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說話洞察人心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 林萃芬著  2022/04/19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從一個人的「說話語言」,可以細細聽出多重心理線索!

 聽懂別人的弦外之音,學習換個說法,讓你在不同場合,都能達到溝通效果。

  譬如說,同樣開場是「大家都……」,但背後的心理動機卻完全不同——

 「大家都這樣做,為什麼只說我」:說這句話的人很可能正在啟動防衛機轉,為了避免自己的心理受到傷害。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很可能是「曖昧溝通」,言下之意是「只有你不知道」或是暗示對方「大家都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知道」,內心充滿被誤解的委屈。

 「大家都討厭我」:說這句話的人很可能「自己討厭自己」,如果把「對自己的感覺」投射到別人身上,就會常常覺得「大家都討厭我」。

 「大家都買了」:這句話運用的是「從眾心理」,不斷強調「大家都有只有我沒有」,恐懼自己會因此被排擠,需要透過擁有相同的物品來感覺自己跟別人一樣。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分析各種常常聽到的語言,除了說明語言背後的心理動機外,也整理出不受傷害的應對方式。

◆很多時候,必須知道該說什麼;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必須知道對誰說,才能讓對方從骨子裡接受和認同你,從而提升社交魅力,增強駕馭人際關係的能力。

◆想要「增強能力」或「自我改變」的時候,要改變說話方式。例如換個說法:將「唱反調」轉成「認同別人的看法」、從「冷淡否定」換成「具體建議」……,並且反覆練習,形成一種新的說話模式。

◆超準自我檢測,看出隱藏的性格。你的「管人指數」有多高?你的「嫉妒指數」有多高?你是屬於哪一種社交類型?……,窺探到隱藏的祕密。

誠摯推薦

   吳淡如 作家  

  劉軒 正向心理學專家

 作者簡介

  林萃芬,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

 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委員、「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著作:《鍛鍊心理肌力》、《從習慣洞察人心》、《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

目錄

推薦序一  說話是為了促進溝通,而不是打壞關係 /吳淡如                   

推薦序二  當你的心正了,你的語言也會跟著正  /劉軒

自序 從一個人的「說話語言」,聽出多重心理線索

PART1 了解說話風格與溝通類型

測驗:你是屬於哪一種說話風格?

從「最常掛在嘴上的話」了解溝通模式

換個說法:將「責備型語言」轉成「思考性語言」

從抱怨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

換個說法:練習「消除抱怨的說話方式」

將「抱怨」轉成「愛的語言」

唱反調的類型與心理

換個說法:將「唱反調」轉成「認同別人的看法」

哪些「說話方式」容易引發別人的情緒?

聽出生命腳本的「禁止訊息」

人前人後兩套說詞

換個說法:將「兩套說詞」練習正面表達心中的感受和想法

「曖昧溝通」的說話方式

換個說法:改變「曖昧溝通」的說話方式

測驗:哪一種說話類型的人適合談戀愛?哪一種說話類型的人難以溝通?

哪些語言屬於應酬話?

換個說法:將「應酬話」換成「誠懇說出自己的困難點」

從「逃避責任的藉口」聽出暗藏的人格動機

如何判斷對方語言是否「誇大不實」?

換個說法:將「誇大的說法」換成「具體描述事實的語句」

哪些話容易產生誤會?

爭取認同的說話方式

總是擔心自己不被人喜歡

永遠、一定、絕對的說話方式

測驗:從「回應方式」聽出內在的「心理地位」

PART2操控人心的說話類型

哪些話暗藏「煤氣燈操縱法」?

哪些話暗藏「罪惡感陷阱」?

挑撥離間的說話方式

換個說法:將「挑撥」轉成「覺察自我情緒」

酸言酸語、說話帶刺

換個說法:將「間接諷刺」換成「角色扮演」

潑髒水、造謠、毀謗、誣衊的背後心理

哪些話在霸凌別人?

換個說法:「肯定命令句」換成「可能」、「或許」的商量句型

煽動人心的說話方式

換個說法:將「煽動情緒的語言」換成「鼓舞士氣的語言」

酷愛批評的心態及回應方式

換個說法:將「批評」轉為「建議」

布滿仇恨的詛咒心理:如何化解被詛咒的恐懼情緒?

