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記事
1936年,32歲巴金邀請19歲女粉絲到自己家做客,女粉欣然赴約。誰知,半晌后她卻哭著跑出來,巴金在后面緊追不舍:等你長大了,我會對你負責……
那時,巴金正憑借小說《家》聲名鵲起。他在《家》里描繪的對愛和理想的追求,讓無數年輕人狂熱不已。
女孩蕭珊,便是其中之一。
與其他讀者不同的是,蕭珊敢想敢做,第一次給巴金寫信,就附上了自己的照片,上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與眾不同的來信讓巴金興趣盎然,很認真地讀完了信件,并第一時間寫了回信。
從這以后,蕭珊就成為了眾多讀者中最特殊的存在。
兩人通過信件,你來我往,以文會友,聊得特別投機。
半年后,蕭珊主動發出邀約,想和巴金見面。
為了避免到時候巴金認錯人,她又放了一張最近的照片,并寫明了見面的時間和地點。
面對如此熱烈而真誠的蕭珊,一向不喜社交的巴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答應了赴約。
見面那天,蕭珊很興奮,嘰嘰喳喳地一路從家庭聊到學習,從生活談到理想,毫無保留。
原本不善言辭的巴金,在蕭珊的帶動下,也打開了心扉。
這一次見面以后,兩人便從“筆友”成為了現實中的朋友,經常約著見面,關系也越發親密起來。
那時候,蕭珊很苦惱父親對自己的管教太嚴格,總想著離家出走。
巴金得知后,連忙勸說阻止:“你還小,不知道這社會的復雜,離家出走太冒險了。”
13歲的年齡差,讓巴金一直把蕭珊當孩子看待,經常主動關系她的生活和學習。
可蕭珊并不這樣想,正值青春的她,對沉穩睿智的巴金十分仰慕,密切相處以后,更是被吸引得不可自拔。
她性子爽朗,察覺到自己情感的變化以后,也不藏著掖著,而是直接表達。
信件里,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愛戀;生活上,經常去巴金家串門,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因為自己從小的經歷,巴金對于愛情是有些抗拒的,甚至一度準備獨身到老。
蕭珊的熱情,讓他很是無措。
為了打消蕭珊的想法,巴金主動邀請她到自己家,準備好好和蕭珊聊一聊。
哪料,這時候的蕭珊正在被家里逼婚。他的父親,想把她嫁給一個有錢人家的公子。
當她收到巴金的邀約時,特別開心,以為巴金終于被自己打動了,她也不用嫁給那個陌生人了。
然而,巴金聽完蕭珊的傾訴,卻回答說:“這事還得你自己決定。”
蕭珊愣住了,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滿腔炙熱,最后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答案。
她委屈不已,留下一句“你根本不懂我”,便哭著跑了出去。
從未見過蕭珊這一面的巴金,一瞬間慌了神,連忙緊追出去解釋。
“你現在年紀還小,如果考慮不成熟,會后悔終身的。等你將來長大了,也還愿意要我這個老頭子的話,那我們就在一起。”
蕭珊破涕而笑:“那你是想多了,我早就決定了,此生非你不嫁!”
這次交心以后,兩人便正式交往了起來。
之后8年時間里,因為戰亂,巴金和蕭珊一路奔波,幾經離散,感情也絲毫不變。
1944年,生活終于安穩下來的巴金,和蕭珊走進了婚姻。
這一年,巴金40歲,蕭珊27歲。
經過8年的執著與等待,如今終于相依相守,蕭珊十分滿足,把巴金當作命一般珍惜。
巴金也同樣對蕭珊愛得熱烈,哪怕只有幾天的分離,他都會給蕭珊寫信,訴說思念。
兩人彼此陪伴,互相支撐,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時刻。
每一次,他們都會笑著彼此鼓勵:“堅持下去,堅持就是勝利!”
遺憾的是,在這條相守的路上,蕭珊先堅持不下去了。
1972年,巴金還未從下放的干校回家,蕭珊就臥病在床,起不來身了。
等到好不容易托關系進了醫院,她又被查出是腸癌,并且癌細胞已經擴散了。
看著病床上憔悴的妻子,巴金心如刀割,寸步不離地守著蕭珊,期待手術能夠順利。
不幸的是,蕭珊在手術后只活了5天,就離開了人世。
巴金心如刀割,短短幾天就白了頭發。
在巴金心里,蕭珊就是他的港灣,是他的靈魂,現在蕭珊去了,他的心也空了。
朋友們看不下巴金的憔悴,勸他再找個老伴。
巴金想也不想斷然拒絕,他的妻子,永遠只有蕭珊一個。
因為思念太深,他把蕭珊的骨灰放在枕邊整整33年,日夜期待著與妻子在夢里相見。
2005年,巴金去世,享年101歲。
離開時,他露出了溫柔的笑容,這一次,他終于能和妻子見面了。
民國文人,大半都多情。
金先生一生只愛一人,愛一人便忠一生。
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專情其實并不難,只看自己如何選擇!
※資料參考:《世事如書,我只愛你這一句——巴金·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