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之修訂及其應注意之處
                                                     林公孚
                                                    
一、概說
  品質團體獎評審項目,早年曾以品質管理之形態呈現,協助國內企業有效地提升了產品品質,資深的企業人士,應當記憶猶新。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觀念及技術的日趨成熟,新一代的經營者們也有了與已往者不同的看法。品質學會默察此種情勢,體認到此獎評審要項,須隨企業環境變遷的需要而調整,以期符合新世代經營者的需要。
 職是之故,乃於2006年起,參考國際三大品質獎包括:日本戴明獎、美國國家品質獎、歐洲品質獎等內容架構,以提升經營績效為訴求,更新品質團體獎評審準則,同時,亦強調品質管理原則之重要。 2008年起,更制訂「卓越經營績效模式指引」,增列醫療與教育兩類,以利此二類組織的高階領導階層使用。此後,幾乎每年均作小幅度的修訂。今年更在學會祕書處及品質團體獎委員會合作下,針對管理關鍵要項結構及配分方面做一些調整,詳見「管理關鍵項目、配分、成果及品質管理原則」「管理關鍵項目及其做法」、「卓越模式也要不斷更新」及「應用此模式時應注意之處」諸項之修訂如下。

二、掌握趨勢、迎接挑戰
  成功的企業/組織領導者,無不具備前瞻性的領導才能,他們能掌握趨勢預見未來。張明正看到網路防毒的重要,創立趨勢科技,馬雲看到網路商店的機會,創設阿里巴巴,85度C吳政學看到一般大眾對咖啡和蛋糕喜好的趨勢,運用高品質與低價格的策略開拓市場。
  我們知道任何組織,無不坐落在多變的現實經濟與社會環境中,欲求生存、謀發展,需靠良好經營策略;要有卓越表現,需能善用「卓越經營績效模式」。因為此模式的內容具有提醒組織最高領導階層,如何運用更寬廣的視野,思考所面對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各種問題的功能。領導者只要運用得宜,就能掌握趨勢,採取正確的反應措施,達到永續發展目標。茲簡介應思考的問題如下:
1、那些已經發生的事將會影響未來?諸如:地球暖化、綠色革命、金融海嘯、毒奶事件、…等。
2、在產業與市場中,有哪些基本價值與科技變革正在萌芽?諸如:倫理/道德抬頭,電子交易、電子市集、新能源、公平貿易、消費倫理、新技術…等。
3、經濟與社會結構有那些趨勢,對我們有什麼影響?諸如:知識經濟、循環經濟、規模經濟、M型社會、利率/匯率變動、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等。
4、政治與法規方面有那些變革,對我們有什麼影響?諸如:兩岸關係、能源政策、獎勵投資條例、內外在環境、三通、直航、兩岸放寬投資限制…等。
5、21世紀是人才資本競爭,人力是任何組織的最重要資源,在組織中,我們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採取了哪些重要的措施?諸如:學習認證、e化學習、組織學習、師徒制學習…等。
SONY公司前任董事長兼CEO出井伸之,是以大膽創新聞名的日本企業家,對於新時代的轉變有深刻的體察。出井指出:二十一世紀的希望掌握在「個人」手上;下一波的革命來自掌心;資訊將行動化,並濃縮於個人身上;「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將會並存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善用變遷趨勢的人,是最可能的成功者。」
 
三、運用「卓越經營績效模式」追求卓越
品質團體獎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依組織特性,劃分為企業、教育、及醫療三類。將教育與醫療另行分類的理由,是他們所服務的對象,不是一般顧客,同時,他們均屬於非營利事業機構,不以追求組織最大利益與為目的,故另予分類,以方便他們使用。其類別來如以下三圖所示:
(一)企業類,如下圖一:


           
圖一 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企業類)
(二)教育類,如下圖二:


 
圖二 卓越經營績效模式(教育類)
(三)醫療類,如下圖三:


 
圖三 卓越經營績效模式(醫療類)
從以上三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企業的服務對象是「顧客」,教育組織的服務對象是「學習者」,醫療組織的服務對象是「病人/其他顧客」。

