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旭華院士校慶演講

  92歲老校友黃旭華院士校慶演講,毅然推開了為他準備的椅子。

 “在驚濤駭浪的孤島,他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窮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120周年校慶之際,上海交通大學官方微博8日轉發了一張照片,在校慶活動中,92歲的老學長,在演講時毅然推開了為他準備的椅子,他就是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原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玉湖鎮新寮村,1924224日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田墘鎮。1949年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造船系船舶製造專業,先後從事過民用船舶和軍用艦艇的研究設計工作,1958年開始參與並領導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工作。先後出任第一代核潛艇副總設計師、第二任總設計師,歷任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副所長、所長、黨委書記。曾先後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他參與完成的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製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導彈核潛艇研製獲199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8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1月當選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

“若有人問我們如何評價這一生,我們會說,此生沒有虛度,我們的這一生都奉獻給國家、給核潛艇事業,我們僅用不到1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毛主席‘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的誓言,我們此生無悔!” ——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以下為《中國科學報》近期對黃旭華院士的報導:

  1. 數度跋涉 艱難求學

1924224日(農曆正月二十),黃旭華出生在廣東省海豐縣田墘鎮。父親黃樹榖,銜勇救抗日義士之壯舉;母親曾慎其,積救死扶生之善行。設育黎(黃樹榖號)藥房,兼營農商,闔家懸壺濟世、仗義疏財、享譽鄉里。黃旭華3歲即隨母親遍頌聖歌,4歲入教會學校給仲兄伴讀,11歲在作磯小學讀高小時深受蘇劍鳴老師影響,為其科學思想及普通話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38年春節後的第四天,黃旭華在長兄的帶領下,辭別雙親弟妹,背著書籍行囊開始了人生第一次求學之旅。經過整整4天的步行跋涉,兄弟倆終於抵達了因日寇侵略而遷入揭西山區的百年名校聿懷中學。在日機的轟鳴聲中,在婆娑的甘蔗林裡,在僅能遮風擋雨的草棚下,黃旭華不畏艱辛、系統地接受了較為全面的科學文化的學習,不僅成績優異,還培養出了頑強不屈的毅力。

1940年夏,戰事吃緊,黃旭華已無法堅持在聿懷的學習,只能辭別聿懷,意欲追隨大哥去廣西桂林中學讀書,從而再度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求學之路。北上梅州,因錯過考期前行受阻,只好在廣益中學棲身一載。

1941年夏初,在僥倖躲過一次餓斃之後,黃旭華三度開始了漫長的驚險之旅。經興寧、越韶關、奔坪石、掠湘南,經過整整兩個月的曉行夜宿、舟車勞頓,終於在8月初抵達桂林,並順利通過桂林中學的入學考試,從而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涯。

在歷史悠久的桂林中學,黃旭華接受了更為嚴格而系統的學習。在這裡,他不僅領略了柳亞子女兒、出任過宋慶齡秘書的姑蘇才女柳無垢的淵博學識,秉承了數學老師許紹衡的代數才賦,而且感染了柳無垢、巴小泉等老師的光明磊落、抨擊時弊的崇高精神與進步思想,並激起了他對於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的深刻思考。

19446月,日寇的鐵蹄逼近桂林,黃旭華在匆匆結束高中學習後,四度開啟了自己的求學之旅。出廣西、越貴州,走走停停、歷經艱險,雖終在8月底抵達重慶,但既錯過了各大學的招考,又丟掉了唐山交通大學的錄取,別無選擇,只好在國民政府所辦的特設大學先修班棲身學習。一年後,黃旭華終於收穫自己的夢想,既獲得了中央大學的保送資格,又以優異的成績被國立交通大學錄取。最終,他選擇了科學救國之路,進入了國立交通大學造船專業學習。

