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的人看不到未來
【園丁按】
好友傳來莊淑芬接受天下雜誌群專訪的資料,頗具參考價值,我乃加以整理,相信對品質志工和長期投入品質學會身據要津者言,具有啟發作用!
莊淑芬小檔案
出生:1951年
現職:奧美集團大中華區首席執行長。
帶領奧美中國擠入全球前三大:2003年,卸下台灣奧美董事長的身分,隻身赴北京。10年內,將奧美中國的營收規模,帶上奧美全球前三大。《Forbes》透露,到二○一五年,整個中國廣告市場的營收規模將超過五百億美元(約一兆五千億台幣)。
莊淑芬是永遠不停學習的CEO: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可是至少要知道「需要什麼」,然後「邊用邊學」、「不懂就問」。有回擔任評審,參賽者用PowerPoint做出聲光效果俱佳的簡報,令她印象深刻。回公司後,馬上向電腦中心的同仁請教如何操作。
10個核新觀念
1.談創新
創意產業的人才一定是有點混血,容納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你要「全球本土化」,但是講到創新,還是要突破意識形態,放大眼界。
2.談管理
當軟的行不通時,我就會加入硬的理性,這是「因人施管」。
3.談人才
怎麼不讓台灣人才不被邊緣化?第一要投入戰場,進去就有機會,不進去就沒有機會。要跟人家打仗,在旁邊觀看,永遠不會上去。
4.談競爭
台灣的人才要有自信,不要自我催眠這個環境很差。再壞的環境也有人做得很好,最好的市場也可能有很差的表現。
5.談市場
歡迎來到「裸」的世界......企業正面臨史上最嚴苛、反應最為迅速、力量最強大的消費者。
6.談中國
在中國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很少是一二三就OK。一二三之後,可能有四五六,可能又有七八九,最後又回到一。在中國碰到困難是一個常態。像現在事情太順的時候,我就會覺得有點奇怪,沒有一次例外的。
7.談自己
內心深處,自知是個跑者,一個不曾停歇的跑者。無論環境如何變遷,人世如何起伏,我將會堅持一切,永遠跑下去,直到終老。
8.談人生
就是要往外看,你的心大一點,世界就大一點。低頭的人看不到未來。
9.談出走
出走背後的力量,其實是安全感。人生任何事都是有退路的,這樣想就會心安,也就不怕跨出去了。
10.談抉擇
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想一個完美的選擇,天底下沒有這種事。
問與答—專訪之一
問:大家都說你很會整合集團資源,是奧美成長的關鍵因素,可以談一下嗎?
答:首先,建構管理溝通平台,建立三六○度整合業務的企業文化。十年如一,養成大家溝通的習慣。
整合不只是形式上的,你如何將概念化為行動並且落實,才是關鍵。我利用這個機會,建立跨區域性固定會議,讓各地區的資深幹部集團討論議題。我還做了一個「三六○俱樂部」,給中階管理幹部參與。
整合是從上而下。上層以身作則帶領團隊,下層要互相了解。後來又演化成混合成員組成。像台灣有內轉計劃,也就是換管轄區,讓台北、大陸互換團隊,對調體驗。這是讓他們開放人才。
創意產業的人才一定是有點混血,容納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你要「全球本土化」,但是講到創新,還是要突破意識形態,放大眼界去看。台灣也一樣,愛台灣,但是要開放一點,才會有不同刺激的創意與發想。
問:在北京,你能順利將廣告公司轉型成整合型服務集團的關鍵是什麼?
答:我覺得有三件事。
第一是人才:沒有適當的人才,要成為像奧美這種整合性的商業模式,甚至是國際性的商業模式,是不可能的。
第二是客戶:因為有好客戶牽引我們。
第三是平台:奧美的品牌也協助我們很多事情。
人才很重要。我來沒有多久,公司正要搬家、我的助理正要走。我認為這個助理很優秀,我這個平常不太會說話的人,想盡辦法說服他留下。後來他一跟,就跟了十年到現在。
另外,就是現在奧美廣告中國區總裁陶雷。他當時已算資深,但操兵操得很累,想辭職。資深的頭都走了,我怎麼辦?我需要人來幫我。
我私下把陶雷找出來跟他聊,他說太累,需要一段時間休息、充電。我讓他去了哈佛念書三個月。
問:北京是首都,人比較不好帶?
