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智慧的擴增

【園丁按】

交大資工系終身講座教授林一平於2021-02-08在《聯合報.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發表 〈智慧的擴增〉一文如下:

人類腦部的運作,有時能將不同形式的感知加以連接。這種能力讓事物的體驗更能融會貫通,擴增了人的智慧。例如特定的詩、畫,以及音樂作品之間能類比,看到某一藝術創作馬上聯想到另一類型的藝術創作。

蘇東坡和黃庭堅筆會,東坡笑黃庭堅的字:「如死蛇掛樹」,黃庭堅則謔東坡的字:「像石壓蛤蟆」。二人相視撫掌大笑,這是書法神韻和繪畫能互通的例子。金庸小說《笑傲江湖》提及武術和藝術的互通,江南四友的老三禿筆翁,與人打鬥時愛使判官筆,以武術書寫出獨創一格的書法。《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豐和張翠山更由書法領悟出一套武功。

西方很早就有詩畫間的類比概念。羅馬詩人何瑞斯(Horace)在他的《詩藝》(Ars Poetica)中說:「Ut pictura poesis.」這拉丁文的意思是「畫既如是,詩亦相同」。而王維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更是詩畫間可類比的佐證。

我無法像文人雅士般的做詩畫間的類比,但曾由「圖像」聯想到「數學的證明」。我早期博士研究需要以數學的證明來進行兩種模擬方法的比較,而苦思不得其解。某日到西雅圖亞洲藝術博物館散心,在館內看到一匹唐三彩戰馬,忽然有一股感動,當場臨摹畫了這匹馬。畫畢,靈光一現,想出數學證明的方法,以兩天一夜的工夫,將證明的推導式子完成。我無法解釋為何唐三彩馬能類比出數學證明,然而這匹馬的姿態觸發出數學證明的過程,是我親身的體驗。

其實這種體驗並不奇特,早在十一世紀北宋時期,藝術家就能以描繪動蕩宇宙的風景畫作來回應社會的快速變遷。如郭熙、李棠和范寬等人,根據道家哲學,描繪出山河藝術,繪畫成為心靈修養的途徑。

詩和音樂之間的配對,《史記.孔子世家》早有記載:「(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之後,部分詩甚至隨音樂演化而成為詞曲。同樣的,由音樂旋律感應出景物,古已有之。《列子集釋》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這是跨域藝術轉換的最高境界。

我鑽研物聯網技術,希望能將人文以及科技的意境自由轉換。藉由人工智能的輔助,相信我們有一天能達到這個目的,大幅擴增人類智慧。

【啟示錄】

《論語.陽貨第十七(九)》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詩可以用來消遣助興,可以用來表達對外境的觀察與了解,可以用在群眾聚會時,增加彼此之間的情誼,可以用來抒解哀怨與鬱悶。)

為人父母者教育子女,須從學詩開始,因為詩是最精緻的語言,能擴增我們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