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需要文學的若干理由
【園丁按】
《揚州講堂》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曹文軒,到該講堂宣講〈我們需要文學的若干理由〉,曹文軒著作等身,作品包括:《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紅瓦》《根鳥》《細米》《青銅葵花》《蜻蜓眼》《大王書》《我的兒子皮卡》《丁丁當當》《火印》等。創作並出版繪本《飛翔的鳥窩》《羽毛》《柏林上空的傘》等40餘種。作品先後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作協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文學獎、冰心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輸出版權優秀圖書獎、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德黑蘭國際電影節「金蝴蝶」獎、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等重要獎項60餘種。2016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
他用講一個小小的文學作品《菊花娃娃》講的是一位縫製菊花布娃娃的童話故事做開場。
他說,如果這一天你讀了這樣一篇小小的文學作品,我們不說這一生,也不說這一年,就說這一天,這一天你會不會覺得不同尋常,會不會覺得這一天你活得更純潔一些,更有境界、更有質量一些呢?我們親近文學這麼多世紀,一代一代人都與它難捨難分,一定是有很多理由的。
理由之一:確立道義觀
人要有道義,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轉,必有道義的原則,必有道義的支持,而文學就具有培養人之道義的得天獨厚的功能。當初文學作為一種精神載體,之所以被人類選擇,就是因為人們發現它能有利於人性的改造和凈化。人類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樣一部文學史,完全有理由尊敬那些文學家,因為文學從開始到現在,對人性的改造和凈化,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在現今人類的精神世界裏,有許多美麗光彩的東西來自於文學。在今天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們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學留下的深刻痕跡。沒有文學,人類依舊還在渾茫與灰暗之中,在愚昧的紛擾之中。沒有文學,就沒有今日之世界,就沒有今日之人類。人類當然應該像仰望星辰一樣仰望那些曾為他們創造了偉大作品的文學家。
毫無疑問,文學從一開始,就是以道義為宗的。若干世紀過去了,道義所含的意義,也隨之不斷變化與演進。但,它卻也慢慢地沉澱下一些基本的、恆定的東西:無私、真直、同情弱小、扶危濟困、反對強權、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嚮往自由、尊重個性、呵護仁愛之心……。文學從存在的那一天開始,就一直高揚道義的旗幟,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惡,給我們光,給我們熱,給我們新鮮的生機,給我們健康的顏色……。
隨着物質的日益豐富,人類在道義方面卻每況愈下。儘管在理論上也是十分強調它的精神高度的,而實際上它更在意的是物質。我們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文學——文學能夠與其他精神形式一起拯救我們,至少文學能夠讓我們保持一份對道義的神聖回憶。文學的精神融解於每一個文字,平和地滲入人心,絕不強硬,更不強迫。凡文學必以道義為本,親近文學,也就是親近道義。他用《孤星淚》主角賽萬強偷了價值不斐的銀器,被警察逮個正著,主教用銀器救贖了他的靈魂,展現他的悲憫心。
理由之二:營造審美境界
一個完人的精神世界,是由許多緯度組成的,這其中,審美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緯度。文學的根本性功能之一,就是審美,文學越來越在意審美價值。人們親近它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也正在於它們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並能夠培養人們的審美經驗、提升人們的審美境界,使人生變成了情調人生。今日之人類與昔日之人類相比,其一大區別就在於今日之人類有了一種叫做「情調」的元素。人類有情調,使人類超越了一般動物,而成為高貴的物種。情調改變了人性,使人性在質上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情調當屬美學範疇,美的力量絕不亞於思想的力量。思想,再深刻的思想,時過境遷,都可能衰變為常識,但只有一樣東西是永不會衰老的,那就是美。千百年來,人類之所以與文學親如手足、不能與文學有一時分離,也就正在於文學每時每刻都在發現美,從而使枯寂、煩悶的生活有了清新之氣,有了空靈之趣,有了激活靈魂之精神,並且因這美而獲得境界的提升。人類現今的生活境界,若無文學,大概是達不到的;若無文學,人類還在一片平庸與惡俗之中爬行與徘徊。這也就是文學被人類昵近與尊敬的理由之一。他提到巴黎羅浮宮讓參觀的年輕人,接受美的震撼,在他們心中,埋下了愛的種子。也說到北大校長蔡元培認為中國缺乏宗教信仰,期待發展美學來代替宗教,可惜沒有成功。只要看我們的都市和鄉村建築樣貌,實在無法跟歐洲那樣富有美感相比。
理由之三:培育悲憫情懷
沒有情感的人大概不能算是健全的人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就是情感的產物。人們對文學的閱讀,更多的就是尋找心靈的慰藉,並接受高尚情感的洗禮。十多年前,台灣聯經出版社將有關我的評論文章收成一本集子,電話中我問責編書名叫什麼,她說叫「感動」。我非常感謝她對我作品的理解。許多年來我的文學觀就一直堅持着:文學是滿足人們情感需要的一種精神形式。
人類社會滾動發展至今日,獲得了許多,但也損失或者說損傷了許多。激情、熱情、同情……損失、損傷得最多的是各種情感。種種跡象顯示,現代化進程並非是一個盡善盡美的進程,人類今天擁有的由現代化進程帶來的種種好處,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一例,我們一般只注意到思想對人類進程的作用,其實,情感的作用與審美的作用一樣,也絕不亞於思想的作用。
其它文類——比如哲學、倫理學方面的文章,一樣是講悲憫情懷的,但這些文章僅僅是讓我們明白悲憫情懷的必要性,我們只是接受並懂得了一個關於悲憫情懷的觀念。但文學作品——比如《呼蘭河傳》《邊城》《賣火柴的女孩》,我們會在閱讀這些文字時被感動,悲憫情懷會油然而生,我們會在對文學作品的無休止的閱讀中,成為一個具有悲憫情懷的人。
