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大腿被比下去了,綠色執政團隊慌不慌

【園丁按】

  依據外電報導:本月初,中國新型核潛艇在渤海進行的試射,儘管此次發射非常低調,但還是引發了國際情報界的巨大關注。特別是美國,對此次水下核彈發射,更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心和極大的不安”。

  《德意志報》報導說:“根據美國中情局情報反映,此次中國解放軍試航的核潛艇和試射的洲際導彈,都是最新型的,其各項性能參數,都創造了中國同類武器中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法國媒體甚至驚呼稱:“沒有想到,當今世界各軍事強國,在核潛艇和洲際導彈方面,中國人不但已經遙遙領先,甚至把美俄都遠遠拋在了後面”。

  加拿大《漢和評論》報導:“中國解放軍此次試航的核潛艇,屬於最新型的094-C型。這是2021年初的新研製型號。該型核潛艇具有航程遠、下潛深、高靜默、低磁性等特點。一次下潛,最大深度可達1700米(國際評論不太可能)。下潛遠航,一次最遠可持續繞地球23圈。潛航速度最高科達35節。其綜合技術指數,甚至超過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俄亥俄級核動力潛艇”。

  “這次發射的是“巨浪-4”洲際潛射導彈,是中國最新款洲際導彈。它由2019年發射的“巨浪-3”型射程12000公里,升級到美方核武專家研判的,約達到1500022000公里。“中國094-C型核潛艇,如果在黃海或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海域水下,發射“巨浪-4”型潛射核彈,能輕而易舉地覆蓋整個美國本土。美國在全球的任何軍事基地,也都在解放軍核導彈的覆蓋之下”。

  更令西方國家媒體關注和重點報導的是:“巨浪-4”型洲際潛射導彈,具有超磁性、寬頻幅、多軌道等特點。無論世界何種雷達想探測到它,從目前現有技術水準來看,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它從水底發射到擊中目標,留給對方的預警時間,理論上只有5分鐘左右,這5分鐘的理論設定是發射到達目標前,故意讓對方攔截探測到,但只能看著,已無能為力”。

  英國資深媒體人士稱:“巨浪—4大約能攜帶612枚核彈頭,有令人驚恐的破壞力與殺傷力,估計是巨浪-335倍。就目前而言,這個威力已是獨步全球了”。

  英國《世界防衛》雜誌37日的報導稱:“一枚中國的“巨浪-4”所攜帶的核彈頭,足可以毀滅美國12次,英國35次。

  為了探測中國解放軍此次新型核潛艇和新型核武器的實驗性能,刺探具體的技術參數,從227號到313日,美國空軍先後出動了17架次的RC-135S電子偵察機,每天長時間的飛臨解放軍試射導彈的國際空域,搜集解放軍電子訊號資料和彈道的目標資料。但從美方披露的偵察資訊看,他們的偵察幾乎一無所獲:美軍太平洋艦隊主管東亞海空軍事情報的主官大衛森•肯特,非常沮喪地對記者說:“令人震驚的是我們的偵察機,幾乎是飛來飛去,每天都無功而返。中國人的技術保密工作非常出色。我們的衛星,除了探測到異常的電子信號外,其他的什麼都沒收到。關於核潛艇和洲際導彈的行蹤,我們更是幾乎一無所獲”。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為何美方對此次新型094-C核潛艦,及“巨浪-4”型核導彈如此關注?因為他們強烈的感到,中國水下遠端核打擊的這兩件“殺手鐧”武器,已經全面威懾到了美國的安全,且關鍵是美國目前還根本無法攔截。

  法國巴黎大學政治學教授波瑞爾•丹利說:“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水下遠端核打擊的能力水準,已經遠遠超過了外界的預判與分析。中國人多年來在這方面一直是非常低調。以至於外界認為,中國的核力量,還停留在看家護院的水準。沒想到一夜醒來,中國人已把全世界都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對於丹利教授的分析,美國空軍學院核力量研究專家菲普銳•斯維爾教授立即回應稱:“深表贊同”,並指出:“中國這次導彈潛射實驗,讓他們的水下遠端核打擊力量,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從此,美國的本土,美軍在全世界的軍事基地,幾乎一夜之間,全都暴露在解放軍的核攻擊之下。美國開始陷入了無後方作戰的泥潭。而部署在中國周邊,用來圍困中國的三道軍事島鏈,也會逐步崩塌。美國在韓國日本的36個軍事基地,以及26萬駐軍,也將不得不直接面對解放軍的攻擊。從現在開始,如果中國人願意,他們可以在地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突然對美國發起攻擊。而美國,從目前的防禦能力和技術水準來看,幾乎對這樣的攻擊沒有任何辦法。這是令人非常恐懼的事情,因此也是美國特別在意這次試射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今年,中國突然打響吞併臺灣的統一戰爭。美國如要武力干預,中國的094-C和巨浪-4將會以毀滅美國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家門口、頭頂,和背後”。

  總之,最近關於中國核潛艇和中國潛射洲際導彈的國際輿論反映強烈。美國更是忐忑不安。我們只想說:這是好事,因為美國大腿已不夠看,執政黨夠聰明的話,已到了用兩岸一家親的思維,治理台灣,和平保台的時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