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殲-20總設計師楊偉
【園丁按】
四月五日人民日報大肆表揚殲-20總設計師楊偉開發全自動口罩生產機,正式投產,解決了口罩需求問題。茲參考《環球人物》及《百度百科》介紹殲-20總設計師楊偉如下
1.認識楊偉
楊偉出生在1963年,從小就是一名標準的「學霸」。15歲就考入西北工業大學的他,是那一屆空氣動力學專業年紀最小的學生。
「我正好是初中畢業考試6門課,5門100、1門99,差1分就是(總成績)滿分。這樣我就試著申請破格參加高考……也沒什麼準備,北大、清華一填……再後來成績下來了,還挺好,離北大清華和科大少年班的錄取線也就差個一兩分。」
由於色弱,楊偉填報的很多大學都不能錄取他,可後來峰迴路轉,上了一個月高中的他,竟被西北工業大學錄取了!
中考考完就順手拿下了高考,楊偉「開掛」的人生,只不過才剛剛開始…r經過幾年奮鬥後,他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先後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國防科技工業勞動模範、國防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
2 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
到了大學後,楊偉並沒有被自己所獲得成就沖昏了頭腦,而是更加刻苦的學習。當時,在楊偉和同學們眼中,誰理論「玩兒」得越深,誰就越有水平。為了爭取更多的學習時間,楊偉每天早晨5點就坐在了教室里,一邊嚼著餅乾桶里隔夜的玉米面餅,一邊「啃」著課程規定之外的《數學分析》。
畢業的時候,學校有一個公派留學的機會。可就在那次考試中,楊偉又是因為一分之差,成績位列第二,沒能去成,只能留在國內繼續學習。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機遇,卻成為了楊偉命運的轉折點。
1985年,22歲的楊偉研究生畢業,進入了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這裡,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導師——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
當時研究所在一棟兩層木樓里,宋文驄和其他幾位副總設計師擠在一間大辦公室里。還沒正式入職的楊偉就跑到宋文驄面前,毛遂自薦,點名要做他的助手。
宋總吃驚的打量著眼前這個小伙子,因為在1800多人的研究所里,他還從沒遇到過,一個還沒正式報到的研究生直接向他「要」工作。
時隔多年後,楊偉還清晰記得,那天,老頭兒只跟他說了一句話:「國家需要一個強大的空軍,要好好加油干。」
正式工作後,楊偉帶著幾個人成立了一個小組,專門負責研製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
這個系統不僅在中國是空白,在世界上也是前沿技術。由於西方國家嚴密的技術封鎖,當時,甚至有外國專家斷言:中國科技人員不可能過「電傳操控」這一關。電傳操控的成敗直接關係到殲-10總體設計方案的成敗。
1996年,楊偉帶領研究室通過技術合作賺了幾百萬,有的領導建議讓他干民品為所里創造更多的效益,但是,「殲十」型號總設計師宋文驄卻深知楊偉的性格與能力,他親自向時任中航工業總經理建議:楊偉就是我的接班人。
1998年,楊偉擔任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副總設計師,併兼任飛控系統總設計師。經過了幾年的努力,楊偉主持研製的飛控系統地面綜合試驗設施,俗稱「鐵鳥台」,第一次實現了閉環飛行。
楊偉還記得當他第一次坐在「鐵鳥台」里的感受:「當我坐在座艙里,能夠把『鐵鳥』像真飛機一樣飛起來,而且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操縱的時候,確實感覺到了一種成就和一種滿足。」
3 我國航空工業最年輕的總設計師
1998年3月23日,是殲-10首飛的日子,也是楊偉一生最緊張的時刻。發動機啟動後,飛機進行著最後的調試檢查。
飛行員雷強說:「就是我斷胳膊斷腿,都會把飛機飛回來!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