  1. 風雨如晦 涅槃交大

在黃旭華的人生旅途中,交通大學的學習歷程堪用扎實、華麗、傑出、驚險來形容,即扎實的專業學習、華麗的思想轉變、傑出的文藝才能、驚險的對敵鬥爭。

黃旭華在交通大學學習的四年,正是中國歷經巨變的多事之秋。交通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學術精神讓黃旭華夯實了堅固的技術根基和創新思維。在此,他既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知識體系與科學觀念的薰陶,又得到了國內諸如葉在馥、辛一心、楊槱等國內造船大師的耳提面命,雖然他的專業成績不是優秀的,但是這種深得精髓的專業培育為他日後從事核潛艇的研製奠定了深厚的專業基石。

如今,黃旭華在回顧交通大學學習生涯時,讓他記憶深刻且總能侃侃而談的並非其專業學習,而是其叱吒“山茶社”、領銜學運、參加地下党、智鬥敵特的精彩人生和驚險故事,而這一切,又源自於其加入“山茶社”。

黃旭華在兒時及中學學習期間,大約是出自天賦,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口琴、揚琴、小提琴演奏,雖說技藝也許一般,但在當時的學生之中算是文藝才子了,又兼小時候表演話劇、歌劇的本領,更使他在當時的學生中顯得出類拔萃。於是,在於錫堃的引導下,他加入了交通大學的進步學生社團“山茶社”。

在“山茶社”,黃旭華的組織才能及文藝天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黃旭華們通過這個陣地,以各種形式演出大量蘊涵進步思想的劇碼,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黃旭華也因為在“山茶社”的卓越努力不僅成長為“山茶社”後期的負責人,而且其思想也漸漸發生了實質性的演變,逐步成長為地下党培養的進步青年。“山茶社”是上海交通大學校史上首屈一指的學生社團,在上海學運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除了組織和參與“山茶社”的各項活動,黃旭華還是上海許多重大學生運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著名的“護校運動”中,黃旭華一腔熱血,振臂疾呼;在讓國民黨當局悚然心驚的“五四營火晚會”中,黃旭華敢為人先,不僅積極參加各種表演,而且竭力維護晚會秩序,阻擋國民黨特務的破壞;在“大江歌詠團”與“晨社”裡,黃旭華更是身先士卒,機智地與國民黨當局周旋,領導同學們堅持對敵鬥爭。經過一系列的血與火的洗禮,黃旭華終於在1949年春天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完成了從一名進步學生到革命者的蛻變。

在那黎明前的最後一瓣黑暗裡,國民黨當局瘋狂抓捕進步學生和地下黨員。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黃旭華成功地幫助交通大學學生會主席厲良輔逃脫了國民黨特務的搜捕。在他作為共產黨員成為敵人的抓捕對象後,黃旭華自己也前後兩次僥倖躲過了國民黨憲兵及特務們的逮捕。

通過在交通大學四年的學習與錘煉,黃旭華不僅成長為一個擁有現代造船理論與技術的專業人才,而且實現了人生思想、理想與抱負的涅槃,成為了一個錚錚的革命者,為其後來鑄造國之重器奠定了專業基礎和思想基石。

  1. 觀測核潛艇艇位 金花綻放 蒼龍入海

隨著上海的解放,黃旭華也走出了大學校園。作為在白色恐怖中成長起來的共產黨員,他首先在黨校得到了系統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培育,聆聽了陳毅、饒漱石、譚震林等多位党的高級領導人講話,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鬥終生的志願更加堅定。

194910月,黃旭華黨校結業。在隨後的短短三年時間內,黃旭華不僅頻繁地變換著工作單位,而且顯示出一種從政的工作跡象。先在華東軍管會船舶建造處幹了大約一年的技術指導工作,接著出任招商輪船局局長于眉的秘書,可就在這秘書工作做得得心應手時,他又於1952年秋被組織調往港務局擔任團委書記。不管在哪個崗位,黃旭華都把工作做得兢兢業業,成果斐然,深受組織與群眾的好評。

