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民族運動鋪路人--蔡惠如

【園丁按】

台灣有媚日親日者,也有懷抱民族大義者,前者令人反胃,後者令人振奮開懷,受人景仰。茲簡介蔡惠如事蹟如下:

 

蔡惠如( 1881—1929 ),名江柳, 號鐵生,出生於臺灣台中清水,有“臺灣民族運動鋪路人”之稱,是望族之後,父親和他自己都當過區長。蔡惠如於1913年與陳基六創立鼇西詩社。蔡惠如體格高大,相貌堂堂,出身書香門第。其先祖蔡八來創設商號蔡源順號”,曾往來大陸各省經商,更被清廷封為二品資政大夫。

日據時期,蔡惠如是同時具有國際化與本土化思想的先賢,為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及日本培育了無數的知識青年,創設了第一份漢文雜誌。

1896年至1910年期間,蔡惠如在台中經營米穀公司,被選為社長。其間,1908年創立協和制糖會社,擔任社長。190811月,創立牛罵頭(清水)輕鐵株式會社,職銜為董事。1913 年為員林輕鐵會社董事。

 除了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外,蔡惠如始終不忘其漢文化之本。1902年臺灣櫟社成立。190612月,蔡惠如即加盟為櫟社社員。1905年至1914年之間,蔡惠如和櫟社之間的互動頻繁,也曾在台中米穀公司舉行“大墩小集擊缽吟”活動。

 1912年櫟社成立10周年,以《追懷劉壯肅》為題向全台各界公開徵詩。蔡惠如也參加此次征詩活動並賦詩:

起舞聞雞紹袓風,揮戈落日可回東;早知塞把盧龍賣,應悔城增百雉雄。

今日黍宮行路恨,當年銅柱伏波功;鵲巢無奈鳩居久,勝國旌旗在眼中。

此詩,談及臺灣雖被割讓,但臺灣的英勇志士輩出。國家衰亡,如西周之命運,淪為殖民統治,但當年伏波將軍的功業永留心中。以此詩來紀念劉銘傳在臺灣的功業。

1918920日,鼇西詩社與櫟社在伯仲樓召開聯合大會,蔡惠如進一步呼籲成立“文社”以維繫漢文,1019日“文社”于台中成立。

191911日,文社以“維持漢文”為宗旨,發行日據時期第一份漢文雜誌《臺灣文藝叢志》,刊登連雅堂的《臺灣通史》自序。蔡家廳堂更留有“還讀我書”牌匾四字,無聲抗議臺灣日本殖民當局禁止臺灣人學漢字。

 1919年,臺灣青年先後在東京成立了“聲應會”與“啟發會”。“聲應會”是由中華青年會幹事馬伯援、吳有容、劉木琳,臺灣方面有林呈祿、蔡培火、彭華英及蔡惠如等人以親睦為號召。聲應乃取同聲相應之義。蔡惠如等人的思想,深刻地影響青年學生的意識,如研究中國語,或在年號上用中國年號,稱中國為“祖國”。

19201月,蔡惠如到神田訪問林呈祿,並於111日在東京澀谷蔡惠如的旅寓,召開新民會,取自《大學》篇名“作新民”。“新民會”積極推展要求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決議發行《臺灣青 年》。蔡惠如就成為連署第一回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參與者。1920716日發行的第1卷第1號《臺灣青年》,蔡惠如就發表《我之所望于青年:平等與自覺心》,強調:

欲平結今日之不平等,必先有自覺心;欲享來日之平等,必先有自勵心。”蔡惠如此時希望延續留日臺灣人的結社組織,並主張以此股年輕力量,提升臺灣的知識水準。

 1920年,蔡惠如在《臺灣青年》第1卷第5號中,發表《臺灣青年之大責任》。究竟臺灣青年的使命為何?方向為何?蔡惠如指引出一條道路:

夫吾人所謂振興教育之職責者,無他,一精神教育,一兒童教育是也。

換言之,一個民族想要振興,非得發展精神教育不可,樹立自己的文化人格特色。

192110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蔡惠如開始擔任臺灣文化協會理事。1924年他續任理事職務,目的就是要在精神上、經濟上支持臺灣文化協會。此外,蔡惠如在《東風齊著力——送獻堂總理東上》一文中,也描述當時林獻堂為文化協會總理,為臺灣爭取權利的理想:

