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滅為樂—風雪中的行腳僧聖嚴法師
林公孚
聖嚴法師俗名張保康,1930年1月3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狼山前的小娘港,圓寂於2009年2月3日,享年 79歲。
法師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法鼓山創辦人,他集佛學大師、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弘法大師於一身。
法師一生好學不倦,擁有日本立正大學博士銜,為引導眾生不辭辛勞,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
生平事略
1 少年
1943年秋,法師虛齡14,由戴居士帶上狼山廣教寺出家,除了世代的長輩適時督導之外,另有一位教導《禪門日誦》的法師,以及一位教導四書五經的還俗居士傳授學識與涵養,為法師奠定佛法學識的基礎。
1946年春,法師轉投上海的大聖寺,每天為施主家裡增福延壽及超薦亡靈而誦經、拜懺、放焰口之外,已無餘力讀書。
1947年春,離開了上海大聖寺,到位於上海的靜安寺佛學院,當一名插班的學僧。靜安寺佛學院課程大概是中學到大學的程度,英文和數學是小學高年級到初中,國文是高中程度,佛學則是教《大乘起信論》、《梵網菩薩戒經》、《印度佛教史》、《八宗綱要》、《八識規矩頌》等,法師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個學期,18歲獲相當於中學畢業的學歷。
2 從軍
1949年,大陸局勢崩盤,僧侶也被徵召入伍通信連,法師認為那是無須拿槍殺人的。軍隊裡的生活雖然困苦,但在假日,仍有自修的時間。該年5月隨部隊上船前往台灣,駐紮新竹。
1950年6月以上士報務員的階級,分發到台北縣金山鄉的海邊339師1016團團部,在金山、石門、小基隆沿海一帶住了兩年多。
1953年報名參加李辰冬博士主辦的中國文藝函授學校,選讀小說班,當時的老師有謝冰瑩、沈櫻、趙有培等當代著名的文藝作家六、七位。之後隨著部隊的整編以及升遷考試。
1954年6月在高雄縣鳳山鎮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晉任准尉軍官。在這段時間裡,陸續在《學僧天地》、《雄獅》、《當代青年》……等期刊發表文章。由於文筆洗鍊,在1956年秋天調到國防部,有了更多的閱讀與發表文章時間。此時,他接觸了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累積了佛學、佛教的主要理念。
法師在軍中服役期間,因緣際會,巧遇臨濟宗靈源老和尚,接受靈源和尚的啟發,法名知剛,法號惟柔,禪法傳承第67代,臨濟正宗第57代;得到禪法的入手處。
3 再出家
1959年正式退伍,再次出家師事曹洞宗東初老人,法名慧空,法號聖嚴,為禪法傳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
當他二度出家後不久,便往高雄美濃山區閉關潛修六年,勤研經藏,並完成《比較宗教學》、《戒律學綱要》、《正信的佛教》等九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
4 留學
1969年3月14日聖嚴法師,離開台北前往東京。初到東京,便向位於品川區的立正大學佛教學部辦理入學登記。當時,法師已經年屆三十又九了。
1971年聖嚴法師確定了其碩士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論文內容共分三章:一、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2.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偽及其作者,3.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論文完成後,請了駒澤大學的佐藤達玄先生以及牛場真玄先生加以潤飾,並抄寄一份回台灣給《海朝音》雜誌發表。1971年10月將全書翻譯成中文,並於1979年由東初出版社出版。
1973年立正大學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場真玄先生,將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譯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學,並代為申請博士學位。由於聖嚴法師當時與牛場真玄先生往來密切,於是便代行其勞。是年,便讓印順法師的專著通過大正大學的博士申請,也促成了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誕生。為此,聖嚴法師則為文記述之—〈劃時代的博士比丘〉。
聖嚴法師獲碩士學位後,選擇了蕅益大師做為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其原因如書中所述:
1.蕅益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他不僅是一位學者,實際上亦是一位實踐家。所謂行解相應,正是佛法的標準原則。
2.大家都認為蕅益大師是中國天臺宗最後一位大成就者。我對天臺宗所倡導的教觀並重、止觀雙運非常嚮往。因為這是教理和禪觀的相輔相成,也正是今日佛教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3.我在選擇論文題目的時候,曾向指導教授坂本幸男請教,他說:本來他想寫,現在老了,所以曾經鼓勵另外一位中國留學生寫,但仍然沒有消息,現在如果我能夠寫,那自是在好不過了!
