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曾國藩的相人用人術

 清末名臣曾國藩(1811 ~ 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在短短六十二個歲月中,實現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他的言行舉止,實足為吾人榜樣。

  1. 識人用人皆有成

 

 曾國藩明白單打獨鬥不能成事,因此,非常重視人才。自己培育來不及,經常重用現成的賢才。他廣荐人才,主張「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武人給錢,文人給官。他能容人之過,得人之心,以身作則,忠誠為公;有難先由己當,有功先讓人享,大事苦爭,小事放鬆。

  1. 講求品德修養

 

 曾國藩年輕時鋒芒畢露,遭人嫉妒,受人暗算。他相信「從來功名乃天數,非強求可得,唯聖賢可學而至」的道理,十分重視修治自己的品德修養,堅持以道德化人,終於成為蓋世功臣,卻不致功高震主!

  1. 推行人才戰略

 

曾國藩自知領兵打仗非自己所長,乃推行人才戰略,期集眾人之長,補一已之短,合眾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因此在用人二字上用功。

某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請曾國藩任命差遣。當時曾國藩剛吃飽飯正在散步。他有飯後緩行三千步的習慣,所以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後,李鴻章請他接見那三人,曾國藩卻說不必了。李鴻章很驚訝,曾國藩說道:「在散步時,那三個人我都看過了,第一個低頭不敢仰視,是一個忠厚的人,可以給他保守的工作;第二個喜歡作假,在人面前很恭敬,等我一轉身,便左顧右盼,將來必定陽奉陰違,不能任用;第三個人雙目注視,始終挺立不動,他的功名,將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據不完全統計,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間召集的幕僚達400多人,而後官至三品者達47人,位至督撫者33人。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燾、沈葆楨、劉蓉、李元度、羅澤南等晚清的棟樑之材,無不受曾舉薦,「國之重臣,悉出曾門矣!」中國人素來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人對曾國藩懷有知遇之恩、師授之恩、舉薦之恩,豈能不盡忠賣命?人才已備,人心已得,何城不摧?何業不成?

  1. 求賢若渴

 

曾國藩曾做過吏部侍郎知人才的重要,他認為辦天下事要用天下才,辦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他以薦舉人為己任,疆吏闊帥,幾遍海內。他看準的人決不放過曾效仿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彭玉麟他還囑咐師友同僚,隨時推薦各類人才;對於任何前來投奔的人才,他都禮遇有加,盛情接待。

正是這種求賢若渴的美名,讓全國各地第一流人才對這位曾「伯樂」趨之若鶩,甚至許多新科進士不願履朝廷之任而願意進入曾國藩的幕府。

  1. 相人有法

 

曾國藩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用人三策折中,他把具體考察人才的方法歸納為「詢事」、「考言」、「奏摺」、「誘迫」四法。

他主張對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別貞邪相貌、言語、舉止、行為…

無時、無地不注意觀察人才,並將其優缺點一一記錄下來,以備日後參考使用。此外,還經常設置不同的情境來考驗對方,以找出真正沉穩內斂、德行佳的人才。在選人時,曾不喜歡用官氣重、夸夸其談的人,並以「德大於才」為用人第一要旨。

  1. 量才適用

 

    曾國藩不僅善於發現人才,還善於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認識到,「世人聰明才力,不甚相懸,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山不能為大匠別生奇木,天亦不能為賢主更出異人」在筆記才用篇中,他進一步指出:「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則齟齬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適宜也。」

因此,曾國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於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獎借,量材錄用。」長此以往,使得他帳下軍事型的、謀劃型的、經濟型、技術型的人才應有盡有,其勢如日中天,前無古人,登峰造極。

  1. 琢玉成器

 

對於可造之才,曾國藩在培養上所花的工夫可謂不遺餘力。「人才以培養而出,器識以磨礪而成」,這是曾國藩的培養人才觀。他認為「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不可動輒說「天下無才」或「無人可用」。

曾國藩從長期實踐中歸納出培養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誨」、「甄別」、「保舉」、「超擢」四種。教誨之法即教訓、教導;甄別之法即對能力、品質考核鑒定;保舉之法即向上級薦舉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級提升。

以教誨為例,凡手下將領來拜見,曾國藩總抽時間接見,並諄諄訓誨、告誡他們對上要精忠報國,對下要力戒騷擾百姓。平時,他也經常以書信、飯前閑談的形式對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屬下從士兵到將領,無不將他視為楷模。

  1. 獎勵為重

 

曾國藩深諳人的心理,認為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而要多鼓勵扶助。他說:「衡人亦不可眼界過高。人才靠獎勵而出。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

在具體實踐中,曾國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注重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採取相應措施來激發其積極性——「武人給錢,文人給名」,即以厚賞來得兵將之勇,以名位來換幕僚之智,皆大歡喜,軍心一統。通過不停的舉薦,他的幕僚「幾乎人人皆有頂戴」,「以滿足他們的好名之心」。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不怕部屬與自己同職齊名,鼓勵他們「自立門戶」「自辟乾坤」,並為之鋪路搭橋。也正是這樣,才有了後來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異彩。

知人善用,莫過曾公。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道理:成就別人,最終也將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

 

※參考資料《文史雜談》《冰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