春水微波,東風著力,放棹汪洋。翩翩俊侶,攜手帝王鄉。十上才名鼎沸,羨和靖鯤海人龍, 國家事百年大計,懇費商量。”

蔡惠如的人生哲學與人生的藍圖規劃,並非僅是十年、二十年,而是百年。

蔡惠如從1921130日起,熱心於請願運動,向日本議會提出第一次請願書。其後,19221月,蔡惠如從上海又赴日本,再投入請願運動,2月提出請願書。19231月,蔡惠如再由上海赴日本,2月提出請願書,月底設宴招待日本政界人士。當時蔣渭水、蔡惠如、蔡培火、陳逢源連袂請願。蔣渭水稱讚蔡惠如有不妥協的精神。可見其堅毅的個性。

130日,臺灣青年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請願運動,成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推林獻堂為總理,蔡惠如副之。可見蔡惠如在當時臺灣青年心中的領袖地位。

1923年底發生“治警事件”。也就是蔡惠如在被逮捕之前,他似有預感,留下令人動容的話語:

風燈上頭的種子,永久不滅,就是保存我們的固有文化,振興我們漢民族的觀念。” 此思想,至今九十年仍屹立不搖。

此外,蔡惠如也認為辦《臺灣民報》的終極目標為:

“民報達民情,民權任你評,民心真未死,民族自增榮。”在困頓的環境中,始終堅持漢民族固有文化思想,硪礪永不低頭的意志。1923624日,臺灣雜誌社在台中召開株式會社成立大會。蔡惠如與黃呈聰、蔡培火、蔣渭水等人一 起當選為董事。該社以林幼春為董事兼社長,林呈祿為專務取締役。

19231216日,由各地員警機構搜查,逮捕蔣渭水、蔡惠如等29人,蔡惠如因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在預審監房約五十日。1923年“治警事件”發生,隨後兩年間歷經三審,最後仍被判刑3個月入獄,惟蔡惠如堅忍不拔的個性不受動搖。192472日,蔡惠如抱民族大義,滿腔熱血地參加無力者 大會,以反對御用紳士一派因反對臺灣議會請願運動所召開的有力者大會。奔走途中,不幸跌落人力車,折斷大腿。此後家道不振,貧困之中,其後又患中風。

19251月,蔡惠如與蔡培火、林幼春等開會商量,遴選請願委員。但因“治警事件”,被判決懲役三個月。1925220日人台中監獄,510日 假釋出獄。日本殖民當局可以說有三層的考慮。第一、降低每年參加臺灣議會請願同盟人員的聲勢。第二、盼能減低《臺灣民報》創立的影響。第三、給臺灣青年警示作用。但是此舉反而促使臺灣民眾對於蔡惠如的敬仰。蔡惠如在入獄當天,從清水火車站出發到台中監獄,受到鄉親的愛戴,特別以鐵生為名 寫了一篇獄中詞〈意難忘〉

芳草連空,又千絲萬縷,一路垂楊,牽愁離故里,壯氣入樊籠。清水驛, 滿人叢,握冸到臺中,老輩青年齊見送,感慰無窮。

 蔡惠如重視朋友之義,即使已經自身難保,他還在台中車站下車步行至台中病院探視住院中的林幼春,沿途市民彙聚,可見蔡惠如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蔡惠如寫下的〈金縷曲•幼春入院養病故遲我十日下獄聞被當道催促不容寬緩賦此解慰〉,就是描寫當日的情景,也顯示出對於林幼春的愛顧之情,以及自我調適積極的個性。

 1925510日,蔡惠如人獄期滿,楊肇嘉等人熱烈歡迎蔡惠如的出獄。826日,蔡惠如、蔡炳曜、蔡敦曜均發表感言,以紀念《臺灣民報》創立五周年,發行1萬份。蔡惠如強調“文化生命”的觀念,他說到:“這就是我說文化上的糧食,能夠得到像《臺灣雜誌》《臺灣民報》那樣滋養豐富,才可從病弱的身體恢復到健康的希望。”蔡惠如有志提升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精神,令人感佩。