雖然,黃旭華在行政工作中展現出了優秀的組織、協調與領導能力,其政治才華逐漸顯露。但是,黃旭華到底心有旁騖,從政不是他的職業追求,回歸技術工作才是他的志趣選擇,經過一番努力,黃旭華終於在1953年春調動到船舶工業管理局從事專業技術工作。

在船舶工業管理局,黃旭華首先跟隨業師辛一心從事船舶設計與製造工作,在赴德考察學習歸來後,即轉入對蘇聯艦船的轉讓仿製工作,並於1957年開始接觸潛艇技術,跟隨前蘇聯專家學習潛艇的設計與製造技術。

1958年,國際政治波詭雲譎,面對美蘇的恫嚇與利誘,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字字鏗鏘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於是,我國研製核潛艇的“09”工程誕生了,黃旭華因其優秀的專業能力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迅速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論證與設計工作。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製不僅面臨著無經驗、無技術、無條件的殘酷現實,而且一開始就跌宕坎坷,在黃旭華等技術人員剛剛取得初步的成果之後,“09”工程即在1962年遭遇下馬風波,所幸黃旭華等十余人作為僅存的種子得以存留,繼續維繫著艱難的研製工作。

1965年春,“09”工程迎來了曙光,不僅迅速恢復上馬,而且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得到實質性推動,專司核潛艇研製的“中國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在渤海灣的一個荒島成立,隨著我國核潛艇研製的正式啟動,黃旭華也隨即開始了他的荒島人生。

在那個“一年兩次風,一次刮半年”的荒蕪淒涼、亂草叢生、人跡罕至的小島上,黃旭華頂著來自於“文化大革命”的各種干擾和批鬥,白天養豬,晚上設計,帶領研究所的設計人員克服常人所無法承受的各種困苦,攻克一個一個的技術難關,使我國第一代兩種型號的核潛艇逐漸清晰起來。

在攻克核潛艇的研製設計過程中,以彭士祿、黃旭華為代表的第一代技術領導者們將核潛艇研製需要攻克的技術專題形象地總結為“七朵金花”,這七朵金花涵蓋核潛艇的動力、線型、結構、水聲、武備、通訊、生命保障等核心技術。在攻克這些難關的過程中,黃旭華體現了高超的技術抓總和科學創新的能力,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依據大量的試驗和嚴謹科學論證,力挺水滴線型;他決策採用圍殼舵、艉水準舵相結合的操舵方式,成功地解決水下高、低速航行時的穩定性和機動性;他牽頭推導出艇體直徑比常規動力潛艇大約1倍,特別是導彈艙特大直徑和雙排大開孔等耐壓艇體結構的設計計算方法。

經過以黃旭華為代表的第一代全體研製人員及協作單位的共同努力,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於19685月在毗鄰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的核潛艇總體建造廠開始放樣,核潛艇建造正式拉開帷幕。在“091”首艇的製造過程中,囿於條件的限制,黃旭華及其建造者們再次克服重重困難,甚至採用了磅秤稱量的笨辦法來控制各種設備及艇體重心與重量的方法。終於,在適逢毛澤東主席77歲生日的19701226日,我國的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帶著全國人民的期盼和全體研製人員的汗水順利下水了,中華民族開始擁有了捍衛國家安全的海上蒼龍。

其後,在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過程中,黃旭華創造性地提出並運用了“毒蛇”理論、“尖端與常規”創新思想,並大膽取消大陀螺設計,積極協同彈道導彈的設計與試驗,經過諸多的曲折與艱辛,我國首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於1981430日成功下水,從此劈波斬浪,遨遊在深藍大洋之中,為保衛世界和平釋放著巨大的震撼力。

在我國一代兩型核潛艇的定型、完善過程中,黃旭華不畏兇險,指揮並參與了一系列的重大試驗。尤其是以總設計師的身份親自登艇,現場指揮極限深潛,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的總設計師。

