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品質團體獎〈上〉
--包括:類別、獎別、卓越經營績效模式、配分準則、申請書編寫…。
(修訂3版2009/1/5)
【園主按】
園主從事品質獎的研究與開發,已逾二十年。近年來,更出任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起草人,為期此獎結構與內涵能更契合各類組織的需要,特將他張貼本園,供同道批評、指教,做為今後持續改進之參考。
一、概說
有世界第一流的策略大師之稱的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是全球最有威望的管理學先驅之一。在其新作《管理大未來》(The Future of Management)書中指出:「當前所運用的管理工具、技術,大多是19世紀時所發明,沿用至今。」由於它跟不上本世紀許多重要變化,如今,管理這門學問已經顯得有點「不敷使用」。他強調我們需要「管理創新」。本學會品質團體獎的重大變革,正是因應環境變遷,執行管理模式創新的見證。
哈默爾認為「目標,和績效表現連結,並告訴員工,公司重視的不是工作程序,而是結果。」為此,我們在經營績效成果方面,大幅提高它的配分,好讓組織領導者們瞭解,「要得什麼果、需種什麼因」,從成果項中,尋求達成它的方法。
針對服務業日益蓬勃發展的現象,運用本學會的品質團體獎評審準則,將有助於服務業經營品質的提升,據《遠見》雜誌服務業調查2007年十大服務業評鑑結果,服務品質總平均分數52.26分,比起去年總平均55.85分退步了3.59分,達及格分數60分的企業僅達20%, 70分以上的只有六家,沒有企業達到80分。這可以擴大我們提供服務的領域。
此外,面對品質管理全面觀念正逐漸進入教育與醫療領域之時,本學會亦新設教育品質團體獎與醫療品質團體獎,分別就其行業特性,制訂專屬的評審準則,將有助於該業經營品質的提升。
二、前 言
本學會自民國53年9月迄今四十四年來,曾以品質團體獎(以下簡稱本獎)的激勵功能,協助國內許多民營與公營企業,運用領先的品質管理實務運作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團體會員組織的產品/服務品質,已受到企業界的肯定。其間評審項目與內容,曾作多次變更,如今為因應當前企業環境變遷的需要,作了更大幅修訂,以加強對企業的服務。
我們了解「兵無常法、水無常形」的道理,經營者只要能參考「卓越經營績效模式」或參考其精義運用創新思考,修訂一套符合自用條件的全面品質管理模式,展現出運用此模式所產生的卓越成果,就有機會獲得品質團體獎的榮銜。
三、目的
1. 以全面品質管理概念,建立「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供企業提升實務運作能力,達到「改善體質,永續經營」之目標。
2. 在團體會員組織中,從事溝通與分享最佳實務運作之資訊,以增強其競爭力。
3. 作為企業經營者訓練員工及改進組織績效的工具。
4. 便於任何組織將「卓越的經營績效模式」用在實務運作時,從自主評鑑中,找出改進之道,從而提升營運能力與增加顧客滿意度。
四、品質管理十原則
我們相信凡能遵守原則行事者,便不需要過多的規定與監督。
1.前瞻性領導
2.顧客為重
3.尊重人性
4.全員參與及學習
5.機敏與創新
6.系統方式管理
7.團隊合作、追根究柢、持續改進.
8.依據事實決策
9.專注成果、創造價值
10誠信正直與社會責任。
五、本獎之類別
本獎分為下列三類:
(一)企業類:
1、製造業或其所屬工廠及其獨立事業單位。
2、服務業:從事服務活動之獨立事業單位,諸如:旅館、餐飲、旅遊、保全…等。
(二)醫療業:包括醫院及診所及衛生組織機構。
(三)教育業:包括各級大、中、小學校(含職業學校與專科學校)。
各類所取數量以評鑑結果積分達650以上分者為準,不設名額之限制。經評審合格者,由本學會品質獎評審委員會決定後,報請理監事聯席會核備。
六、本獎績效卓越獎之獎別
(一)本獎卓越三層次
每一類別中之獎別有三,獲獎者可得相當的紀念獎座/證書。獲獎者可在信箋、名片、及廣告上附貼獲獎標誌。
品質團體獎七大評審要項總配分為1000分,依評鑑得分之多寡區分為三級,其遞增等級顯示如下:
1、一星獎
凡運用品質管理十項原則於下述管理關鍵要項,表現優異的組織機構,在其七大評審要項中,經評鑑結果積分達650分以上且至少有一項表現卓越,堪為典範者,可獲此獎。例如:顧客與市場、經營績效成果或某些評審要項表現卓越,累積評分達650以上。
2、二星獎
