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品質根本道教戰六守則
詹昭雄
【園主按】
詹昭雄先生現任世曜國際品質專業顧問(股)公司總經理,與園主結交於中原大學以IE系教師與研究生為主的AQI品質研究會,他倡導「心質」與「力質」甚力,前者屬於精神面的管理原則或價值觀,後者則屬經營力、執行力之範圍。承他願將企業輔導心得撰寫<卓越品質根本道教戰守則>一文在本園公布,特此申謝。
詹先生的編寫動機有四
動機一:
當前台灣企業全品質經營力(TQM…)如何從Good(雖然不一定是Good Enough)到達Great之境界?
動機二:
如何讓全品質經營力真正成為持續競爭之優勢,乃至不易被超越之絕對優勢?
動機三:
如何在習取,導入新管理之歷程中,能做到不盲目追逐潮流,不疲於隨波逐流,不流於淺根式之TQM…?
動機四:
回首投入TQC,CWQC到TQM 30年來之歷程,究竟什麼是成就精實,卓越全品質經營力之大根,大本?又如何厚植這些大根及大本?
卓越品質根本道有六
一、總體領導篇
1. 以「心質」(組織文化之源)及「力質」同步深植,同步提昇為基本方向,免於形成力有餘而心不足之組織體。
2. 建構適合自身且具優勢之「全品質經營」架構,清楚呈現整體品質經營之林,而非只有個別管理之樹木。
3. 建構上述各品質樹木之系統,流程及必要Rule,SOP,表單等有效之管理機制。
4. 策定對的短、中期策略並經由專案小組(Project Team),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Team)等有效之途徑執行策略,以持續改善,創新自身品質經營之樹與林,厚植精實品質經營力,而非一味地追逐潮流式之管理。
5. 以短中長期兼顧及顧客、財務、結果過程平衡之KPI衡量全品質經營管理之績效。
6. 經由高階管理者親自診斷,中階管理者實地查核所建立精實系統、流程及策略等之執行度。
二、方針策略篇
1. 清楚區分方針策略管理與日常作業管理兩者之不同與定位。
2. 目標水準必須具相當程度之挑戰性,做為創出改造級、創造級策略之拉力,且有助於與日常管理之區隔。
3. 公司、事業部之方針策略應具必要之一致性,而且應做必要及重點式之展開,以確保上下方針策略之調準(Alignment)。
4. 目標值之年度計劃應呈現梯階式而非逐月漸進增減式。
5. 展開方針策之執行應與專案小組、QIT、Six sigma等有效地結合。
6. 方針策略管理定期之審查及預查應目標與策略兩者兼顧,不宜只重目標而輕策略。
7. 高階領導應親自做重點策略執行之實地診斷,以掌握執行之真相。
三、新產品開發(NPD)篇
1. 植入顧客導向,品質為中心兼顧速度及成本等NPD基本理念。
2. 將新產品區分等級,讓不同等級之新產品走不同精緻度,正式之開發途程,兼顧開發之彈性及速度。
3. 新產品開發小組應以跨部門小組為原則,必要時可加入供應者及客戶為成員。
4. 加重開發前段之工作(Front end Loading),著重源流必要之管理,並與使用者/客戶保持互動。
5. 於開發各階段進行重點式必要之DFMEA等機制,做到品質之藉預測來預防(Prevention By Prediction)。
6. 以必要之設計預查(Design Preview)避免設計過程中埋藏缺失,以跨單位之設計審查(Design Review)避免設計輸出可能之缺失。
7. 新產品開發之品質、速度及成本應由開發小組同步管理,同時審查,以免顧此失彼影響新產品成功上市時程。
8. 應逐步以必要之設計規則甚至程序書累積新產品開發之知識。
四、流程管理篇
1. 確認主要流程(Main process)及支援性流程(Supporting process)與顧客、財務構面KPI與目前之關聯度。
2. 確認上述目前高關連度流程管理系統(含子流程,相關SOP,表單以及結果,過程之KPI)之有效性。
3. 將SOP重點項目之正確作法,常犯錯誤予以視覺化、防呆化避免人因作業疏失。
4. 對流程結果,過程之KPI進行有效之首件確認,中心值檢定,異常預見預防以及異常之再發預防。
5. 高階領導(廠處長以上)定期或不定期親自重點式確認流程管理系統之執行度(例如重要SOP之執行度)。
6. 將希望提昇,躍昇上述KPI水準之問題或課題經由提案,QIT,Six Sigma等Team-Based改創機制有效實現之。
五、持續改進篇
1. 建入及厚植全組織持續改創之高效機制,例如提案改創,改創提案,QIT,Six Sigma,QCC…等。
2. 讓QIT等Team-Based之改創主題與顧客,方針策略高度連結。
3. 把握1)對的改創主題重於2)對的邏輯(QC Story, DMAIC, 8D…)
4. 重於3)專業技術(主)結合適當輔助手法(輔)之基本原則。
5. 對的改創主題必須符合1)顧客,方針策略導向2)現況,真因或解答仍有未明3)未來式尚未進行之三大原則。
6. 改創邏輯應具有彈性(Flexibility),也就是現況原來已明者可以先行進入原因分析之步驟,真因原來已明之原因先行進入對策創出。
7. 將提案件數,參與QIT(等)改創之程度列入績效評估相關項目之參考指標。
8. 讓參與QIT等改創之經歷及果效列入升遷之重要甚至必要之條件。
六、人資策略篇
1. 將個人,團隊之心質及力質是卓越品質之根源做為人資管理之基本理念。
2. 建置意識教育及能力訓練兩者兼顧之教育訓練系統,讓人力之心質與力質同步成長,避免心質成為人力品質上不易突破之弱點。
3. 人力考評發展至少應包含心質,力質及績效三大要項,以達人力平衡評估及發展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