四、管理關鍵項目、配分、成果及品質管理原則
品質管理十原則係行事之觀念或信念指引,有依此行事就對了之意,本刊99年11月號已有專文介紹。領導者是企業文化建立者,他負有將管理原則落實在組織中運用之責,只要持之以恒,自然形成組織文化,如此可構成一股軟實力。
須知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係用來引領組織最高領導階層,從事組織營運系統規劃時,要專注目標及成果導向,並結合策略與過程,形成目標-策略-過程-成果鏈的系統,在此系統中的每一管理關鍵要項的任何作措施,均應思考如何針對目標,採取最佳策略達成之?如何使產品實現過程的每一作業活動,均能產生增加其價值的效果?並以量化/非量化成果,衡量其作業績效。
管理關鍵要項的配分原則,反映出組織領導者應在過程與成果下功夫的特質,它也呈現其具備平衡記分卡的功能。茲以「領導」為例,將其對應的品質管理原則區分為主要﹝A﹞與次要﹝B﹞二類,A類用第1項前瞻性領導B類用前瞻性領導之外的其餘2-10列為次要項者,如下表1右欄所示,餘類推:
表1管理關鍵要項、配分、成果及品質管理原則(企業類)   

管理關鍵

配分

品質管理原則

A:主要

B:次要

1.領導

1.1經營理念與願景

1.2領導承諾與作為

1.3社會責任

100

 

A1前瞻性領導

B2-10

2策略規劃與創新

2.1目標設訂

2.2策略制訂與展開

2.3創新與改善

2.4管理工具/方法之應用

80

 

A5機敏與創新

B1-46-10

3顧客與市場

3.1顧客之了解

3.2市場之開發

3.3顧客關係與滿意

70

 

A2顧客為重

B13-10

 

4資源管理

4.1財務、技術與智力資源管理

4.2人力資源管理

4.3基礎設施管理與工作環境管理

80

 

A3.尊重人性全員參與及學習6.系統方式管理

B1-24-57-10

5過程管理

5.1產品/服務價值創造

5.2供應鏈與外包管理

5.3整體品質管理系統

5.4量測、分析與改進

100

 

A4.過程導向6系統方式管理9互利的供應者與人際關係

B1-357-810

6資訊與知識管理

6.1資訊管理系統

6.2資訊開發與應用

6.3知識管理

70

 

A8依據事實決策

B1-79-10

合計                        500

 

7經營績效成果

7.1顧客滿意成果

7.2市場成果

7.3人力資源成果

7.4組織效益成果

7.5財務成果

7.6創新與社會評價成果

500

100

 70

70

70

120

70

 

總計                       1000

上列第1至6為具有作業活動的項目,第7為成果項。二者賦予相同的配分,顯示具有成果與過程並重的涵義。

五、管理關鍵項目及其做法
   品質團體獎「卓越經營績效模式」管理關鍵要項有七,此處將針對各關鍵要項提出一些參考做法,供管理者選用或裁適後使用。
我們知道,組織有大有小,行業有製造、服務及非營利組織之別,管理者需以關鍵項目條款為指引,依組織特性予以轉化為組織的習慣語言,落實在日常管理運作中。茲以管理關鍵要項中的「領導」為例,簡介如下:
1. 領導(100)
(1)原則 
最高管理階層應建立組織一致的目的與方向,他們需創造與維持內部環境,使組織中成員能完全投入達成組織目標的活動中。
(2)做法 
提出與永續經營有關的一些做法,諸如:願景、價值觀、目標、政策、關注顧客及其他利害相關者、激勵員工、創新和學習…等方面的作為,以及組織治理與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
計劃執行關鍵要項,包括:1經營理念與願景、2領導承諾與作為、3社會責任。
(3)展開重要活動
1.1經營理念與願景  方法--展開
最高管理階層對永續經營理念與願景實現,所需採取的一些重要措施:
 審度所處環境、關係、及面臨挑戰,建立組織願景、任務、價值觀、目標(含品質目標)及倫理,且為卓越文化之角色榜樣。
 建立組織整體品質管理系統及審查此系統之運作情況,並將所發現的不良(不符合)事實、顧客回饋、競爭對手資訊…等,作為持續績效改進的重要依據。
【備註】可陳述高階管理審查執行結果顯示不良(不符合)事實、顧客回饋等之改進情況,並反映在[7.1綜合經營績效與社會責任成果]中。
1.2領導承諾與作為  方法--展開
最高管理階層須親自參與並主導績效目標達成的一些活動:
 創造有利於團隊合作、主動參與、賦權、創新、組織學習和快速回應的環境。
 鑑別員工之能力及個人發展之需求,並激勵、支援與表揚組織內之員工。
 採取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措施。
【備註】(1)主動參與、當責(Accountablity)及賦權,領導者以身作則,並在過程標準化之後,建立過程負責人制度,賦予持續改進責任並論功行賞。例如,對顧客、股東、夥伴,及員工的承諾、成果及品質承擔責任。
最高管理階層及其成員,均應信守達成目標之承諾。
(2)遵守法規要求,例如:公司法、證券交易法、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等有關規定。
(3)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可包括:自然與人為因素導致設備與人員損失、資料損壞及商譽受損…等,例如:高科技公司及金融等機構均設有風險管理單位專責風險管理,從事自然或人為災害之預防及矯正措施。
(4)危機管理與食品安全管理標準(HACCP)比較表