而楊偉在檢查完畢後,並沒有像以往那樣豎起一個大拇指,而是舉起了兩個大拇指。
「我是要告訴他,飛控系統檢查了兩輪,一切正常,絕對沒有問題!」楊偉說,這是一種信心的傳達。等殲-10落地後,整個監控大廳沸騰了。
「唯有中國的殲-10,至今從未發生過任何一起由電傳操縱系統故障導致的重大事故。」
這也證明了,在飛控技術領域,我國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作為飛控系統總設計師,楊偉也成為我國數字式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的組織者與開拓者。
1998年,楊偉受宋文驄委託,開始全面主持殲-10的設計優化等一線研製工作。
2001年,38歲的楊偉被任命為「梟龍」戰鬥機的總設計師,成為了我國航空工業最年輕的總設計師。在承擔「殲十」雙座型研製任務的同時,為了加速「梟龍」項目的研製,楊偉又被任命為「梟龍」戰鬥機的總設計師。此時,「梟龍」的研製已經走過了近10年的時間,卻仍然處於方案設計階段,由此可見這個項目的艱難。
我們都知道,巴基斯坦空軍是一支在實戰中成長起來的部隊,他們對於武器裝備的需求完全針對於戰場實戰,楊偉和團隊不斷進行取捨與綜合,應用了例如『蚌』式進氣道這樣領先世界的先進技術,用以提高飛機的性能,同時也應用了大量成熟的技術來降低成本。
2003年,「殲十」雙座型和「梟龍」成功實現首飛,而「梟龍」從凍結技術狀態到實現首飛僅用了23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當時我國軍機研製的新紀錄。為巴方設計了一款真正應用於戰場環境的戰鬥機。創造了當時我國軍機研製的新紀錄。
多年來,楊偉一直保持著每天只睡4、5個小時的習慣。對於這個問題,他這樣說:「就是你身體得好;第二個還要有一個精神基礎,就是你還得有一個追求,是自願干一件事情的時候,實際上它沒有這個元素,累的元素。」
對於未來的工作和目標,楊偉說:「這個目標是沒有止境的。在殲十、梟龍我們今天達到的一個層次的時候,我們還要追求更高的層面。」
美國頂尖專家安德魯·埃里克森博士曾在了解了殲20驗證機後稱讚其設計師為真正的天才。
楊偉曾經表示:「當我們推出一款戰機的時候,部隊會感到滿意,民眾會感到震撼,對手將視為某種挑釁與威脅,業內將其視為未來發展趨勢,工程就意味著無盡的前沿,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未來研製的五、六代戰機,肯定是獨一無二,領先全球的!」
正是有了這樣一位位像楊偉這樣的天才們的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守護華夏大地的羽翼日益豐滿,經過每一代人這樣的的努力,有朝一日我們的空軍才能成長為真正的護國神翼。
4 「幹了這一行,這一輩子也打算交待在這一行了」
1985年—2018年,楊偉在研製戰機的崗位上奮鬥了30多年,在這30多年的時間裡他也從一個充滿熱血的青年成長為了一個老成持重的中年人。
在20多年的時間裡,殲-20完成了從無到有,從試驗到正式服役的過程。對此,楊偉倒是很淡定。因為他知道,殲-20隻是走向「中國製造2025」的途中完成的一個小目標。走出「黑暗森林」那一刻,誰掌握了科技創新的話語權,誰才能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為了這個夢想,他和他們一直在路上。曾經有人問楊偉,這幾十年,他是如何做到這麼專注投入的?楊偉的回答只有兩個字:「熱愛」。
簡簡單單單的兩個字,卻道出了最深的情之所在。或許這也正是我們所常說的:
大國重器——寂靜無聲,卻熱血沸騰吧……
【啟示錄】
楊偉是百分之百能讓外國專家讚嘆的國產科學家,那個自大的川普,認為中國大陸的科技都是偷自美國,那是騙自己老百姓用的。
因為「熱愛」所以專注,要想成功,必須找到自己,「熱愛」的事來做,這樣才能「樂此不疲」。
中國崛起,是各行各業無數人才共同努力的結果,台灣的執政者看到了嗎?
台灣不缺科研人才,缺的是像蔣經國那樣大氣魄有遠見而不自私,能引領國家走向的領導者。
  因為科技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李遠哲去搞教改,許多傑出醫師跑去搞政治,這種現象不除,台灣想出頭,難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