答:當初我去,大家都問我,「你有沒有適應?」我回答,「你應該問他們,有沒有適應?」
我不是傲慢,是因為我做了很多改革,包括辭退人。當時我發現,很多人不適合現職,需要換,且不是換當地人,是換從國外派去的。
問:剛去就換人,不會有阻力?
答:連宋秩銘也不贊成。但當時區域老闆Miles Young(現任奧美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支持我,所以換成了。我換得了人,我就繼續做下去。
另外,還有客戶。除了IBM專戶,○五年摩托羅拉成為客戶後,我們成立品牌小組。同組的全坐在一起,裡面由各種不同人才組成。因為有兩大品牌小組,我開始推團隊訓練,強調整合的重要性。
我本身就是「整合」的信徒。我一直相信這不是趨勢,而是一個必要元素。所以我去北京,對他們最大的影響就是,讓他們明白整合的重要性還有成果。
問:你都怎麼跟員工相處?
答:軟硬兼施。從台灣到現在,數十年如一日,理性、感性都有。論事理性,論人要感性。人跟事雖然不可分,事情雖然要論斷,但人要設身處地著想。但當軟的行不通時,我就會加入硬的理性,這是「因人施管」。(笑)
問:為什麼能進董事會?
答:我也很意外。其實是我的亞太區老闆推薦的。去年耶誕節,我的亞太區老闆打給我,他剛去紐約開董事會,需要有新血注入董事會,他就提名我。
我覺得,主因是中國市場興起成為第二大,他們開始重視這個團隊。當初,我第一個念頭是,參加董事會要做什麼?答案是,開會。但你知道我第一次開會在哪裡開嗎?成都!
問:成都?
答:希望讓董事會成員多去中國,畢竟大家覺得中國重要。
問:奧美如何掌握中國轉型成長的商機?
答:從策略到落實、執行,我們早準備好了。我們在中國很多年,已不只是廣告公司,而是整合性的品牌管家。
但我們永不自滿。因為世界一直在變,需要不斷創新,這我們還不夠。所以我們推出「品牌大理想」,從品牌角度去看所有事。
問:你如何讓自己持續在集團內發揮影響力?
答:我沒特別想過,但有些事我滿堅持的,我也知道怎麼說服別人。硬的來,軟的去,我交叉使用。
還有,我同時看大也看小,顧大局,但注意小細節。親身親為,加上對這個行業有興趣。對人,我不是熱情洋溢,但我是熱誠,願意付出。
所以他們常說,只要把東西裝扮成「工作」,Shenan(莊淑芬)就會撲上去。
問:在中國這麼競爭的環境,真的需要這樣?
答:對,但我也需要學習放鬆,不能這麼極端。
問與答—專訪之二
前台灣奧美董事長莊淑芬,外派北京奧美擔任董事長,轉眼已快兩年。這兩年,帶給莊淑芬許多驚喜,還有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對著兩千位聽眾演說,第一次同時管理來自澳洲、印度、新加坡、香港、中國和台灣的國際化部隊。
兩年來,北京奧美從三百多人擴增到五百多人,營業額與員工人數,均已超越台灣奧美。最近還和擁有近七千萬會員的大陸共青團合作,訓練共青團的行銷專業,同時藉著共青團的綿密網絡,深入中國二、三線城市。
去年莊淑芬還帶著一群中國企業CEO,到奧美創辦人大衛奧格威位在法國的古堡,聆聽九位世界品牌大師談品牌全球化。當全世界把最好的資源投入中國,莊淑芬興奮地參與中國改變的同時,心裡卻不免也惦記著台灣的邊緣化危機。
問:到北京這一段時間來,有什麼比較大的體會與感受?
答:在中國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很少是一二三就OK。一二三之後,可能有四五六,可能又有七八九,最後又回到一。在中國碰到困難是一個常態。像現在事情太順的時候,我就會覺得有點奇怪,沒有一次例外的。
有的時候和新客戶比稿,很順,太順了,就覺得可能有問題。因為中國的企業還是蠻分層的,還沒有那麼授權,大老闆還沒有決定,所以前面順,順有個屁用,還是要重來。
講求「精力等級」所以要很有恆心和毅力,百折不屈。還有體力要很好,在中國精力等級(energy level)要很高,因為變化多端又快。所以我們找人的時候,覺得對方身體不太好、精神不太好,看起來不太能加班的那型,我們會考慮。
我到北京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辦公室搬家。光是搬家就跟連續劇一樣,什麼事情都發生過,一波好幾折。最初找了一個地方,後來法令改了,變得不合標準,承載量不夠。後來就重找,找到一棟一層五百多坪的,之後他們又想跟國營企業整棟簽約,遲遲不跟我們簽,最後又跑回來找我們,因為賣整棟真的不容易。拖了一年才搬成。這件事情的意義就是,在中國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
問:若拿兩岸人才來比較,你目前有什麼心得與看法?
