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問題
《中國美學問題(The Problem of a Chinese Aesthetic)》
[美]蘇源熙著 卞東波譯2009/11/01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 作者簡介
蘇源熙(Caleb Powell Haun Saussy,1960年2月15日—)是一位美國漢學家。
1960年出生於田納西州,1981年畢業於杜克大學,後畢業於耶魯大學比較文學系,曾經在巴黎和台灣學習語言學和中文。1990年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助理教授,1995年擔任其副教授,之後擔任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2004年加入耶魯大學,2009年至2011年擔任美國比較文學協會會長。2011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教授。
2009年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著作,包括:《中國美學問題》,2011年3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全球化時代的比較文學》,2015年1月,北京大學出版社《話語的長城》,2019年2月,江蘇人民出版社。
- 譯者簡介
卞東波,1978年出生,江蘇南京人。1996年9月—2000年6月就讀于南京大學文科強化班,2000年獲南京大學文學學士學位。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03年6月獲文學碩士學位。1999年11月曾至香港大學學習。2002年10月至2003年4月獲得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LEWI)“駐校研究生獎學金”(Resident Graduate Scholarship),錄取為該校中文系短期研究生,在該校短期學習。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為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2006年6月獲文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 內容簡介
《中國美學問題》是美國比較文學學會現任會長、耶魯大學蘇源熙(Haun Saussy)教授關於比較文學的名著。作者通過討論中國的《詩經》注釋史,從而廣泛地探討了存在於其中的比較詩學的課題。《中國美學問題》采用解構主義的修辭閱讀方法,重構了中國儒家對於《詩經》詩歌的注釋方式,將其視為一種「諷寓性」的古典美學模式;又以同樣的修辭閱讀法,重新解讀了17-18世紀歐洲傳教士關於中國哲學問題的爭論和黑格爾對中國歷史的哲學論述.並將這兩者與儒家注經者並置。把他們的工作視為可資比較的、以美學模式建構中國歷史的創造。另一方面。此書在《詩經》研究上也頗多新見。具體分析了《詩經》從「詩言志」到「詩以言志」中得到「諷寓性」意義的過程.指出《國風》諷寓意義的獲得與漢儒將注釋《雅》《頌》的傳統施加到《國風》上有關,又分析了《詩大序》及其理論來源《禮記·樂記》兩者差異中表現出的意義,而在對《詩經》具體文本的細讀中也能發現重大的理論問題。
- 目錄
譯者的話
中文版序
謝辭
導論
第一章 中國諷寓的問題
第二章 諷寓的另一面
第三章 《詩序》:作為《詩經》的介紹
第四章 《詩經》:作為規范的解讀
第五章 黑格爾的中國想象
第六章 結論:比較的比較文學
參考文獻
附錄:《詩經》中的復沓、韻律和互換
索引
譯後記
序
給譯者造成很多麻煩的總是一些小詞。比如這本書英文標題中的無詞「the」和a」。剛開始的時候,我還不想出如何把這本書的書名「The Problem of a Chinese Aesthetic」翻譯為中文後,而不使其不意味著「中國美學中的問題」(Problems in Chinese Aesthetics)——這個題目太籠統了。「中國美學問題」(Problems of Chinese Aesthetics)也可能並不是這工書比較好的書名,因為我這本書並未涵蓋中國美學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乃至很多問題。而且,本書並非關於大而化之的美學的,而是關於主要在西歐的思想中,又不僅僅在西歐的思想中,與審美思維中和中國有夫拘特有的方法、模式或結構的。所以與其把這本書命名為「中國美學問題」,不如直接稱之為「一個中國美學的問題」。但這又會造成一種印象,就是這本書是在定義明確的「中國美學」領域中討論一個問題,這其真也並不正確。我想表達的是「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美學的問題」,但這叉太噦唆。淮確地說,本書講的是能否找到一個詞來界定「中國美學」的問題——界定就是說,這個詞與政治、宗教、道德或教育是不同的,也與譯搐美學、印度美學等等是不同的。
如果有一種簡便、明了的方式用中文來表達,那麽我想說的是,本書的主題在於描繪一種思考藝術作品力量的模式(或可稱之為「儒家」的思維模式),並將其視作一個問題,即作為要去完成但又未必能完成的任務。本書的主題不是對「中國美學」的概觀,國為這種概觀要以許多有爭議的關子文化、語言、翻譯以及文學的假設為基礎。說「一種中國美學」,也就暗示着對中國而言不止有一種可能的美學。中國美學的多元性已經多多少少得到承認。依我看,現在研究中國文學的人,與大約1600—1700年間討論聖經中譯的神學家,甚至是黑格爾那里產生出的一套中國感受模式太過一統,而且還有不能進一步容納更多自由空間(free play)的缺點。
對這種模式而言,語詞的意義毫不含糊,語言直通現實,而鬩讀不過是信息的聚集。或者,從反面說,我們通常發現這是在此感知領域(一般相信是中文的)之中表述此種模式的方法:語言並不是修辭的,意義可能是含蓄的,但絕無欺騙性;說話者知道他們在表達什麼,並且忠實地表達了他們的意思。在我看來,這從來不是對一種人類語言(是或不是「中文」)的可信的摘述。我看到發現一種如此簡單語言的欲望,但我認為這只不過是一種烏托邦。
那麼,把本書的題目變為一種論題闡述,它差不多可以這樣表述:「我認為,把一種感性語言以及不被懷疑的判斷歸結到中國(或某個可能的『中國』),這個問題值得探究;我也認為中國文學傳統(或速個傳統的某一部分)中權威的認知、判斷及語言之模式也是值得探索的。」我尋找這些假設:它們保證在中國上古文學作晶中,認知與判斷的切合(因為藝術創造不外於此)能成為持續不斷的解釋的焦點,也即《詩經》的主題;而我發現,就像在其他一些傳統中一樣,這些假設遲早要歸結為對意義的執意斷定,而不是對意義的耐心揭示。如果自然是我們所發現的世界,藝術就是我們所創造的世界;那麼不管中國文化怎麼試圖自為地抓住自然的構成模式及自是性,它總是被銘刻於自然之上,而且總是肇始於土種藝術活動。本書中,我稱這種活動為「操作」(work),並看到它為斧所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