理由之四:輸入歷史意識
文學能幫助我們記憶歷史,而一個具有歷史意識的人才可能是一個有質量的人。小說是最能滿足人們將生活與藝術緊密結合之願望的文學形式。以傳記形式出現的對一個人形狀的記載,實際上只能記載一些沒有血肉的個人經歷。安•莫洛亞說「正由於不可能對內心生活與表面生活進行綜合,傳記作者與小說家比較起來就失去了優勢。」文學的使命當然不應定位在反映歷史上,但文學因為留下了具體的情狀,從而在客觀上起到了使我們「可感」歷史的作用。個人經驗對於後人的生活與人生的啟示,也是彌足珍貴的。
我作為教科委主編之一,參加小學、初中語文教材的編寫,看到有一套美國語文教材,它的全部文本都是美國的著名小說。這些著名小說按時序排列,一路讀下來正好就是一部美國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其實是另一種歷史課。
理由之五:激發想像潛能
我在中小學演講時,總要問那些孩子們:「無中生有」是一個褒義詞還是一個貶義詞?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貶義詞。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它是在回答這個世界是從何而來的。
無中生有的能力,大概只有我們人類才具備。也正是這個能力的存在,人類才擁有了今天這樣一個世界。人類為什麼進化了呢? 原因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人類有創造的能力。在文學長河中的遊動與遊戲,無疑就是對想像力的操練。多看一些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理由之六:強化說事能力
一個人應當有兩大基本能力:說理的能力和說事的能力。
但在我們的理念裡,說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說事的能力幾乎就不被我們所意識到。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進幼兒園,到上小學、中學、大學,全部的教育就是為了獲得知識,就是為了培養一個人的說理能力。無論是蘇格拉底與他門徒們的雄辯,還是孔子與他弟子們對話,都是為了操練說理的能力。沙龍、講壇、聚會、廣場,實際上都是說理的場所,人們被理性而征服。我時常看到,某些雄辯滔滔的博士生,一旦說事則顯得十分的侷促。依我之見,一個只會說理而不會說事的人,至少是一個索然無味的人。
文學除了抒情就是說事——說事是主要的。人們為了說事,而創造了文學。文學將說事變成了一種藝術,文學使我們看到,事與理具有同等的意義和美感。對文學的閱讀,無疑有助於我們對說事能力的培養。對於這一點,我們還可從另一個高度來認識:閱讀文學作品,是對母語的另一種感受,是接受母語的另一種薰陶。就理解漢語、體會漢語而言,閱讀由漢語作為語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行為。漢語大概是世界上最長於敘事的一種語言,漢語的妙處和魅力,在敘事時顯得最為充分。
理由之七:提升語言文字水平
無論是中國的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還是國外的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也無論是哪一時代的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都無一例外地將學習語文的目的確定為: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離開語言文字,討論任何問題幾乎都是沒有意義的。作家米蘭昆德拉也從哲學的角度思考語言的問題,他寫小說琢磨一個個詞,一個個句子,因為所有的詞都是某種存在狀態和結構。
語言文字能力,是一個健全人的基本能力。文學作品使用了一切修辭方式,並且由於它的積極修辭態度,從而使語言的神奇與魅力令人感嘆不已。文學課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獲得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們需要文學,何止這七點理由?也許文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創造了一個能夠讓我們得以永生的世界。在那裏,你在現實世界的缺陷得以彌補;在那裏,你的靈魂得以自由;在那裏,你擺脫了塵世的一切煩惱;在那裏,可以夢想,並且感到夢想的詩意給你帶來精神的快意;在那裏,你追回了失去的一切,包括時間;在那裏,你實現了你欲求實現的一切,包括你想成為世界之王。
【啟示錄】
學習哲學,讓我們成為懂得思考的人;學習科學,讓我們成為懂得創造的人;學習文學,讓我們成為懂得用文字表達的人。
文學與美學相通,「美」常與「藝術」具連帶關係,基本上,美為藝術的一個特點,文學修養不足的人,是不懂審美,因為不知「美」在哪?文學與美學教育,應當建構與啟發審美的觀念,進而在生活中實踐美。
我喜歡參觀歐美名校,例如: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雄偉建築和優雅的劍河,讓人流連;在綺色佳的康乃爾大學,其美已藏地名中,綺色佳的譯名,有人說源自胡適,也有人說是冰心起的,不論是誰,無疑,此處的美景,確已打動了他們的心。
我喜歡歐洲風情,尤其是瑞士的湖光山色,以及他們的家居建築的庭園樹木花草。在不丹禪旅時,我發現此處山居民族的屋頂、門窗設計,要比鄰國尼泊爾漂亮多了,一問之下,方知不丹政府在建築法規早有規定。
由此可知,海峽兩岸的政治人物,可能沒再在建築法規加上一些美化環境的規定。希望今後政府能在建物設計要求方面,增加一些的室內室外,美感裝飾的要求,供美化環境之用,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文學作品確能動人心弦,在我出生的抗戰年代,許多抗日歌曲鼓舞我們的民心士氣: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笑,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熱血歌〉「…熱血滔滔,熱血滔滔,像火焰般烈像旭日般紅,常在我心頭洶湧,快起來為己除害,為國盡忠,四萬萬同胞啊!拚著你的熱血去爭榮光!」義勇軍進行曲更是經常唱的歌曲,至今想起,依舊讓我精神振奮!
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橋〉「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這些文學名句,豐富了我們的心靈。
文學與美學有教化人心的功能,在這網軍盛行,網路霸凌層出不窮的年代,政府有責任用文學引導網軍向善,不可將它作為攻擊亦己的工具。
☆演講詞大多取自《揚州講堂》紀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