危機管理

HACCP

1.     系統化辨識危機來源。

1.危害分析。

2.發展導致危機來源的各種情境。

2.判定重要管制點。

3.分析各種情境之風險大小。

3.建立管制界限

4.針對風險建立預防機制。

4.執行管制點監測。

5.對企業平日之運作進行風險監控。

5.建立異常矯正措施。

6.針對可能衍生危機之風險進行矯正。

6.建立記錄系統。

 

7.定期進行績效審查。

7. HACCP系統確認。

 

1.3社會責任 方法--展開
最高管理階層須遵守道德行為規範,善盡企業之社會責任,以行動回饋社會,成為受人尊敬的企業的一些做法:
 考量利害相關者對產品之需求及期望,諸如:符合性、可恃性、產品安全、產品責任、及環境影響等。運用公司治理概念,遵守道德行為規範,遵循法規要求避免組織所經營之產品/服務,對社會可能造成之負面影響。(包括稅務、工安、消費者保護、衛生…等之考量)
 領導者與員工參與社區活動,遵守法規,恪遵誠信原則與道德規範。
【備註】(1)倘若社會責任會為組織的經營帶來重大影響,應在〔2.2策略制訂與展開〕與〔5過程管理〕中說明。主要結果如遵守法律法規的結果,或通過使用"綠色"的技術或其他方法獲得環境改進的結果,應在〔7.4組織效益成果〕中說明。
(2)須建立道德行爲(倫理手則)的衡量方法與指標。〔1.3〕中公司治理可以包括獨立董事的百分比、股東與非股東代表相互關係的測量方法、以及道德行爲的評價。
(3)組織給予支援社區活動[1.3]的範圍,可包括爲提高所在社區的服務、教育、健康、環境、專業社會團體…等所做的努力,諸如:社區援助計畫、資助教育方面的需要、扮演社區服務的角色、確保社區健康與安全、贊助活動、使員工成為社區的義工與捐助慈善事業。
(4)衡量績效成果
即採用何種方法評估成效?成效未達預期目標時,如何採取改進措施。
由品質發展委員會、目標管理檢討會或相關單位定期評鑑成果,作為績效獎勵或採取改進措施的依據。
其成果須反應在〔7.經營績效成果項的各適當分項成果〕中。
由於任何策略性領導措施,都會對各關鍵要項的成果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無論是反映在創新、顧客滿意度、或市場的開拓…等,均可提出佐證資料說明其成果,以下各關鍵要項的成果須反應處,均類此,不再贅述。

六、卓越模式也要不斷更新
如前所述,品質團體獎的內容每年都會隨新制度、新觀念的出現,進行若干調整,今年也做了一些改變,例如:除吸收ISO 9004永續性管理-品質管理方式標準與當責(Accountablity)…等觀念外,也重行調整”管理關鍵要項、配分、成果及品質管理原則”表,使其更易為使用者所了解。配分方面,今年只就大項配賦分數, 其餘留給使用者自行裁量,以增加使用的彈性。
我們應當知道,品質團體獎卓越經營績效模式的作業系統架構,具有能為各型組織經營者從事自我診斷管理成熟度之功能,配分與評審積分的百分比,就是成熟度的表現。高階領導者只要認真使用,就可形成組織持續改進之動力,有意追求卓越者應該會看到這點。
為求簡單化,我們將以往每一關鍵要項作業的五階表達法,改為如今的四階,包括:(1)原則、(2)做法、(3)展開重要活動、(4)衡量績效成果。
我們體認到每一關鍵要項的執行,均會對經營績效成果產生影響,因此改變以往做法,將影響成果的反應領域交由使用者認定,統一採取〔7.經營績效成果項的各適當分項成果〕中的配置法。
除此之外,我們也儘量使用眾所熟悉的國家標準名詞,以增加其適用性。例如,將以往「組織領導者」及「經營者」兩個名詞,均改用「最高領導階層」,如此可避免董事長/總經理二者,是誰當家做主的困擾,同時,考慮不同組織的屬性,對財務成果賦予不同的配分。

