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生活
好友送我新谷弘實著劉滌昭譯的《不生病的生活》一書,此書從2007年發行迄今,在台灣已逾一百二十於刷,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作者是胃腸科醫師,1935年生於日本福岡縣。順天堂大學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成為胃腸內視鏡學的先軀,目前擔任亞伯愛因斯坦醫科大學外科教授和貝斯以色列醫院內視鏡部門主管,另外兼任前田病院、半藏門胃腸診所的顧問。著有《胃腸會說話》。
他引以為傲的是:
19歲罹患流行性感冒痊癒之後,就不曾再接受過任何醫藥的治療。
擔任醫師45年間,從來沒有生過病。
發明世界首創的新谷式大腸內視鏡插入法,利用大腸內視鏡取代開腹手術,成功切除息肉,對醫學有重大貢獻。
行醫超過45年不曾開過死亡診斷書。
在美日兩國合計實施30萬例胃腸內視鏡檢查,以及超過9萬例的息肉切除術,是此領域的世界權威。
臨床案例中,大腸內徑1/2~3/2被癌細胞侵襲的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病灶後,確實實踐「新谷飲食健康法」,都能恢復健康,癌細胞未發生轉移或復發。
受美日政治家、企業家所信賴,看過無數世界名流胃腸,包括:美國總統、日本首相、奧斯卡影帝、搖滾歌手、國際時尚設計師、好萊塢巨星……等等。
著作《不生病的生活》提倡正確的飲食生活,造福人群無數。
內容摘要
流行健康法有許多騙局
一般宣稱有助健康的方法中,實際上卻有不少會危害健康。特別是與飲食有關的健康法,很多反而有危害健康之虞。下面這些健康法,你是否深信而且正在實踐呢?
為了胃腸健康,每天飲用優酪乳。
每天飲用牛奶,以防止鈣質不足。
水果容易發胖而少吃,藉營養補充劑來攝取維生素。
攝取高蛋白而低熱量的食物。
飲用富含兒茶素的綠茶作為主要水分來源。
為了除去自來水中殘留的氯,水要煮沸後再喝。
這些都是一般人認為對健康有益的作法。但是由擔任胃腸內視鏡醫師的我來看,這些卻都是會使胃相和腸相惡化的「錯誤健康法」。事實上,我從沒有見過一個每天都喝優酪乳,仍能擁有良好腸相的人。大半美國人每天都飲用大量牛奶,但是卻有非常多的人為骨質疏鬆症所苦。日本人每天喝富含兒茶素的綠茶,胃相也不佳。擔任茶道老師等工作,每天大量喝茶的人,有不少人出現胃癌前驅症狀的萎縮性胃炎。
胃相、腸相不佳的人不能稱為健康的人。那麼,為什麼會使胃相、腸相惡化的作法,卻被認為對健康有益而在坊間流行呢?我認為可能是大家只看到食物中某一種成分的效能吧!
以綠茶為例。綠茶中的豐富兒茶素,確實有殺菌效果和抗氧化作用。因此而產生出多喝綠茶可以長壽,或能夠預防癌症的說法。其實我很久以前就對這種「兒茶素神話」抱持疑問。因為如前面提到的,有臨床資料顯示,「有大量飲茶習慣的人多數胃相不佳」。茶中的兒茶素,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的一種。但是數個兒茶素結合,就會變成名為「丹寧」的物質。丹寧是植物中所含的「澀味」成分,柿子的澀味就是這種丹寧物質。丹寧非常容易氧化,與熱水或空氣接觸很容易變化成「丹寧酸」。
丹寧酸會使蛋白質凝固,推測就是茶中的丹寧酸對胃黏膜產生不良影響,而使胃相惡化。事實上,常喝富含丹寧酸的茶(綠茶、紅茶、咖啡、魚腥草茶、杜仲茶等)的人,用內視鏡來觀察他們的胃部,常可發現黏膜變薄的萎縮性變化。目前已知萎縮性變化或萎縮性胃炎很容易成為胃癌。二○○三年九月,三重大學的川西正和教授(衛生學)等人,在日本癌症學會中發表兒茶素會造成DNA損傷的報告,正可以證明這項理論。
茶帶來的危險還不止如此。因為,現在市面上銷售的茶葉,栽培過程中大多使用了農藥。考慮殘留農藥、丹寧酸以及咖啡因等的影響,我並不建議用茶來取代水作為飲料。愛喝茶的人應使用無農藥栽培的茶葉,並避免在空腹時飲用,以減輕對胃黏膜的負擔,而且一天最好以二、三杯為限。