1972年,法師開始著手進行論文資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導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論文指導教授則由金倉圓照及野村耀昌承接為正副指導教授。論文的第一章寫的是蕅益智旭的時代背景,第二章則是寫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寫智旭的信仰與實踐,第四章則是寫智旭的著作,第五章則是討論智旭思想之形成與開展。
1975年元月法師提出博士論文,經過立正大學嚴格的審查之後,順利地於是2月12日通過。同年3月17日上午獲頒授「學位記」(即是授予博士學位的證書)。而論文的正式出版則是直到當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在法師出版論文的階段,曾應邀回台參加了「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在會議中提出了三個問題:
(1)宗教教育應納入大學的教育系統。
(2)社會教育應注意風化區的整頓和黑社會的疏導。
(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當並行發展。
5 遊美
1975年的12月10日應美國的沈家楨居士之邀前往美國弘法講學了。沈家楨居士在美國組了個「美國佛教會」(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經由該會出面安排,將法師安排至該會所屬的紐約市布朗士區大覺寺。
1976年,法師出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大覺寺住持。
1997年,於紐約成立象岡道場。
6 繼承道場
1977年12月,聖嚴法師的剃度師東初老人在台灣圓寂,法師立刻回國料理後事,並奉其遺命繼承道場,接掌中華佛教文化館及農禪寺法務。除了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之外,隔年並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至此展開了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並在美國和台灣兩地奔波、東西兼顧。自1978年開始,在台灣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農禪寺,舉行大專青年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的禪修活動,並陸陸續續地出版了關於禪的著作七種,包括《禪的生活》、《拈花微笑》、《禪與悟》…等。
1979年,法師在紐約成立「禪中心」,後來更名為「東初禪寺」,為了授課需要而編了一本《禪的體驗》,並陸續發行了兩種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禪雜誌)季刊以及《Ch'an Newsletter》(禪通訊)月刊,此後,聖嚴法師便固定往返美國與台灣兩地弘化,更經常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7 法鼓山
1989年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經不敷使用,聖嚴法師於是在台北縣金山鄉,覓得了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開始興建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涵括佛教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終生學習等各種軟、硬體施設,以作為實現法師「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創立漢傳佛教「法鼓宗」,並為法脈傳承的創辦人。
歷經16年穩紮穩打的籌備與建設,2005年第一期建設工程完工,並舉辦「大悲心落成開山大典」,約有上萬名國內外各界人士一齊共襄盛舉。
聖嚴法師帶領法鼓山的方向,是為一現代觀音道場,展現的是觀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大悲願力,並以佛法經典為活水源頭,從傳統文化中萃取養分,滋潤當代人心。
1992年的「心靈環保」,1994年的「四環運動」,1999年的「心五四運動」,均為不安的社會送上了一帖清涼的藥方。2007年,法師再度提出「心六倫」,希望能「整合過去封建制度下的倫理,提出符合現代人需要且可以接受的新倫理觀念」,不斷提出社會所需的指引與建言而努力。
2006年9月2日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傳位於現任方丈「果東法師」。
8 教育與宗教文化之貢獻
法師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於1989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之外,其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直至2006年止,已招收26屆學生,有多位畢業生取得國外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以此豐富踏實的辦學經驗,又相繼開辦「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法鼓佛教學院」,目前更發起響應「大願興學」,積極籌建「法鼓大學」。此外,法師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觀念與方法,為佛教現代教育開闢歷史新頁。
此外,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1990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並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法師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宗教家,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包括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等宗,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法鼓全集」多達一百冊。包括天台、華嚴、戒律、禪宗、印度、中、日、藏的佛教史,重要佛典詮釋,以及當代台灣佛教如何建立心靈環保,人間淨土諸論文。
著名著作諸如:《比較宗教學》、《世界佛教通史》、《戒律學綱要》、《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學思歷程》、《金山有礦》、《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明末佛教研究》、《法源血源》、《聖嚴法師教禪坐》、《律制生活》、《心經》之一心經禪解》…等。更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法師為了更進一步推廣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願,多次與科技、藝術、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菁英人士進行對話,乃至與不同的宗教進行合作,其寬闊的胸襟與國際化的視野,深獲海內外各界的肯定。近年來,法師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
9 罹病、圓寂
聖嚴法師後因左腎惡性腫瘤,開刀將左腎割除,2006年右腎也因嚴重鈣化,腎功能嚴重惡化並引發貧血,必須洗腎,一度住進台大醫院治療,此後固定每週洗腎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蹤治療。聖嚴法師在2008年12月31日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罹患泌尿道相關癌症,在醫護人員建議下,於2009年1月5日入住臺大醫院進行治療。後於17日當天向醫院請假外出,回到農禪寺、雲來寺文化館、與北投的主題花園安排與信眾見面。因多年腎臟病纏身,台大醫院曾建議換腎,但聖嚴法師仍堅持不換。法鼓山一名法師說:「師父本身對生死有一定的看法,他的佛法觀念就是,腎身敗壞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不用再去做額外的事情。師父也講過說,他已經那麼老了,換一個新的腎,其實是一種浪費。」
法師早年即體弱,晚年又有腎疾等病痛,但卻不減其對於社會的關懷以及漢傳佛教思想的推動。
2009年2月3日法師於下午圓寂(辭世),法鼓山則由方丈-果東法師代為宣讀聖嚴法師的十點遺言:「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建塔、不立碑豎像、不撿堅固子。儀式以簡約為莊嚴,懇辭花及輓聯。並要確保法鼓山的法脈宗風,凡由他創立及負責的道場,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都應納入統一機制。國外的分支道場,則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使禪修在異文化社會推廣。」
身後並留下一偈: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顯示法師的豁達圓融宗教精神!
