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興衰啟示錄
【園丁按】
紀連海老師登上“揚州講壇”,主講《大秦帝國興衰啟示錄》。他指出:秦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強到衰,秦始皇去世後不久,秦國就滅亡了,如何以史為鑑,值得我們瞭解。摘要如下:
非子建秦國周平王送的厚禮
馬夫建立了秦國。這位馬夫叫非子,善於養馬。周天子時代,穆天子西游,駕了八匹馬就去了西邊。他聽說西邊有特別好看的王母娘娘,就想去看看,這個故事是真的。到了甘肅天水,馬都死了,平原裡的馬不能適應高原。怎麼才能見到王母娘娘呢?駕車的馬夫非子有遠房叔叔,給非子送來了八匹馬,翻越了祁連山,那裡有西王母國。見了西王母,當年的漂亮姑娘已經是滿頭白髮,那就是一個母氏部落。回來以後,穆天子就去世了,難受死的。後來又經歷了政權的更迭,執政者想,這個非子還是立下功勞的,畢竟完成了長輩的夢想,就決定給非子一塊地,建立了子國。在《左傳》裡寫秦國,稱“秦子”。當時秦國範圍內既有冬季草場,也有夏季草場,秦國的馬一直都是膘肥體壯。
從西周到東周,有一件事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假的,歷史是被修改的。最早的表演者就是周平王,在周平王和別人進行爭權時,天下其他的諸侯王國就要排隊,你支持誰?有三個人支持周平王,分別是晉王、鄭王、還有秦國送來了三百匹馬。周平王很高興,就說西邊的地都給你了。這就證明,人隨時都要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如果你站錯了隊伍,就比較麻煩了。
秦穆公圖霸西戎
往西打不是很難的事情,最難的事情是把身份洗白。秦穆公要讓中原各國,都要承認他的地位。在秦穆公這個大時代,群英薈萃,都是很厲害的人物,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等。當時的政局很混亂,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時曾在秦國避難,重耳為了報答收留之恩,答應給秦穆公土地。但是最終卻又不給,說是當地的百姓不願意。但秦穆公也忍了,因為他和晉文公關係不錯,晉文公有5個妻子,都是秦穆公的女兒,這就是「秦晉之好」成語的由來。處理好這邊的關係,秦穆公就放心向西,一路打了西戎十二個部落。周天子也很高興,送來很多重器。
商鞅變法功勞大
到了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生存都是危機四伏。秦孝公時期,放眼望去每個國家都比自己強,當時有七大國,還有七小國。有個小國叫做衛國,商鞅就是衛國人,他主動過來提出變法,核心措施就是要多生孩子。男15歲,女13歲,就要結婚。要是不結婚賦稅要多交,女孩不結婚就去充軍。於是,15歲男孩和13歲女孩就結婚了,這就解決了秦國的兵源。孩子多了,養不起只能去當兵。當兵的年齡限制很低,16歲就能當兵。全國官員20級,打仗時殺一個人就可以升一級,打到第五級時就有自己的院子,還有5個貼身保鏢,欠下的錢也不要還了,政府幫你還。殺到第六級,手下就有20個人了。
長平之戰一下子埋了幾十萬人,秦國改變了打仗方式,出現了大秦鐵騎。商鞅變法,歷史上有兩個看法,十九世紀以前都認為商鞅是負面人物,認為他太殘酷了。
傳奇太后羋八子
秦穆公去世後,商鞅先死後車裂。北方有強大的遊牧民族,秦王母親羋八子一看對方很強大,羋八子把自己嫁出去,就跟對方走了的,還生了兩個兒子。十多年後,草原沒草了,兵馬都很疲乏,羋八子就說,我去秦國給你要糧食。回到秦國後,見到兒子說趕緊派兵去剿滅對方。當時的部落都餓著呢,沒有戰鬥力,被秦兵剿滅了。羋八子的功勞,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於是,她成為了傳奇宣太后。
一字千金呂不韋
呂不韋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
在那個時代有財富是不夠的,要有知識有理想有見識的人才。你要知道,你必須懂,你要讓人才來到秦國,才是最重要的。招請人才使秦國真正走向了強大是呂不韋之功。