PART3 情人之間常見的說話方式

男人「不哼氣」,女人「愛囉唆」

「心想事成」的說話技巧

用心閱讀情話,了解雙方的感情需求

二十句萬用情話:什麼時候需要傳遞情話?

從抱怨情人「不接電話」、「已讀不回」看內在情感需求

「雙重標準」加上「愛碎碎念」的溝通組合

從「管人理由」看佔有慾強弱

測驗:你的「管人指數」有多高?

喜歡吃醋的情人

換個說法:將「吃醋質問」換成「我訊息溝通」

測驗:你的「嫉妒指數」有多高?

從分手理由聽出人格特質

測驗:從聊天測量跟情人的「心靈契合程度」有多高?

PART4 各種不同人格特質的說話方式

會搶功的人

換個說法:「搶功說詞」換成「假設問句的同理說法」

愛潑冷水的人

換個說法:從「冷淡否定」換成「具體建議」

可憐故事說不完的人

換個說法:將「可憐際遇」換成「我負責語言」

背後議論的人

換個說法:將「議論」轉成「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過度關心的長輩親戚

打探消息的人

換個說法:「打探消息」轉為「自我揭露」

喜歡套話的人

換個說法:「套別人話」換成「釐清狀況」

假傳聖旨的人

換個說法:將「假聖旨」換成「對人的信賴感」

PART5 暗藏危險與死亡訊息的語言

哪些話透露自我傷害的訊息?

哪些話語透露暴力傾向?

哪些話暗藏致命殺機?

以威脅為手段的人

換個說法:學著把「威脅」轉為「感受」

四種正向引導語言避免暴力行為

內容摘要

自序

  從一個人的「說話語言」,聽出多重心理線索

  心理諮商的過程,就是透過「語言」去建構當事人的主觀世界。常常一邊聆聽當事人的故事,一邊釐清當事人真正的困擾是什麼,然後慢慢整理出當事人的邏輯、想法、價值觀,再抽絲剝繭找出隱藏在背後的心理議題,接著摸索出療癒心靈的有效方法。

  從一個人的「說話語言」,可以細細聽出許多心理線索,有助於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進行深度的溝通。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開場是「大家都……」但背後的心理動機卻完全不同。

   「大家都這樣做,為什麼只說我」

  「大家都這樣做,為什麼只說我」說這句話的人很可能正在啟動防衛機轉,為了避免自己的心理受到傷害。這個時候,如果想跟對方溝通,就需要先降低對方的防衛心理,不然很可能越說明解釋,對方情緒越高漲。

  「大家都到了,只差你一個人」

  這句話要看說的人是在什麼狀況下說的,不妨先查證一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譬如,曾經有個朋友的長官跟她說:「大家都到了,只差你一個人,趕快過來。」等她匆匆忙忙趕過去,才發現「大家都沒到,只有她一個人到了」,差點受到性侵害。

  所以,當一個人說:「大家都到了,大家都會來」,有可能是真實的狀況,也有可能是「想降低別人的防衛」,為了安全起見,事先確認狀況,就不會事後懊惱了。

  「大家都知道」

  這句話很可能是「曖昧溝通」,言下之意是「只有你不知道」或是暗示對方:「大家都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知道」,也因此,聽完這句話的人接下來大多會急著說明:「我真的沒有收到訊息」,內心充滿被誤解的委屈。

   「大家都討厭我」

  說這句話的人很可能是「自己討厭自己」,如果把「對自己的感覺」投射到別人身上,就會常常覺得「大家都討厭我」。

   「大家都買了」

  這句話運用的是「從眾心理」,不斷強調:「大家都有」,讓消費者擔心:「大家都有只有我沒有」,恐懼自己會因此被排擠,需要透過擁有相同的物品來感覺自己跟別人一樣。

   為了讓大家容易覺察自己跟別人的說話方式,書中的每一種說話方式都做成「測驗的勾選」型式,相信很快就找到經常聽到或習慣使用的說話用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每日一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