聖嚴法師的願
聖嚴法師說:「當初很多人都反對我創建法鼓山,甚至有人說,可能道場還沒蓋好,我就已經往生了。但是我認為,人的壽命能有多長,我們雖然沒有把握,但是活一天就應該做一天,做一天能做的、做一天允許我做的事。
因此,那時我雖然已經六十歲了,但是從來沒有考慮自己能活到多少歲,但是,在我七十歲的時候,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完工,八十歲的時候,則建設完成了,這是當初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事。也許我的業已經了了,可能很快就會往生,也可能不會,因為我還有法鼓大學和許多的願未完成。我希望法鼓大學能夠完成,但是即使不能完成也沒有關係,自然有後來的人替我完成。
當我還是小和尚的時候,那時佛教已經很危險了,於是我發願,至少我自己不會背離佛教,只要還活著,就一定要維持佛教,弘揚佛法,我希望法鼓山所有僧俗四眾弟子,也能夠有這樣的悲心宏願。」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共同來推動。」未來法鼓山仍將秉持「心靈環保」的核心主軸,提倡全球性的新倫理秩序,致力於教化人心的教育事業。從基礎扎根,實踐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悲心大願。
聖嚴法師大事記
1930年 誕生於江蘇。
1943年 十四歲,於江蘇南通廣教寺出家。
1949年 時局緊急,從軍入伍,由上海登艇來台。
1959年 結束十年軍旅生涯,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1961年 於高雄美濃朝元寺禁足,閉關六年,解行並進,深入經藏。
1969年 留學日本東京立正大學,六年後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1975年 應邀赴美弘化。
1976年 擔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大覺寺住持。
1977年 東初老人圓寂,奉老人遺命返台接掌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法務。
1978年 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79年 於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更名為東初禪寺。
1985年 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1989年 創建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
1990年 舉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擔任總召集人。
1992年 提出「心靈環保」,成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
1993年 在台灣初傳菩薩戒,獲頒社會運動領袖獎。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
1994年 提出「禮儀環保」,推動佛化聯合奠祭、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婚禮。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榮獲行政院「出版物金鼎獎」。
1997年 於紐約成立象岡道場。
出席義大利「第十一屆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會後晤見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1998年 獲《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在紐約與達賴喇嘛進行「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
1999年 提出「心五四運動——二十一世紀生活主張」。
成立「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
2000年 以漢傳佛教代表身分,
參加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並發表主題演說。
榮獲行政院文建會頒發「終身文化貢獻獎」。
2001年 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主持僧伽大學佛學院創校暨開學典禮。
應邀於台北舉行的「世界宗教合作會議」發表演說。
應邀出席於紐約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諮詢委員會」,並發表講辭。
2002年 以佛教領袖身分出席紐約「世界經濟論壇」。
出席於泰國曼谷舉行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率團護送輾轉流至海外多年的阿?佛頭像回到中國大陸山東神通寺四門塔。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一書獲第三十七屆「中山學術著作獎」。
2003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偕同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的宗教暨精神領袖代表,前往以色列、巴勒斯坦二地,進行宗教和平運動的工作。
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於日本京都舉行的「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
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菩提獎。
2004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主持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動土典禮。
出席於泰國曼谷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與「亞太青年和平高峰會」。
出席於約旦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舉辦「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台北論壇」。
2005年 出席在愛爾蘭都柏林召開的世界銀行「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成功大學、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於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進行專題演講。
獲頒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創設之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
2006年 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殿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正式將 方丈職位交付果東法師。
帶領十五位「法鼓山青年領袖代表團」青年代表, 參加十月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召開的「聯合國全球青年領袖高峰會」。