吃肉並不能產生體力
一九七七年,美國有一項關於食物與健康的有趣報告。此報告為參議員喬治‧麥高文(George S. Mcgovern)等所發表,因此依據他的名字稱之為「麥高文報告」(Mcgovern Report)。製作這分報告的背景,是當時美國的醫療費用大幅膨脹,壓迫到國家財政。雖然醫學日新月異,但是罹患癌症、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人也連年增加,使美國政府所負擔的醫療經費持續擴大,終於威脅到國家財政。
報告的結論指出,大部分疾病的原因來自於過去「錯誤的飲食生活」,並強調改變目前的飲食生活是使美國人健康的唯一方法。當時的美國,餐桌上的主食是厚厚的牛排等高蛋白質、高脂肪類食物。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的最基本物質,可說是身體相當重要的養分。因此一般認為攝取富含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不但對運動員和發育中的年輕人非常重要,對體弱或高齡的人也有幫助。
日本根深柢固的「肉類是活力來源」的觀念,就是受到過去美國營養學的影響。「麥高文報告」完全巔覆了當時美國人對食物的常識,並將日本元祿時代以前的食材定義為最理想的食物。元祿時代以前的日本人以未經加工的糙米為主食,再配上季節蔬菜或海藻類,動物性蛋白質則從小型魚介類中攝取。
近年來,日本食物被認為對健康有益而廣受世界注目,也是因為這分報告所致。確實,所謂不吃肉就無法使肌肉發達的說法,完全是謊言。這點由觀察自然界即可瞭解。肉食動物的代表獅子,身體非常強壯,看起來有著堅韌的肌肉,但實際上,馬、鹿等草食動物的肌肉遠比獅子發達。最好的證明,就是獅子、老虎不會長距離的追捕獵物。因為牠們擅長的是能發揮瞬間爆發力的速度,持久力則不如肌肉發達的草食動物。
不吃肉身體很難健壯的說法,也是騙人的。例如大象和長頸鹿的身體,是獅子、老虎的好幾倍,牠們都是草食動物。不過,大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能加速人體的成長卻是事實。近年來,青少年的成長速度較快,推測就是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增加的緣故。但是要注意不要落入肉食的陷阱裡了。「成長」的現象在超過某個年齡之後,就會改稱作是「老化」。也就是說,能加速成長的肉食生活,換一種說法,就是加速老化的飲食生活。因此,喜歡吃肉的人要記得,這樣會破壞你的健康,加速你的老化。
3 胃相與腸相透露健康狀況
如同人類的面相有好有壞一般,胃腸的「胃相」「腸相」也有好壞之分。同樣的,面相能顯示一個人的性格,胃相和腸相也能顯示人的健康狀況。健康的人胃相和腸相非常美麗。以胃部為例,整個黏膜都是粉紅色,表面平滑,看不到黏膜下的血管。由於健康者的黏液是透明的,因此會反射內視鏡的光,看起來閃閃發亮。健康者的腸子與胃同樣,也呈現美麗的粉紅色,而且非常柔軟,可以看到大小一致的褶皺。
不健康的人,胃的黏膜顏色斑駁,局部變紅或腫脹。如果出現日本人常見的萎縮性胃炎,由於胃黏膜變薄,可以看見黏膜下的血管。若胃的黏膜萎縮,部分表面細胞會增殖以填補萎縮的部分,使得胃壁凹凸不平。嚴重到這種狀態時,距離癌症只差一步而已。不健康的腸子,腸壁的肌肉會變厚、變硬,並形成大小不等的褶皺,或是有如被橡皮圈紮住般的褶痕。
肉食破壞腸相最大的原因,是它缺乏食物纖維,同時含有大量脂肪和膽固醇。持續攝取肉食,腸壁會逐漸變硬、變厚,而且因為缺少食物纖維,糞便的量也較少。為了排出這樣少量的糞便,腸子必須過度的蠕動。也就是說,腸子因為過度的蠕動,構成腸壁大部分的肌肉會因為經常鍛鍊而增厚。結果,導致腸子變硬、變短。