 蔡惠如時常穿中國式的服裝,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能文能詩。蔡惠如對中國的發展持樂觀的看法。在其《論中國將來之興亡》一文中,主要是盼望中國的強盛。

抑觀乎邇來孫文之通電,注重民生自治為趨向,適合時世潮流,則不特回應國民之自決,且可得列強之同感。此誠可謂大醫國手,而對症下藥之道是也。”此外,也堅信中國國際地位必將提升,認為:

然以國際聯盟開會觀之,中國代表,亦得稱列于優遇之地位。而被選為該理事會之委員,或要職之資格。

蔡惠如早於1917年即在中國山東創立高密制糖會社,為專務取締役。商業經營的觸角伸展至中國大陸。1919年在中國北京發起五國合辦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常務理事,如今之期貨事業。又在中國福州開辦漁獲事業。

1922年蔡惠如參加北京臺灣青年會,擔任會員。1923年他發起上海臺灣青年會。蔡惠如此時將目標放在中國國民黨的援助之下,由中國收回臺灣。19231012日,他集合了旅滬臺灣青年學生十余名,在上海南方大學會合,成立上海臺灣青年會。此會後來進行聲援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推動59日為國 恥紀念日、反對臺灣“六•一七始政紀念日”、散發反對有力者大會檄文等活動。其後,19245月,蔡孝乾堅守該會,後改組“旅滬臺灣同鄉會”,以接納更多社會人士。

1923年前後的四五年間,蔡惠如不僅參加了要求設立“議會”的請願運動,並多次參加上海、北平、天津、廣州各地的臺灣人同鄉會及學生青年會。他以中國國民黨幹部的身份,與朝鮮民族主義者和東南亞各殖民地的民族代表經常接觸,促成共同戰線。換言之,蔡惠如不僅在臺灣培養青年人才,也在中國大陸各地培養臺灣青年。此外,蔡惠如的長子蔡炳曜則參加上海臺灣青年會,以及上海青年所組織的另一個團體——平社。

歷史貢獻與其說是改變大時代的雄心,不如說是維繫中華傳統文化的愛國熱情。19295月,蔡惠如因腦溢血病倒于福州,送回臺灣。24日病逝於臺北,享年49歲。26日《臺灣民報》報導了蔡惠如去世的消息。61日,告別式于清水紫雲岩廟前舉行。

 在1925年《臺灣民報》第61號的文章中,蔡惠如寫下:

百年大計有誰知……螳臂當車嗟力薄,中流砥柱望諸賢”之句,令人動容。

  賴和也著《席上賦贈蔡惠如先生》詩一首:

馬牛鞭策去來身,也解嘶風奮絕塵。懷慎空為唐宰相,放翁乃作宋詩人。千年草澤思興楚,一棹桃源恥避秦。已不要生何畏死,輸君肝膽自輪囷。”道盡蔡惠如先生一生不畏生死、忠肝義膽的愛國情操。

 蔡惠如去世,引發各界追思。蔣渭水以臺灣民眾党名義所敬悼的挽聯稱讚其“徹底的性格,不妥協的精神”。林獻堂則評價鐵生為熱血的男子。此外,在臺灣民眾党寫給蔡惠如挽聯中題為:

二十年奮鬥無非為我同胞謀幸福,精神不死。百餘日投牢乃是憑君儕輩作犧牲,浩氣猶存。

楊肇嘉則尤為推崇蔡惠如在各種政治社會運動中所作的貢獻。

蔡惠如尊重中華傳統文化,尊崇劉銘傳,熟悉許多中國歷史的愛國英雄人物。其愛國思想表現在實際的政治社會運動中。

1946年臺灣有關部門明令褒揚,並發給撫恤金5萬元。蔡惠如的百年大計,果真實現,在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及日本培育無數優秀的臺灣青年。其浩氣長存,不僅成為日據時期臺灣人追求政治、經濟地位平等的先賢,並為維繫漢文事業,做出具體的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