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品質知識社群(QKC)的發展與展望

                                                             林公孚

                                                                                                                                     

概說

品質知識社群(Quality Knowledge CommunityQKC)源自品質管制研究小組 (Quality Control Research Group QCRG) 是品質學會成立以來最早的核心組織之一,《品質發展史》已有完善記錄,茲不贅述。

  2004年第36屆理事長盧淵源會友上任後,採取了新的措施,將任務不明確的QCRG,變更為負有明確使命的品質研究發展委員會(QRDC)組織,邀請中原大學教授王晃三會友重披戰袍,出任主任委員。期望他運用資訊科技,擴大品質研究領域,再度結合產、官、學、研各界品質精英,重行開創一片新天地。

QRDC第一次會議是在2004423日召開,其他十位委員包括:王治翰、葉若春、杜茂雄、林公孚、張文貴、簡茂椿、鐘漢清、蘇朝墩、張文貴、呂執中等都相聚一室,盧理事長與關秘書長亦共同參與。我們確立了學會的「策劃新使命,開創新格局,展現新作為」與「優質服務,創新成長」宗旨與理念,也制訂我們的任務與目標如下:

任務:

1)專注於品質專業觀念、方法、技術、工具等的研究與發展。

2)建立「品質知識社群」(QKC) 作為品質愛好者共同學習、成長的新平臺。

目標:

「發揮研究與發展功能,持續提升學會服務品質,選定領域,建立品質界領導地位。」

  我們並將建立「品質知識社群」(QKC)列為重要達成目標之一。

  QRDC在一屆任期內,舉辦兩次論壇一次座談包括:「Sony電池回收事件論壇」、「醫療照護品質論譠」、及「Kano品質座談」。還在2006年舉辦「王晃三、白賜清會友榮退祝福會」,留下一點成績並催生了QKC

由於品質研究發展委員會與會務設計委員會任務多所重迭,在盧理事長三年的任期結束後,QRDC便劃下休止符

2   QKC發展的第一波2004--2010

QKC創建于2004年,原隸屬於QRDC旗下,把各界品質精英,視為自然會員,這群品質人,經過QKC一段磨合時間後,產生了認同感與歸屬感,自然而然地組合成為社群組織的核心成員,我們稱之為品質知識社群,簡稱QKC

由於QKC是具有高度開放性的QRDC週邊組織,因此,我們採取網路聯絡為主的方式,我們為自己設定「知識分享」作為主要功能,不預設目標及研討主題範圍。我們從會友和不同專業領域中遴選專家學者,邀請他們提供專業知識和我們分享,每月舉辦研討會一次,2001年起改為每月二次,研討活動連續十年,從未間斷。

                                    

3 QKC發展的第二波(2011--2012

為因應快速變遷的環境需要,2011年起,我們決定進行一次變革。我們討論範圍包括:如何加強網路應用、如何使用臉書做為實現共同願景和知識分享與溝通工具、如何在臉書上成立QKC品質知識社群粉絲團、如何決定研討主題範圍、我們也決定QKC活動的優先次序。

在這段期間,QKC成員的重要活動如下:

  • 2011613日會友應邀參加在廈門舉行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品質論壇」,學會組團由理事長楊錦洲領隊,同行會友包括:高辛陽、蔡耀宗、王治翰、陳寬仁、翁辰修、林公孚等七位QKC成員。

  • 2011624日,本社群召集人蕭亞洲會友主講<Facebook QKC品質論壇整合介紹>。

  • 2012120日,林公孚會友以<QKC想法與做法>為題在品質學會QKC論壇做專題報告,表達如何透過社群網路平臺,進行團隊學習,追求共同成長的想法,此舉獲得與會會友的認同。為進一步將這種想法轉變為可運作的做法,於是另行撰寫<建構品質知識社群(QKC)的想法與做法>一文,詳見「岳林品質大觀園」。

