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先要轉變心態
岳林
網友C君是品管專業人員,一心想當品管經理,也許由於過度執著品質的要求,在工作上無意中得罪了一些人,他自認暗中受到打壓,在一片不景氣的環境中,他失業了,故一再在本園向我吐露心聲,並希望我給予援手,他自己也努力另謀出路,他說﹕「我找工作找了快3個月了,幾乎每天都投和重複投了一些求職信,不知會不會有消息。」
.. 針對他的困境和所採取的老方法,我告訴他﹕「石滋宜博士把用同樣方法做事,卻希望得到不同結果,稱之為笨。要用些創意,做些改變,總有柳暗花明的一天,祝福你!」
石滋宜博士是誰,他未必了解,因此有必要為他作一番解說﹕
石博士是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曾任加拿大通用電氣公司(GE)高級製造工程部經理、加拿大工商部CAD/CAM技術開發委員委員,加拿大標準局鋁合金焊接技術委員會主席,加拿大先進技術顧問公司總裁。
蔣經國總統主政期間,他曾以傑出華人身份,多次應邀參加國建會,基於愛鄉愛台心念,他常在會中提出建言,聲動朝野。
1982年,他趁返台省親之便,向當時臺灣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先生簡報推動自動化之重要性,而于翌年受李國鼎先生及當時臺灣的經濟部長趙耀東先生之邀,返台就任全面自動化工業自動化技術服務團團長,他率領一批學經歷俱豐的工程師,在短短2年內,進行487項廠商之輔導項目,成功地達成既定的工業自動化使命,從而使台灣企業能在1986年新臺幣匯率大幅升值之下,克服經營危機,這樣成就,為他贏得''臺灣自動化之父''的美譽。
1984年底,他出任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為推廣先進管理理念,曾陸續推出《石滋宜短打》、《爆炸性的變動》、《有話石說》、…等書。基於敬佩他的無私奉獻,認同他的信念與價值觀,本園丁曾於1995年擔任品質學會《品質月刊》主編時,於當年4月間前往生產力中心採訪他,因此對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尤其是他的求職故事,可供失業者參考。
石滋宜博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剛從日本東京大學拿到博士學位時,為了讓小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就帶了太太跟兒子移民到加拿大,去開拓一個嶄新的生活。但到了加拿大之後,正好碰到高學歷的失業潮,雖然寄了上百封履歷表,仍是一個工作都找不到。
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先到一家大餐廳當洗碗工,主要任務是在中午時間,看顧自動高溫洗碗機的運作,這份打工,一天工作約二個小時,就能賺到他們全家的伙食費用,其他時間,他除了繼續找工作之外,就是每晚帶孩子們到圖書館去看書。
石博士做這份工作剛開始時,能感受被其他餐廳員工輕視的眼神,不過他還是放下身段,把該做的事情做的非常好,同時改善工作流程,使得工作變得更有效率,自然而然地獲得了他們的認同與尊重。
高學歷既然找不到工作,他乾脆改用在台灣台北工專的學歷,終於在GE公司找到一份品管員的職務,做了幾天之後,他的工頭好意問他,下班之後,要不要去做兼差的計時工,那時大約是十一月中旬接近聖誕節,他們結伴到Sears,去做退回商品的分類與整理,這樣一週也可以賺幾十元美金(一小時約五、六塊美金),這份兼差工作,他做了三個月,直到當上副廠長為止。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品質大師克勞斯比身上,他是醫學士,開診所不足以謀生,只好換跑道加入印第安那州Richmond市CrosLey公司品質部門擔任技術師,從基層幹起,終於為自己打造出品質一片天。
「四海遊龍」創辦人李幸長的《小卒變英雄》,又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他曾任國小老師,因投入社會運動,以致負債累累,為償還債務,他選擇在夜市擺攤賣鍋貼,歷經無數次的嚐試與失敗之後,終於研發出又軟又Q的鍋貼,成功豎立起『四海遊龍鍋貼專賣店』的招牌,從一窮二白的夜市小攤販,一躍成為擁有六十多家分店的大型連鎖企業董事長,更成為小吃店轉型成功的最佳典範!
總而言之,找工作一定先要轉變心態,把握「先求其有、再求其好」原則,願意放下身段,重新出發,從基層做起,若一來就想做自己專長的事,或者吃不了苦,當然不容易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