七、落實執行之道
從上述七大要項重要內涵與執行項目,只是簡單地為有意追求卓越的經營者們,指出組織運作應當注重的領域,若要把它們做好,還要將列出執行項目的「重要活動」予以落實執行並衡量其績效,如此才能產生具體效果。
針對卓越經營七大要項中的個別項目,我們應把它看作組織領導者應當關注的課題,其中每一課題,都有其應有的活動,這些活動之規劃與實施,須遵守二個原則;其一是與達成組織目標有關,其二是會產生增加價值的結果。領導者要將七要項所關切的課題及其展開項目,作為「治事之本」,據以徹底執行。
範例:1.領導

關鍵項目/

相關權責單位

計劃關鍵項目

Plan

展開重要活動

Do

評估成果

Check

改進措施

(Action)

1.領導/

高階領導者、總管理處、總經理室或行政室

1.1經營理念

與願景

 

 

 

建立組織願景、任務、價值觀、目標

(含品質目標

)及倫理,且為卓越文化之角色榜樣。

組織願景、任務、

價值觀、目標(含

品質目標)及倫理

形成文件資料及

目標達成率。

 

請財務部門在一為5周內提出改進財務目標的策略

八、應用此模式時應注意之處
  有意應用品質團體獎卓越經營績效模式改善組織經營績效者,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運用系統觀點以達成組織計畫目標
   系統觀點的目標調準,是把原則、目標、執行策略、成果等整合成一系統,利用平衡計分卡策略地圖的概念與手法,達成計畫目標。
(二)工作重點
1. 注重組織的系統性及其效果與效率。
2. 「以終為始」從意欲達到的績效成果向前推導必須先行的要項。
3. 紮根於組織文化、制度、員工態度、環境與氛圍。因為組織員工的做事習慣與態度,是或組織/公司文化的投射。
(三)對申獎者的期望
1.觀念方面:
組織應以申請品質團體獎為手段,從事經營體質之改善,以達到追求卓越之目的。使組織全員瞭解,挑戰品質團體獎的活動,就是一個學習良好做事方法的機會。經營者也要能藉此機會,鼓勵員工從事各種創新活動,以改進作業品質。
應知導入品質團體獎管理模式,從事品質管理方法發展的做法,必有利於提升組織達到更高的績效水準,可說是最佳品質管理方式的實踐。
申請品質團體獎的另一優勢是可藉由品質團體獎評審機制,從第三者的客觀評價中,得知自己的優點與須改進之處。
2.做法方面
欲藉品質團體獎改進經營績效的組織,須成立專責組織及/或人員,賦予職權,依績效卓越模式中的管理要項,建立制度,擬訂管理策略方法,持續改進經營與管理品質。
組織領導者應將品質管理十原則七要項,作為管理活動的依據,親自領導組織全員,落實執行。要激勵員工瞭解現況,設定改進課題與目標,以追求卓越。
 由於品質團體獎的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之設計是各行各業,無論大小,一體適用為原則,故用它作為經營體質改進工具的組織單位,可依各自任務特性,予以裁適,不必為迎合評審項目要求,做出對自己組織沒有價值的活動
我們知道,任何申獎組織,都有其獨特的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申獎應以表達自己的核心能力為主,並展現競爭優勢。
職是之故,領導者使用此模式時,不宜執著於條款文字,需以條款要求作為激發管理創意之基礎,參考其精義運用創新思考,修訂一套符合自用條件的商業模式與全面管理模式,進而創造鼓勵肯冒風險且能樂在工作的環境,塑造樂於改進創新的組織文化,展現出運用此模式所產生讓自己滿意的卓越成果,就有機會獲得品質團體獎的榮銜。

本文發表2011/04品質月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