答:從幾年前,奧美就把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改名為talent resource(人才資源),因為human(人)不一定是talent(人才)。
現在的競爭環境是,台灣人才在中國大陸,不只跟中國大陸人才競爭,還和世界所有人才競爭。比方說北京奧美裡面,有澳洲人、印度人,還有新加坡人、香港人,很多香港人願意到中國大陸。台灣人不像早期那麼吃香。中國大陸還有一個說法,說台灣人「有身段、沒手段」,說你擺個樣子,可是可能不會做事。
問:在那邊領導各國人才,覺得台灣人才要加強什麼?
答:我覺得台灣整個大環境,要吸引人才和外資來,把餅做大、或是做得更精緻。
因為你沒有辦法跟中國大陸競爭規模,但是台灣畢竟在前面走了滿多年。台灣在一九七○、八○年代經濟起飛開放後,比較早接受國際訓練與國外接軌,在創意方面滿突出的,碰到狀況的應變能力也比較好。
北京奧美去年辦了中國客戶CEO的論壇,在大衛奧格威位於法國杜佛(Touff)的古堡,免費幫這些CEO上了兩天課,請了九位老師,講中國品牌如何全球化。
我當時在想,大家那麼重視中國市場,投入這麼多資源,我就自問,那台灣的CEO怎麼辦?你看比爾蓋茲去年去了幾次中國,奧美的CEO也去了中國好多次,可以從拜訪的次數知道他對市場的重視。
問:你會不會為台灣擔憂呢?
答:我擔憂有什麼用啊?我又不是政治人物。如果大環境能找到台灣市場的定位,我們總是不能否認中國是全球經濟希望的中心。每一代都會覺得一代不如一代,我是反對這個說法。像現在年輕人,在資訊取得和應用,跟我們當年是不能比的。當然我們也要先認清自己,因為台灣年輕一代沒有經歷什麼困難,六、七年級一出生就接觸名牌、富裕、很物質化的東西,沒有貧窮過。
我不知道這些年輕人對成功的企圖心是怎麼樣的。但是在北京,他們的人,是很勇於爭取,不吝於表達。他們勇於表現,也知道必須要投入,才能有所得。
中國大陸最缺乏的就是exposure(與國際接觸),現在大家大量輸入東西給中國大陸,他的exposure大量被迫擴大,又是全世界最好的資源和人才,他們又都很飢渴,主動追擊。
問:以後台灣人會不會沒有機會參與這場盛宴,因為大陸人都起來了?
答:這個可能不排除,看我們台灣怎麼定位自己。一定要把台灣的大環境弄好。我們常常被罵說商人無祖國,問題是市場就是這樣。我一直在想,怎麼不讓台灣人才不被邊緣化,第一要投入戰場,進去就有機會,不進去就沒有機會。要跟人家打仗,站在旁邊觀看,永遠不會上去。
問:台灣廣告業的前途如何?
答:我覺得台灣廣告界,應該要有一些領導人要站出來,要有自信,在黑暗中還是有光明的地方,我自己就經歷過兩次黑暗時期。廣告業應該要團結合作,4A要有一些理想性格的人。領導人不能顧及一己,不去想大環境或是行業,一起去改善這個行業在商業環境中的地位,怎麼樣共同去創造互利的營利環境。從前削價不敢這麼明目張膽,新一代這些人太務實了,他們就是比較短期。九五%為自己,至少要有五%為整體大環境。
不過我覺得台灣的人才要有自信,不要自我催眠這個環境很差。再壞的環境也有人做得很好,最好的市場也可能有很差的表現。
【啟示錄】
1.領導者應是創新者和資源整合者。
2.經營者三件重要事:人才、客戶和平台,須知學會的品牌靠人才和會員支撐!
3.須知學會的品牌靠人才和會員支撐,如何讓會務人員、工作委員會委員、理監事會成員們一起來做學會的品牌大使,是所有關心學會未來的人該重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