腸壁變厚,內腔則變窄。變硬、變窄的腸子,內壓會增高,加上大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使得腸子周邊的脂肪層變厚,對腸壁的壓力也加倍了。腸內的壓力提高,會將黏膜由內往外推,而出現所謂「憩室」(diverticulum)的現象,形成袋狀的突出物。這時,連非常少量的糞便也很難在腸內前進。
結果,在腸子裡累積成為宿便。糞便常附著在腸壁上,但如果腸壁上有憩室的話,宿便會進入袋狀的凹陷處,更難排出。累積在憩室內或褶皺之間的糞便會產生毒素,使附近細胞的基因發生變化,形成息肉。息肉繼續成長,就可能成為癌症。腸相的惡化不僅會引起大腸癌、大腸息肉、憩室炎等各種大腸疾病,不少人還會出現子宮肌瘤、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肥胖、乳癌、攝護腺癌、糖尿病等所謂的「生活習慣病」。胃相、腸相不佳,不僅是形狀問題,更代表疾病正由身體內部向外侵蝕。
4. 健康關鍵在「酵素」的量
所謂酵素,以科學的說法,即「生物細胞內製造出來的蛋白質觸媒的總稱」。簡單的說,就是能使生物進行生存所需之所有行為的物質。不論動物或植物,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酵素。例如植物的種子發芽,也是酵素的作用。芽發育成葉子,再長成大樹幹的過程,酵素都不斷發揮作用。人類的生命活動也是靠無數酵素才得以進行。
當然,消化吸收、細胞的新陳代謝、將侵入體內的毒素分解等,也都是酵素的工作。因此,酵素的量與活性度,對健康狀態有極大的影響。在人體內活動的酵素超過五千種以上,但並非全部都在體內製造所得,其中有一部分是隨著食物由外部進入體內。在體內製造的酵素當中,由腸內細菌製造的就高達大約三千種。胃相、腸相佳的人,共通點是大量攝取富含酵素的新鮮食物。
這類食物不僅能從外部將酵素帶入體內,還有助於建立較佳的腸內環境,使製造酵素的腸內細菌能發揮更大的功能。相對的,胃相、腸相不佳的人,共通點是生活習慣都會大量消耗酵素。經常吸菸喝酒、暴飲暴食、飲食中含有食品添加物、處在壓力大的生活環境、使用藥物等,都是會大量消耗酵素的行為。另外,不良的飲食內容會在腸內製造出毒素,或是曝露在紫外線、放射線、電磁波之下,在在都會製造出大量的自由基(活性氧就是一種自由基,會破壞體內的正常細胞,導致疾病和老化),為了消除體內的自由基就必須大量消耗酵素。新谷飲食健康法重視「食」的原因就在於此。
如前面所述,攝取富含酵素的食物,可改善腸內環境,幫助腸內細菌製造酵素。若真如豪爾博士所說,生物一生能製造的酵素量是一定的,那麼對於生活在充滿壓力和環境污染,容易大量消耗酵素的現代人而言,能有效率的攝取與活用自體之外的生命體所製造的酵素,將成為延續生命的重要關鍵。
5. 相信飲食常識可能危害性命
由「酵素」的觀點來檢討過去的常識,可以發現以前「為了身體、為了健康」而採取的作法,很多違反了身體的結構。例如醫院為住院病人準備的伙食就是其中之一。有住院經驗的人大概都知道,醫院常讓住院病人吃稀飯。特別是剛接受完內臟手術的病人,「為了減輕胃腸的負擔」,伙食通常先供應稀飯。看起來似乎是為身體著想,其實是很大的錯誤。我對剛接受完胃部手術的病人,一開始就供應普通伙食。
為什麼普通伙食比稀飯好?只要瞭解酵素的作用即可明白。普通伙食的好處,是需要充分「咀嚼」。咀嚼可以促進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消化酵素,藉著咀嚼,酵素與食物混合,可順利分解食物,幫助消化與吸收。稀飯呈糊狀,無需費力咀嚼即可吞嚥,由於未混合充分酵素,因此不易消化,反而是需要咀嚼的普通伙食消化良好,形成了十分諷刺的結果。
我有時在胃部手術的三天之後,就提供病人一般的壽司,但會叮嚀病人:「每一口要咀嚼七十次。」不僅限於病人,對一般人而言,充分咀嚼也可幫助消化吸收,特別是沒有胃腸毛病的人,最好平常就養成咀嚼三十至五十次的習慣。
6. 「優酪乳神話」有待商榷
