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與道德話題
【園丁按】
當前學校教育不著重 倫理,社會價值觀混亂,作為舊時代過來人,願意在此談談這個話題, 以就正於方家:
1. 倫理起源
孔子是倫理課題理論架構建置與推廣的先驅者,他把”仁”視為倫理道德規範體系的指導原則及最高準則。“仁”所發展出來的是「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行為原則與道德規範,用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和諧的社會。
早期希臘人用認真與分析的概念從事倫理(ethics)的正式研究,其後羅馬人跟進。重要的倫理家諸如:(1)希臘的蘇格拉底致力於探索道德與人道術語含意的方法,以支撐當時社會生活的倫理局面;(2)柏拉圖致力於建立以理念為內容的絕對世界,將倫理學等結合在一起,以利於糾正當時道德上的紊亂;(3)猶太籍醫師哲學家麥姆奈德斯(Maimonides1135-1204)時代,托瑪斯 阿圭那(1124—1274,Thomas Aquinas)等學者在「人類所共有的權利或正義體系」的道德”自然律” 與「神聖智慧的理性法則」的 "神授律"二者之間為基礎的辯論,增加了它的重要性;(4)康德(Kant,1724-1804)曾針對當時習以為常的組織內部竊取公物的不良行為,制訂康德原則,稱為自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當你願意某種格律成為普遍法則時,才能依此行事」。由此逐漸發展出正式與分析的見解,對後續企業常用的「行為準則」與「企業倫理守則」的發展,必有一定的影響。
2. 倫理、 道德與德性倫理
倫理的發展經過不斷演進的過程,雖然東西方哲人有別,終究殊途同歸。概言之:
(1)倫理(ethics):人倫的道理。古有五倫,也稱之為五教,是指五種人倫的教育。也就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等相互之間關係的道理,古人用簡單的話表示其關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及朋友有信」。李國鼎先生增加「群我關係」一倫,以因應日趨複雜的工商企業社會,稱之為第六倫。
佛教講「萬法唯心造」,聖嚴法師因應時代變化需要,據以推動「心六倫」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等六倫,與過去傳統儒家所提倡的「五倫」或「六倫」略有不同,它是針對現代人多元的群我關係,提出新的觀念、賦予新的精神,是回應新時代的一種正向而積極的倫理觀。
聖嚴法師說:「兩人以上相處的各盡其責、各守其分是倫理,彼此尊重、互相關心是道德, 倫理須有道德的配合。」
西方文化倫理 (Ethics)係研究什麼是道德上的“善”與“惡”,“是”與“非”的課題,含有道德之意。
Paul Taylor將它定義為:「探索道德本質與範疇,此處道德系企業經營中合乎道德」;而Total Quality and Ethics 作者Goetsch & Davis則徑將它定義為「道德之研究」,它所表現的行為是誠篤正直(integrity)可作為衡量政府、企業、個人從事公共事務良窳的重要指標。
(2) 道德(morality ):大眾所應遵循的禮法,以及合於倫理的行為。維基百科:「道德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主要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良心指導和約束,可以用善惡標準進行評價的個體和社會意識,人格品質規範和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行為規範」。
道德奠基於善,《中庸》「天命之謂性」所指的性,自然是善的。徐復觀教授認為「孟子所説的性善,即心善,是説一般人的本性都是善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皆可在自己的心上,取善的根苗。」他說「中國文化發展的性格,是從上由下落以後而再向上昇起。以言天命,此天命實乃道德所達到之境界以後,再向外擴充以言天下國家,此天下國家實乃道德實踐之對象。國父孫中山先生承先啟後,用「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表達他的看法。
人之所以為人是基於人具有道德能力,可以評價自己的行為和目標,據以處理人際關係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美國社會在1980年代末期,政府和企業普遍失去其權威性和領導力。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派柏(Thomas R. Piper)的分析,企業和政府無法履行責任的原因,不是其工具、技術和理論的不足,而是由於缺乏願景、領導失敗、以及價值觀的不一致或不足,造成個人或組織的目的和責任感的喪失。
基於這個觀點,派柏於1987年在哈佛大學管理學院專門為企管碩士班設計一個課程,名稱是“領導、倫理學、和組織責任"(Leadership, Ethics,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這個課程所傳達的教育概念是:企業和政府的管理教育不只是知識和技術的傳遞,而且應該是一種道德的努力,將什麼東西值得人們追求這樣的智慧代代相傳。
派柏希望透過倫理教育,使未來的專業者不只擁有基本的技術和知識、廣博的管理視野,而且培養其未來權位所需要的高度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3) 德性倫理
德性倫理(virtue ethics)也稱為德行倫理學或美德倫理學,是規範倫理學的其中一個理論。德性倫理學聚焦在道德主體,即行為的推動者,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與目的論、義務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德性倫理學是不會依照單一標準判斷該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從整體判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斯多亞學派、中國的孔子都被視為德性倫理學代表。美國哲學家阿拉斯代爾·麥金泰爾則是20世紀後半期美德倫理學復興的重要人物,代表作為追尋美德。
為什麼我們需要倫理道德?我們一生下來就活在一個有道德規範的社會,因為許多習以為常的生活行為的規範,諸如:讓座老弱、排隊、遵守交通號誌、負責盡職…等,已經成為人人接受的“普通常識“的一般倫理,是形成和諧社會的要素,可以避免人類陷入彼此爭戰、傷害的不利處境。
綜上所述,可知道德與倫理二者具特質之差異,道德包含一種不可避免的規範因素。一個人可以不經過任何反省的思考而作出習慣的行為,諸如:誠信、禮貌…等。倫理則是涉及到對該行為的反省的評價或處置。例如企業組織內的「行為守則」、「企業倫理守則」…等。
這些論述,只是學習心得,期待網友能給予指正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