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僅僅有DeepSeek
中國的人工智慧(AI)初創企業不斷湧現。以發佈低成本、高性能生成式AI的深度求索(DeepSeek)為首,月之暗面(Moonshot AI)等企業的實力正在壯大。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資金以及學術機構的人才為「中國AI」的成長提供了支撐,此前以美國企業為中心的性能競爭迎來新局面。
- 「Kimi k1.5」
1月20日晚,深度求索發佈最新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LLM)「R1」僅僅約兩個小時後,另一款中國開發的LLM也公開,在全球AI工程師中引發熱議。這就是月之暗面開發的「Kimi k1.5」。
月之暗面表示「Kimi k1.5」的推理能力超過了美國Anthropic的「Claude 3.5 Sonnet」,性能與美國OpenAI在2024年9月發佈的新模型「OpenAI o1」相當。
月之暗面成立於2023年,創始人楊植麟來自中國清華大學。他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並在北京創業。據當地媒體報道,曾在美國谷歌以及中國華為從事過生成式AI開發工作的技術人員也加入了該公司。
據美國調查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截至1月,月之暗面的企業估值已達到33億美元。
在中國,除月之暗面外,2019年成立的「智譜AI(Zhipu AI)」、2021年成立的「MiniMAX」以及2023年成立的百川智慧(Baichuan AI)等,也作為主要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而知名,並且都在競相開發AI模型。
從資金上支援這些AI初創企業的是中國的網際網路相關企業等IT巨頭。月之暗面成立僅一年,就從阿里巴巴集團等融資10億美元,之後還獲得了騰訊控股的投資。智譜AI、百川智慧和MiniMAX也都獲得了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投資。
野村綜合研究所的李智慧表示:「IT大型企業通過與初創企業合作,並引入其産品,能夠保持技術競爭優勢」,「對初創企業來説,除了獲得資金方面的支援外,還能通過進入IT大型企業的生態系統,來擴大應用場景,更便捷地接觸客戶。對雙方來説,可以説是雙贏的關係」。
- 學術機構人才輩出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從事AI研究的學術機構成為人才供應源,這也推動了AI初創企業的成長。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對AI三大頂級學會的被採納論文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2024年作者人數排行榜上排名前100的機構中,中國機構佔31家,美國佔37家,僅次於美國。
中國在2017年制定的「新一代AI發展計劃」中提出,到2030年要成為全球主要創新中心,並在國家層面推動研究。結果,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的被採納論文作者人數增加了3~4倍。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的母校——浙江大學的作者人數從2020年的34人猛增至2024年的906人。排名從第89位上升到了第6位。
參與DeepSeek最新生成AI模型「R1」論文的許多核心研究者也來自排名靠前的大學。比如清華大學(第二名)、北京大學(第六名)、中山大學(第65名)、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第90名)等,這些大學均為中國政府在預算優先分配等方面給予支援的「國家重點大學」。
在中國,美國微軟1998年在北京市設立研究所以後,AI研究正式開始發展。長期在微軟和谷歌工作的李開復積極舉辦研究會,培養AI人才,推動了初創企業的誕生。李開復本人在2023年創立了AI初創公司「零一萬物(01.AI)」。
大企業也在推進自主AI的開發。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雲1月29日發佈了LLM「通義千問(Qwen)」的最新版本「2.5-Max」,聲稱其性能超過了DeepSeek的「V3」。騰訊、位元組跳動、百度及華為等也在加快提高AI的性能。
「DeepSeek衝擊」表明中國在國家層面推進的AI戰略正在取得成果。如果未來初創企業繼續增加並參與到性能競爭之中,美國在AI領域的優勢可能會受到挑戰。
※資料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