但若能提供心得、評論或實用價值類的論述,運用輕鬆的筆調表達,必會增加其可讀性,則應予以考慮。區區淺見,不知會友們以為然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