後來秦國滅六國把衛國忘了,可能也是一種主觀遺忘。在秦國的接班人問題上,呂不韋起了很大的作用。八歲嬴政即位,權力全都落在呂不韋手上。呂不韋雇人編了一本《呂氏春秋》,寫完了書在城門外立一塊牌,挑一個錯就賞金千金,是「一字千金」成語的來源。
李斯出山
此時,在山東有一個讀書人坐不住了,跟師父請假說我要走了。這個人叫李斯,他的師父就是荀子。李斯說,我的事業在西方。到了秦國,李斯跟著嬴政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把呂不韋趕下臺。呂不韋自殺身亡,留下大好江山。
秦始皇一統天下,他用十年時間,遠交近攻,一統天下,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功績
誰都希望自己的政權能夠穩固,國家強大並不難,如何鞏固統一,必須思考。
-
政治上,秦始皇推行皇帝制度:解決了尊卑問題,政權必須分清楚誰上誰下,領導和被領導,這不是給打天下的人看的,是給治天下的人看的。
-
公卿制度:是職責,職責必須分清,出了事情必須要有人負責。郡縣制度就是升貶,這是幹部的流動。一個社會,讓大部分人流動起來那就是穩定的。幹得好要給官員升職,先有36郡,後有48郡。郡縣的領導人,由政府任命。
-
經濟上,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一車軌六尺很重要,大一統不只是政治上的,而是人心的大一統。
-
軍事上,修長城:長城,開始不是秦始皇修的,是秦始皇把三國早前修的長城連接了起來,長城是冷兵器時代最佳的防禦設施。如果不是守城的將士叛變,北方部落是打不進來的。
-
修馳道,全世界最早的修道兵就是秦國人,陝西和四川的道路就有7條,要不是有這7條路,秦國的鐵蹄如何沖入中原統一六國?秦國修建通往各個郡縣的馳道,四通道,六通道,車不會翻車,路上會有車道溝,馬一上路,車軲轆就落在車軌道裡了。馳道不對老百姓開放,這就是軍用道路。
-
移民實邊:征服任何一個地區,征服只是肉體上的,內心隨時都會反抗。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信得過的人,派過去。打到廣東,就派中原人過去,就融合了當地人。移民主要向南向北,向南廣東廣西,向北就是內蒙古地區。
-
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統一文字是秦始皇最大的功勞,春秋時期,如“守”有16種寫法,有的字甚至有114種寫法,因此必須統一起來。當然了,文字統一就不怎麼象形了。
【啟示錄】
大秦的歷史充滿戲劇性,從偏居的小諸侯國,到一統天下的強大帝國,其中的篳路藍縷、勵精圖治乃至斷崖式分崩離析,興衰借鑒。
一些措施也是不盡如人意的,也正是它們早已埋下了秦朝衰亡的伏筆:
-
政治上,刑罰過於嚴酷,陳勝吳廣為什麼造反,不就因為下雨了,不能按照規定到達地點,就得死。這能不造反嗎?橫豎都是死。刑罰過於嚴酷,人人自危,被逼造反了。明明可以用道德來解決問題的,卻非得在法律層面固化起來。
-
滅掉一個國家,這個政權有一批人被你給弄死了,還有一批人迫不得已投降了。對六國投降貴族的處理,可謂放虎歸山。
-
經濟上,有人說秦朝的賦稅是最重的,那是相對而言。戰國時賦稅70%,秦朝賦稅50%,此外,還有徭役,除了家門口的徭役,還有都城的徭役,都城對某些人言,離家甚遠,造成不少男丁,長年奔坡路上,影響田地收成, 50%的稅賦,就顯得重了。這義務徭役勞動,也是如此。都因不知變通之故。
-
軍事上,你說秦朝不強大?很強大。那麼怎麼就被推翻呀?得明白,秦始皇太牛了,牛到什麼地步?這強大的軍隊,聽清楚,有的進駐廣東廣西等地,有的進駐內蒙古,其餘的進駐各郡的郡制所在地,這真是空守首都。當有人造反,哪有兵力抵擋?抽調兵力,也解不了燃眉之急。還有,外遷移民,你把人調走,得跟人家說吧,沒有,就是說調走就調走,這實際上也是思想工作的問題。
-
文化上,焚書坑儒是統治者過於自信的問題,自以為可以為所欲為。
-
在民族的問題上,忽略了民族凝聚力的培養。剛愎自用毀了秦朝,秦二世不成器也是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