  1. 才藝癡翁 真情豪傑

在許多人印象中,科學家總是嚴肅刻板的,可黃旭華不一樣,他永遠笑容可掬、和藹可親。他的老同事們說,即便是在當年批鬥喂豬、極限深潛時你也很難看到他嚴肅的表情。黃旭華的微笑,不僅給人以一種真誠、善良、謙遜的溫暖,更能在關鍵時刻給他人以鼓勵、支持、信任的力量。有人說,黃旭華的微笑不僅深深地銘記在當年的每一位領導及同事們心裡,也鐫刻在一代兩型核潛艇的每一個零件及管線上。

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黃旭華的生活總是樂觀且豐富多彩的。他擅長揚琴、口琴演奏,也能拉上幾曲優雅的小提琴。他既能氣定神閑引吭高歌,也能瀟灑指揮氣勢磅礴的大合唱。他不僅能上臺表演戲曲歌劇,還能坐下來潛心創作,他作詞作曲的歌曲既謳歌了核潛艇人大幹“09”工程的英雄氣魄,也禮贊了由此而奠定、且正在傳承的核潛艇精神。他在核潛艇研製幾個關鍵環節所即興揮毫的幾篇詩作,也已成為我國核潛艇發展史上璀璨的明珠,激勵著後繼者發憤圖強、銳意進取。

文藝而外,黃旭華在武術上的造詣也獨闢蹊徑。他的祖父是前清武秀才,他的父親也略通武術,迨至黃旭華,這種傳承也被發揚光大了。一次,黃旭華在閣樓上取物,腳底一滑,刹那間他一個後空翻平安落地,他的小女婿見了大吃一驚,竟然不知老岳翁有這等身手。黃旭華幼時練過套路,中年又學過長拳、習過太極,晚年他又依據自己的身體特點,結合長拳與各派太極的特點,自創了一套拳法,每天晨起研習,風雨不輟。

然而,這位總是面帶微笑客家漢子,也是一位鐵骨豪傑。他隱姓埋名三十年,家人遭難他未能照顧、父兄逝世他沒有送行,困窘批鬥不墮其志、委屈誤解不鳴其冤,舍小家顧大家,終以其鑄就的國之重器換來家人的理解和敬佩。

黃旭華不僅有驚人的能力和豐富的才藝,而且擁有一個溫馨而浪漫的家。他的夫人李世英溫良敦厚,被黃旭華傳記作者尊稱為品德高尚、品質優秀、品味雅致的“三品夫人”,她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個家,讓黃旭華專心致志於核潛艇事業。黃旭華雖然從未當著夫人的面說過一句感謝的話,可是當著媒體、當著子女、當著他人時,他總是噙滿淚水地說欠了她一輩子,感謝她一輩子無怨無悔的付出。

無情未必真豪傑,自上世紀70年代他們從北方荒島遷至武漢後,黃旭華的家就開始有了週末家庭晚會,他以這種特別的方式詮釋和表達他對夫人、對女兒們深深的厚愛。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高八斗、藝驚四座的傳奇科學家,也常常做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癡呆之事。一次出差,難得有閒暇逛街,看見一種花布料子不錯,想買回去給夫人做一件衣服,興沖沖帶回家滿以為一定會博得夫人歡喜,哪知夫人拿來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因為這種花布衣服夫人已經穿了幾年,黃旭華愣是沒印象。

還有一次,黃旭華下班回來一個勁在夫人面前叨叨說,今天的腳怎麼感覺不舒服,夫人上前一瞅,竟然發現他的兩隻皮鞋穿反了。見此,黃旭華傻笑不已,夫人兀自心疼。

今天,92歲高齡的黃旭華依然精神矍鑠、健步如飛,不僅每天堅持上班,為祖國新一代核潛艇的研製殫精竭力、獻計獻策,而且經常不辭勞苦四處奔波,為了國家和地方的科技發展與創新、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奔走呼號、貢獻餘熱。

來源:觀察者 2016.04.08日期:2016-04-08  來源:媒體聚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學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