2007年 創辦台灣第一所獲教育部核可設立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簽署設置「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正式成立。
提出「心六倫——新時代.心倫理運動」。
多年推動環保自然葬,並與台北縣政府合作規畫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正式啟用。
推動防制自殺活動,創辦「關懷生命獎」。
2008年 榮獲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李國鼎傑出經濟社會制度設計獎」。
榮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文化貢獻獎」。
發起「好運在人間」運動,勉勵國內媒體共同「許好願、做好事轉好運」,讓社會更美好。
2009年2月3日 圓寂於從臺大醫院前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回程途中,享壽七十九。
聖嚴法師遺言
1 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2 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3 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4 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5 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6 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7 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8 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9 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聖嚴法師語錄
2009年的法鼓山月曆有聖嚴法師的中英法語,字字珠璣。
1. 過去已成虛幻,未來尚是夢想,把握現在最重要。
As the past has faded into misty memories, and the future remains a dream unrealized, seizing the present is most important .
2. 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
The meaning of life lies in serving; the value of life in giving. .
3.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The Buddha resides in our mind, speech, and daily life .
4. 感恩能給我們成長,報恩能助我們成就。
Gratitude can make us grow, and the resolve to return favors can help us succeed .
5. 要做無塵的反射鏡,明鑑一切物,不沾一切物。
Be like a dustless mirror that clearly reflects everything, but on which nothing adheres.
6. 若能珍惜當下每個因緣,每一個當下,都是獨一無二的。
Cherish the present moment and each moment is unique.
7. 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Every child is a little bodhisattva that help the parents grow.
8. 要重視善因的培育,不要只期待美果的享受。
It is better to place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good causes rather than expecting pleasant results. .
9. 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功夫;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
A mind undistracted by circumstance is the result of meditation a mind at one with circumstance is the result if wisdom.
10. 自求心安就有平安,關懷他人就有幸福。
To seek inner peace is to enjoy peace in life; to care for others is to attain happiness
11. .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Stay at ease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and give whenever conditions allow.
12.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Scrutinize ourselves with a sense of shame, but view the world with a sense of gratitude.
我們學習到甚麼?
聖嚴法師癌莫住院多時,已不是新聞,但於今年2月3日 圓寂,仍然牽動社會千萬人心,法鼓山開放瞻禮聖嚴法師法體,儘管陰雨綿綿,各地信眾卻如潮水一般,湧入法鼓山園區。我與內人是在7日法師法體封棺後偕內人前往致敬,當時人數雖然少了些,但仍然人龍不絕,我們在志工們引導下,從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第一大樓三樓祈願觀音殿,排隊進入六樓大殿,在肅穆的分圍中,向靈柩中的法師禮拜。年青時,就成為法師忠實讀者的我,心中不免有所感觸。
1 一位14出家歲的少年,身逢亂世,只因發願,”自己不會背離佛教,只要還活著,就一定要維持佛教,弘揚佛法”, 以「盡形壽,獻生命」的願力,終圓大夢,可見發願的重要性。
2 這位「風雪中的行腳僧」秉持的「寒時只求不凍死、飢時只求不餓死」的堅忍不拔精神,克服萬難,為世人樹立了典範。
3 法師啟迪我們:圓夢要靠持續學習,累積淵博知識體系,建立自己信心,才能進而影響他人。
4 法師因知識與閱歷的成長,有了世界觀,方知弘揚佛法必要強調研究漢傳佛教。各界菁英,應有所領悟,加強自己核心能力的研究。
5 「萬法惟心」應重視心靈品質,心若發生問題,縱是貴為總統,也有成為階下囚的一天。
6 法師推行「心靈環保」、「心六倫」作為清靜人心藥方。為紀念聖嚴法師,建立人間淨土的未了願,建議人人都該服用這劑藥方。
參考資料
1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2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3 你可以不必自殺網
4 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5 聖嚴法師傳奇(影片)
6 聖嚴法師文集 - 佛教圖書館
7 法鼓山二00九年的月曆
8 http://zh.wikipedia.org/
9 http://www.ddm.org.tw/event/master_shengyen/know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