  • 2012323日,QKC 召集人蕭亞洲會友在中國科技大學自強樓電腦教室報告<如何使用網路資源—建構QKC網路平臺之我見>,他指出:由於受到財力資源的限制,無法自行設置網站,我們只能利用Facebook、微博或QQ作為溝通工具。縱然如此,當晚參與者仍然興致勃勃地學習使用這種網路工具,希望兩岸會友和品質同道也能使用此工具。

  • 42日廈門市標準化協會邀請楊錦洲前理事長及翁辰修會友于往廈門分別擔任首批企業首席品質官任職培訓班由楊錦洲講授「臺灣企業品質管制最佳實踐」及「品質成本分析」,翁辰修參與Q&A回答實務問題的解決方法。

  • 617日廈門市標準化協會邀請本會會友,包括:楊錦洲、王治翰、高辛陽、蔡耀宗、陳寬仁、翁辰修、林公孚等七人,組團於前往廈門維多利亞酒店參加由中國檢總局及廈門市人民政府主辦,廈門市品質技術監督局承辦的“第四屆海峽論壇•第三屆海峽兩岸品質論壇”。會後到廈門市品質技術監督局組織召開了廈台品質合作座談會,並在會上宣告成立“廈台品質管制專家志士團”當天加入志工團者除上述七人外,尚有從不同管道加入者,包括:侯春明、盧瑞彥、余豐榮、畢威甯、官生平、周俊憲等六人,共人13

  • 629日官生平會友以<品質資訊系統雲端運算>為題,給QKC會友們上了寶貴的一課。此外,他還提供SPC Web Apps 帳戶代號給現場會友進品質資訊系統雲端時使用。

  • 928QKC 由蕭亞洲會友說明品質志工活動先期作業情況,對於志工專長與可用時間討論相當熱烈,志工工作有:專題演講、教育訓練、及工廠輔導的分別,每人對專長的認定和可用時間落差甚大,須有特別任務小組作進一步的商討。官生平會友用實例說明建構品質知識庫的檔範本,從QKM系統可以看到一些知識檔,以及他從事工廠輔導的成功經驗,他願意將輔導規劃書提供志工團參考。

  • 總結這段時間,QKC的兩岸品質交流的準備工作包括:

    1)建立人才庫、知識庫、網路平臺等。

    2)建立標準,包括:內容、邏輯架構、重點提示等,講義/教材標準化、模組化

    3)要學會瞭解對方想法,包括:常用名詞、習慣用語丶文化修養等,設法用對方容易接受的語言溝通。

    4)成立策略規劃小組,運用email skypeQQ…加強聯繫。

  1. 知識交流主動出擊。

       我們觀察到兩岸服務業市場需求大,是QKC品質志工的練兵場,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想法和做法,盡可能採取共筆方式,由會友們針對顧客/市場需要,協同合作共同編講義,把它做到最好,使其成為QKC的共同資產。

       我們開始將「結合品質同道,實現共同願景」作為QKC需達成的任務。這項任務相當艱巨,它具有自我挑戰的功能:挑戰我們的志氣、挑戰我們的毅力、挑戰我們的能耐、挑戰我們對願景的向心力。

       為達成這項任務,我們建立了一個能結合華人世界品質愛好者、品質工作者的共用互聯網,用它來促進我們的成長、實現我們的共同願景。 臺灣地區互聯網包括:http://www.kmcloud.org/QKC知識網站)、http://redi.org.tw/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1&extra=page %3D1(睿地)、http://blog.xuite.net/lingf01(岳林品質大觀園)QKC 品質知識社群粉絲團(facebook)大陸地區互聯網則為http://blog.sina.com.cn/lingf02(岳林品質大觀園)QKC活動記要、重要文獻…等,均可在上述網站中獲得

    我們也為QKC建立願景、使命、目標及策略。如【附錄一】。

 

4 QKC發展的第三波(2013--

  • 201313日官生平會友提出QKC 2013年年度檢討報告>,林公孚會友報告為何要建立標準、如何建立標準?-卓越經營績效模式簡報為例>。

  • 同年118日官生平會友引介愛德管理諮詢公司劉憲衛經理,參加林公孚會友<談文章邏輯結構與表達技巧以「如何做好顧客服務」為例>的研討會,會後來函表達合作「建立海峽兩岸講師聯盟」的意願。