最近各種優酪乳產品大肆宣傳健康效果,在日本掀起旋風。但我認為,「每天喝優酪乳對腸子有益」的說法是騙人的。持續食用優酪乳的人常說:「胃腸變好」「便祕改善」「腰圍縮小」。而且,他們都相信這些效果是拜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所賜。
「拜乳酸菌所賜」這種說法有一些奇怪。人類的腸子裡本來就存在著乳酸菌,這種原本就有的細菌稱為「常在菌」。人類的身體具備了對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的安全防禦系統,即使是對身體有益的乳酸菌,若非常在菌,也會被這種防禦系統殺死。身體的防禦系統首先發揮作用的是「胃酸」。優酪乳的乳酸菌一進入胃裡,幾乎都會被胃酸殺死。因此最近市面上出現了特別經過改良,以「能夠到達腸中的乳酸菌」為賣點的優酪乳。但是,就算乳酸菌能夠到達腸子,真的能夠跟常在菌對抗嗎?或許在實驗過程中已確認乳酸菌可以活著到達腸子,但實際的胃腸畢竟與實驗室不同。
我對這種「優酪乳」感到疑問,是因為在臨床現場,經常食用優酪乳的人腸相未必較佳。所以我認為,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即使能活著到達腸子,也無法發揮改善腸內平衡的作用。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優酪乳有「效果」呢?推測原因之一是分解「乳糖」的酵素不足。乳糖是乳製品中含有的糖分,分解乳糖的酵素「乳酸酉每」(lactase)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在某種意義上,這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所謂「乳」是嬰兒喝的,而非成人的食物。換言之,乳酸酉每原本就不是成人需要的酵素。優酪乳中含有大量乳糖。因此,食用優酪乳後,乳糖因為乳酸不足,無法完全消化,結果引起消化不良,不少人發生輕微腹瀉。這種輕微腹瀉使原來留在腸內的宿便排出,因而產生「乳酸菌治好便祕」的錯覺。經常食用優酪乳,會使腸相逐漸惡化。根據三十萬例的臨床結果,我很有自信的這樣說。如果你經常食用優酪乳,糞便和排氣應該都會有強烈的氣味。這就是腸內環境惡化的證據,因為,臭味表示腸內產生了毒素。所以,不論企業如何宣傳其產品多麼優良,具有何種健康效果,實際上有不少產品不利身體健康。
7. 健康長壽的飲食法
7.1多吃新鮮富含酵素的食物
我從小就有一項特殊的本事,就是不論任何種類的狗,很快就能和牠們玩在一塊兒。說來其實很簡單,只要在自己的手掌上吐些唾液,讓牠們舔就可以了。這樣的話,不管是什麼樣的狗都能很快成為好朋友。我從小就養狗,知道牠們喜歡舔人的嘴巴。我曾思考為什麼會如此,後來發現是因為牠們喜歡唾液的緣故。於是我就用先前所說的方法,果然不論什麼狗都會很高興的搖著尾巴。我利用這個方法和鄰近的狗一個接一個地成為朋友,當時我還只是個小學生,並不知道狗為什麼會喜歡唾液。
「原來如此!狗是想要唾液裡頭的酵素。」之後我從這個角度進行各種觀察,發現所有的動物都需要酵素。獅子等肉食動物捕捉到獵物時,一定從「內臟」開始吃,原因是內臟正是酵素的寶庫。跟愛斯基摩人一樣,住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寒帶地區的人,捕捉到海豹等動物時,也是先吃內臟。兔子會吃自己第一次排出的較柔軟的糞便,也是為了從未完全消化的食餌中再吸收酵素。我提倡的飲食法,基本上是將富含酵素的食物定義為好的食物,酵素較少或不含酵素的食物為不良食物。因此,最好的食物就是在含有豐富礦物質的肥沃土地上,未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所栽培出來的作物,而且收成之後必須趁鮮立即食用。