凡運用品質管理十項原則於下述管理關鍵要項,表現優異的組織機構,在其七大評審要項中,經評鑑結果積分達750分以上者,且至少有二項表現卓越,堪為典範者,可獲此獎。例如:顧客與市場、經營績效成果、領導、過程管理或某些評審要項表現卓越,累積評分達750以上。
3、三星獎
凡運用品質管理十項原則於下述管理關鍵要項,表現優異的組織機構,在其七大評審要項中,經評鑑結果積分達850分以上且至少有三項表現卓越,堪為典範者,可獲此獎。例如:顧客與市場、經營績效成果、領導、策略規劃與創新、過程管理、…等,各評審要項均表現卓越,累積評分達850以上。
七、卓越經營績效模式
本獎卓越經營績效模式,提供組織追求卓越經營成果的指引,讓組織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了解資源應投注之方向,進而掌握提升組織經營績效的關鍵。期望任何組織機構,凡能運用本學會所訂的管理模式,認真執行、徹底運作者,都能產生相同的績效改進成果。
(一)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企業類),如下圖一:
圖一 卓越經營績效模式
八、品質持續改進循環
持續改進組織品質是領導者無可旁貸之責,領導者通常要能思考我們該做什麼,來提升組織品質。我們可運用上述「卓越經營績效模式」,針對其中各關鍵項目提出:
(一)「做什麼?」--Plan:指「領導、策略規劃與創新、顧客與市場、資源管理、過程管理、資訊與知識管理、經營績效成果」等屬於第一階的七個關鍵管理要項,思考我們正如何做?(計劃執行方法,P)
(二)「如何做?」--Do:指管理七關鍵項目的第二階項目,如何做那些事,它是執行力的表現。(展開重要活動,D)
(三)「做得夠好嗎?」--Check:指採用何種方法管制其成效,評估此法之展開產生了何種結果?我們做到什麼程度?可採取定期檢討方式為之。(衡量績效成果,C)
(四)「做的成果為何?」--Action:指檢討成果之後,我們已經做了那些改變?(改進措施,A)
如此週而復始,形成持續改進循環如下圖二所示:
(二)持續改進螺旋
經營者通常要能思考我們該做什麼?運用PDCA概念,從事持續改進,如下圖三持續改進螺旋所示。持續改進每一關鍵要項,不斷提昇「經營績效成果」與「顧客滿意成果」。
圖三 持續改進螺旋
九、管理關鍵要項、配分、成果及品質管理原則
品質管理十原則係行事之觀念或信念指引,有依此行事就對了之意。組織領導者須將它們落實應用到管理關鍵要項的實務運作中,以發揮其軟實力的功能。茲製作管理關鍵要項、配分及品質管理原則製作對應表如下表1:
表1管理關鍵要項、配分、成果及品質管理原則
管理關鍵要項 |
配分 合計 |
成果 |
品質管理原則A:主要 B:次要 |
1.領導 1.1經營理念與願景 1.2領導承諾與作為 1.3社會責任 |
100 30 40 30 |
7經營績效成果(500) 7.1組織文化塑造與社會責任成果(100) |
A:1前瞻性領導 B:2-10 |
2策略規劃與創新 2.1目標設訂 2.2策略制訂與展開 2.3創新與改善 2.4管理工具/方法之應用 |
80 20 20 20 20 |
7.2策略規劃與創新成果 (80) |
A:5機敏與創新 B:1-4、6-10 |
3顧客與市場 3.1顧客與市場之了解 3.2顧客與市場開發 3.3顧客關係與滿意 |
80 20 30 30 |
7.3顧客與市場成果(80)
|
A:2顧客為重 B:1、3-10
|
4資源管理 4.1人力資源管理 4.2 財力、技術與智力資源管理 4.3基礎設施管理與工作環境管理 |
80 40 20
20 |
7.4資源管理成果(80)
|
A:3.尊重人性6.系統方式管理 B:1-2、4-5、7-10 |
5過程管理 5.1產品/服務價值創造 5.2供應鏈與外包管理 5.3整體品質管理系統 5.4量測、分析與改進 |
90 25 20 20 25 |
7.5過程管理成果(90)
|
A:6系統方式管理9.專注成果、創造價值 B:1-5、7-8、10
|
6資訊與知識管理 6.1資訊管理系統 6.2資訊開發與應用 6.3知識管理 |
70 20 20 30 |
7.6資訊與知識管理成果(70)
|
A:8依據事實決策 B:1-7、9-10 |
合計 |
500 |
500 |
|
【備考】品質管理十原則:1.前瞻性領導2.顧客為重3.尊重人性4.全員參與及學習5.機敏與創新6.系統方式管理7團隊合作、追根究柢、持續改進.8.依據事實決策9.專注成果、創造價值10誠信正直與社會責任。 |
(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