  • 同年124日官生平會友報告以卓越經營績效為基礎的<QKC訓練課程組合及主講者確認>以及彭鴻霖會友簡報及檔標準化>。

  • 同年38日彭鴻霖會友報告如何應用睿地知識庫作為知識分享及交流平臺>。

  • 同年322日官生平會友報告<如何應用品質知識庫作為知識分享及交流平臺>。我們開始將知識檔的標準化將列入考慮;包括:表達方式:文章的邏輯順序,文字運用的「起承轉合,首尾相應」的節奏感,讓讀者一目了然,成為一種工作「標準」,或行文「規範」。在本次例會中,官生平會友被選任為本年度新召集人。

  • 同年314QKC成員王治翰、蔡耀宗、林公孚、田墨忠等接受學會指派,在前理事長楊錦洲教授領導下,參加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的「華人品質論壇 2014,強化了兩岸三地品質同道知識分享與人員交流活動

  • 同年616日至17在廈門舉行第四屆海峽兩岸品質論壇及廈台品質專家志工團工作此論壇,由本學會前理事長王晃三、高辛陽及副理事長盧瑞彥,兩岸交流委員會主委/副主委蔡耀宗與翁辰修,及QKC召集人官生平與監事余豐榮等七位代表參加,王晃三擔任領隊並代表學會發表<品格本位的品質經營品質升級經濟共贏的另類蹊徑>。17日「廈台品質管制專家志工團」工作計畫討論會,林公孚及戴久永會友因接受福建質協邀請,參加” 615日至16日在廈門舉行2014海峽科技專家論壇之便,亦受邀參加此會。會議主席由志工團執行秘書方圓公司鄭錦富總經理主持。

 

       鄭錦富報告政府政策、廈門市品質強市戰略、…及二年來在廈門進行的 

    工作狀況及志工團今後2014~2016年行動計畫,讓我們知道志工團活動早已

    展開,且有案例為證

       高辛陽會友以臺灣地區提升品質的做法>、官生平會友以< 六倫—公   民素養品質的提升 >發表演講接著是公開討論及參訪方圓公司,為雙方交流畫下完美句點。

                    

5.展望未來

   除了以卓越經營績效為基礎的QKC訓練課程組合外,尚須開發以顧客需求導向,具備QKC特色的標準化教材,備不時之需。

   我們曾經運用四人策略小組,利用skype做為溝通願景、價值觀、目標、策略及規劃重要活動工具,今後將加強它的運用,希望能做到跨越兩岸三地的境界。

  我們在 終身學習價值觀驅使下要掌握主動式學習、參與式學習、鼓勵合作學習、…等學習新趨勢,認真參與學習活動。

  我們要著手研究成本低廉無遠弗屆的網路教學技術與工具,設法運用數位科製作一些免費教學影片的可行性

 

6.其它

  檢附五項附錄如下:

附件一:願景、使命、目標及策略

附件二:品質知識社群(QKC) 運作準則

附件 三:共同創作分享辦法草案

附件 四:QKC歷屆服務人員表

附件五:志工團成員

 

附件一】

願景:促進華人世界品質同道知識交流,共同成長。價值觀:誠信正直、終身學習、創新力行、協同合作。

目標:創造適合的品質知識與工具,再造TQM,追求卓越。

策略:建立品質同道共同學習、結交朋友及解決問題的平臺。

我們宣示QKC的精神:

1)奉獻心

做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服膺〈禮運大同篇〉所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精神,願意在不計代價的情況下,為實現共同願景貢獻心力。

2)學習心

我們知道在資訊與知識爆炸時代,不學習或緩慢學習,都可能被時代所淘汰。因此要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運用QKC作為持續學習的平臺,來累積我們的經驗與知識。

3)創造心

  我們知道各種知識、見解、及工具的產生,是專家學者們,在各自的領域與時空背景下的產物,若不考慮人、事、時、地等因素欲全盤移植,效果必定會讓人失望。我們應當運用創意,將那些先行者的知識、見解、及工具加以吸收、轉化,甚至將它們改變創新,自成一格,才會出現亮光。

