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甚麼不是品質國家?
大前研一在他所著《打造品質國家的黃金法則》書中指出:進入21世紀後,世界上繁榮的國家有兩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巨量國家」,經濟規模巨大,靠著巨量的人口勞動力與低成本人事費用的工業國家模式急速成長,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就是箇中代表,另一種則稱為「品質國家」。
品質國家的特徵是具備小型經濟規模,人口約300萬~1000萬人,人均GDP在400萬日圓以上,高品質的人口與勞動力,能彌補高昂人事成本的高附加價值與高生產力。他們催生出高成本、高報酬,但同時兼具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來與以巨量與低成本為武器的巨量國家相抗衡。他們非常擅長將世界的繁榮納為己有,他們不但有許多在全球市場上勝出的企業、人才、品牌,還能從世界招攬人才、物資、資金、企業以及情報。以瑞士、新加坡、芬蘭、瑞典等為代表,他們是二十一世紀型的經濟結構國家,用他們無可替代的專業產品,為全球顧客提供服務。
美國早已放棄工業國家模式,1980年代雷根政府斷然採取革命手段,果斷地撤除大量限制規範,朝向「服務業國家模式」發展.,轉而在無國界經濟體的基礎領域--「金融」、「通訊」、「運輸」上培育競爭力強的產業,最後讓以矽谷為主的新型軟體產業接連地開花結果。
在他的高品質國家的想法中,須將生活的品質、社會的品質、教育的品質、自然與街道的品質、政治制度的品質等等,在各種層面上達到符合世界規範的品質水準。
以品質國家代表瑞士為例,他們認為自己國際競爭力強的理由有三:
1. 國家不會扶持企業:瑞士完全沒有類似企業輔助金的東西,政府也不可能去救濟瀕臨破產的企業,所以弱小的產業會衰敗,到最後只留強悍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自然而然地增強。
2. 工匠技藝:瑞士的人們表示,仿效美國那樣讓人人都能上大學,是種讓國家喪失工匠技藝,使國際競爭力衰退的最快手法。
3. 移民:瑞士的移民占總人口的三成,他們認為這些移民能振興新的產業,而當中培養出實力的公司,還能夠前往世界各地發展,所以移民帶來的活力非常重要.。
依他所說的標準,台灣不屬於「巨量國家」或「品質國家」,但我認為執政者仍然需要將生活的品質、社會的品質、教育的品質、環境的品質、立法的品質、司法的品質…等納入施政考量,以期達到世界級的水準。
【啟示錄】
1. 看問題要有獨到的眼光,能俯瞰全球,洞察趨勢。
2. 不強調本土化,能從世界招攬人才、物資、資金、企業以及情報為己所用,這是品質國家的做法。
3. 美國已從「工業國家模式」轉向「服務業國家模式」。
4. 台灣的教改和看待移民的態度,已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陷入困境,真是自作自受。
5. 台灣因「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朝野對立,立法院對被反對陣營攻占,完全攤瘓,成為國際大笑話。問題出在眼光和格局,因為我們的距離「品質國家」甚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