不論蔬菜、水果、肉類或魚類,越新鮮酵素的含量越多。我們吃新鮮的食物會感到可口,就是因為含有豐富酵素的緣故。不過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食材會經過煮、烤、油炸等烹調方式之後再食用。然而酵素不耐熱,越加熱就越容易使酵素消失。但也不能因為這樣,所有的食材就全部生食。因為這樣,下面將要詳細敘述的,食材的選擇、調理方式以及食用方法就非常重要了。
7.2 體溫高於人類的動物肉會污染血液
新谷飲食健康法是以榖類和蔬菜為主,肉、魚、乳製品、蛋等動物性食物盡可能減少。但是不論多麼好的食物,若攝取的量超過身體所必須,反而會變成毒素。特別是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時,胃腸無法完全分解、吸收,會在腸內腐敗,製造出大量毒素。主要的毒素除了硫化氫、(indole)、甲烷、阿摩尼亞、組胺、亞硝胺外,還會製造出自由基。為了化解這些毒素,腸子和肝臟必須大量消耗酵素。
過多的蛋白質最後會隨尿液排出體外,但在此之前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各種傷害。首先,多餘的蛋白質被消化酵素分解成胺基酸,接著胺基酸在肝臟內被分解後流入血液中。於是血液偏向酸性,為了中和酸性血液,必須從骨骼和牙齒中引出大量的鈣質。鈣質和氧化的血液在腎臟內過濾,多餘的蛋白質與大量水分和鈣質再一起排出體外。在這段過程中當然也會消耗掉大量的酵素。若因為「肉類(包括肉類加工品)」和「牛奶(包括乳製品)」造成的蛋白質過度攝取,對健康的傷害更為嚴重。因為,這些動物性食物不含食物纖維,會加速腸相的惡化。
所謂食物纖維,是指人類的消化酵素無法分解的物質,代表性的有植物中所含的纖維素和果膠(pectin)、蝦蟹的殼所含的甲殼素(chitin)等。
大量攝取肉類而導致食物纖維不足時,糞便的量會減少,成為便祕或宿便的原因。這種狀態若繼續惡化,腸壁上可能形成名為「憩室」的袋狀組織,毒素和宿便會累積其中,最後成為息肉或癌症的致病原因。
另外還有一種更容易瞭解的分辨法,就是以人類的體溫為基準,比人類體溫高的動物的脂肪對人體有害,體溫較低的動物的脂肪則較佳。牛、豬、鳥的體溫比人類高,約三八.五~四○℃。雞的體溫更高,達四一.五℃。這些比人類體溫高的動物,在牠們的體溫狀態下脂肪最為安定。換言之,脂肪進入體溫較低的人類體內就會凝固。脂肪凝固會使血液變成黏稠狀,導致血流惡化,在血管中停滯或阻塞。我將這種現象稱為「血液的污染」。另一方面,魚是變溫動物,在通常的狀態下,體溫遠低於人類。魚的脂肪進入人體內會如何呢?在平底鍋中將凝固的油脂加熱,脂肪會溶解成為液狀。魚的脂肪在溫度較高的人體內能加速血流,降低壞膽固醇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針對人體來說,雖然同樣是動物性蛋白質,利用魚類為攝取來源,遠優於其他肉類。
7.3.理想食物:植物性85%+動物性15%
新谷飲食健康法建議各位理想的飲食組合是,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的比例為「八五:一五」。常有人對此表示質疑:「動物性的食物這麼少,不會缺乏蛋白質嗎?」其實不用擔心。從植物性食物中,也可以攝取充分的蛋白質。事實上,植物性蛋白質也含有許多必須胺基酸。例如穀物、雜糧、豆類、蔬菜、磨菇類、水果、海藻中就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若是提到海苔的營養成分中三七%是蛋白質,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驚訝,但說到同為海藻類的昆布是胺基酸的寶庫,相信一般人並不陌生。
植物性食物中,大豆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自古以來就有「田裡的肉」之稱。大豆的必須胺基酸含量,蘇胺酸僅稍稍低於基準值,與動物性蛋白質相比並不遜色。而且,如前面曾敘述的,過度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7.4白米是死亡食物
白米因為沒有了「糠」和「胚芽」,所以泡在水中只會膨脹而不會發芽。但糙米若溫度適當,在水中就會發芽。會發芽的糙米,才是蘊含著生命力的「活的食物」。單由這一點,即可瞭解白米是已死的食物。
植物的種子含有豐富的酵素,因此在適當的環境中能夠發芽。種子也含有能抑制發芽的強力物質即「胰蛋白酉每抑制因子」(tripsin inhibitor),使得種子不致於輕易發芽。生食榖物、豆類和芋類等有害身體,就是因為要中和、消化這些物質,會耗去大量的消化酵素,使得能量消失。但胰蛋白酉每抑制因子只要加熱就會消失,使食物容易消化,所以榖物最好熟食。未精製的榖物含有大量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
例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食物纖維,還有維生素B1、維生素E以及鐵、磷等多種重要的微量營養素。當然也含有奇妙酵素之源的豐富酵素。白米不論再好,與糙米相比,營養素只有糙米的四分之一而已。特別是胚芽部分,含有各種營養素,所以我建議大家,若要精製稻米,最好只加工製作至胚芽米的程度即止。很多人認為糙米不易煮熟,其實現在市售的一般電鍋都具有烹煮糙米的功能,而且市面上可以輕易買到稍微發芽的「發芽糙米」。即使沒有烹煮糙米功能的電鍋,也能煮出好吃的發芽糙米飯。
7.5.「充分咀嚼、吃八分飽」有益健康
第一章中提到普通食物比不需咀嚼的稀飯更容易消化,其實,充分咀嚼還有各種好處,最重要的就是節省奇妙酵素。
我常強調每進食一口要咀嚼三○~五○次,這樣的話,普通的食物都能完全嚼碎,很自然的下嚥。若是堅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則不妨咀嚼七○~七五次。人類的身體,越咀嚼唾液的分泌越旺盛,與胃液、膽汁等充分混合後,可幫助消化。
其實,充分咀嚼反而有利瘦身。因為,充分咀嚼會延長用餐時間,血糖值在進食的同時逐漸上升,使食欲受到抑制,可防止暴飲暴食。即使不刻意減少食量,藉著充分咀嚼,吃必要的量就可以產生飽足感。充分咀嚼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殺死寄生蟲。現在已很少看到長蟲的蔬菜,但是鰹魚、烏賊、淡水魚等則可能帶有不少寄生蟲。這些寄生蟲小至四~五毫米,如果不充分咀嚼,會直接吞下肚而寄生在內臟中。若咀嚼五○~七○次,就可以在口中將它們殺死。
充分咀嚼時,分泌的唾液和酵素都會增加,或許有人認為這樣也會消耗酵素,其實不然。充分咀嚼可自然抑制食欲,減少食量,消化和吸收食物所使用的酵素的量也會減少,整體而言,可節約酵素。自古以來就有「充分咀嚼」「吃八分飽」有益健康的說法,最主要的好處就是能防止酵素的消耗。再怎麼好的食物或多麼必要的營養素,過度攝取都有害健康。重要的是「均衡」的攝取「好的食物」,並「充分咀嚼」。平常多注意這三點,就能大幅節省奇妙酵素,以健康的身體享受快樂、長壽的人生。
因此,新谷飲食健康法一方面主張學習自然,同時也強調享受吃的樂趣的重要性。
7.6 好習慣能塑造健康的身體
進食一小時前喝水。
還原力強的水才是好水。
每一口咀嚼三十至五十次。
營造益菌增值的腸內環境--補充酵素食物。
改善排便的革命性方法-咖啡灌腸。
中午用餐後小睡。
避免消耗酵素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生活不規律。
【啟示錄】
錯誤的想法,不良的習慣是破壞我們生命的殺手。
知識是專家經驗的累積,要虛心接受,認真試行,自我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