4)平等心

  QKC團體中,作為成員一份子,彼此沒有學歷、經歷、年齡、職階、地域…等之分,一律平等。

 

<我們有一個願景>

我們有一個願景,

希望能跨越時空,

結合兩岸三地,

或華人世界的品質同道,

交換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

 

我們有一個願景,

希望能借助無遠弗屆的網路平臺,

做為品質同道溝通與學習的工具,

讓我們在這無際的網路平臺中,

相互激蕩新理念、新概念、累積新體驗。

 

我們有一個願景,

希望能運用我們累積的理念、知識及經驗,

將它轉化為方便華人世界使用的想法、方法及工具,讓它們樂於使用。

假如我們能做到這點,

那麼我們就可以無愧地說:「作為品質人,我們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了價值。」

 

附件二】QKC 運作準則(摘要)

(1) 宗旨:結合品質同道,實現共同願景。

(2) 會員:由QKC會友所組成,其基本資格要件如下:

A類會員:認同QKC理念,樂於學習,能按時出席QKC研討會及網路活動,願分擔責任與義務者。

B類會員:認同QKC理念,樂於學習,能參加QKC網路活動者。

C類會員:認同QKC理念,出席QKC研討會及網路活動頻率每年低於 20%者。(3)責任與義務:出席研討會及參與網路活動,每人每年至少發表一篇專文或從事企業診斷/專題演講。需要時,分擔任務。 

  會友出席均在網站公佈。         

(4)集會:1.現場:每月至少集會二次為原則,得視情況需要而增加。

     2.網路:隨時上網,每週至少一次。

(5)召集人:本聯誼會設召集人一人,由會員于春節前後聯誼會時選舉產生,連選得連任,最多五屆。

(6)召集人職責:

  • 依品質知識社群(QKC) 運作準則行事。

  • 落實宗旨與目標之達成。

 

(7)執行秘書:主持人得指派執行秘書一人,協助召集人執行任務。

(8)研討活動:會員例會以專題演講及討論方式為主。

    社群例會均由會員選定專題,以研討會方式行之,演講時間以九十分鐘左右為原則,其餘時間討論與答問。

  • 例會時間:特定週五晚上7:00~9:00

  • 地點:品質學會九樓教室

 

(9)其他注意事項:

  • 報告題目的選擇及內容務須注意聚焦於品質相關議題,「領先趨勢、市場導向、及創新」且能為參與成員增加價值者為上選。

  • 盡可能使用電子郵件或傳真聯絡。盡可能使用電子郵件或skype/QQ or line

  • 快速回應任何通知。

 

   

(10)研討會時間分配:      

 

內容

7:00-8:30                                                  

 

專題報告

時間分配,得機動調整之。

8:30-9:00                         

 

專題討論

 

 

研討會主席由前一次專題講員擔任。                                             

*有意加入成為會員者,請填寫QKC會員資料表

QKC會員資料表

姓名

工作單位

職稱

電郵

 

 

 

 

 

 

附件 三】共同創作分享辦法草案

(1)創作講義由具貢獻者共同署名。

(2)創作講義歸QKC共有。

(3)若有機會出版且有盈餘時,依創作比例分享成果。

(4)貢獻度從百分之五起算,二人以上屬共同創作。

(5)貢獻度低於百分之五者,列入感謝名單。

附件四QKC歷屆服務人員表

屆次  

 

召集人

副召集人

執行秘書

1

2004/03—2005/03

林公孚

盧瑞彥 陳寬仁

朱慧德

2

2005/03—2006/03

陳寬仁

朱慧德

林公孚

3

2006/03—2007/03

朱慧德

 

林公孚

4

2007/03—2008/03

李景文

 

林公孚

5

2008/03—2009/03

潘耀徽

 

林公孚

6

2009/03—2010/03

蕭亞洲

 

林公孚

7

2010/03--2011/03

蕭亞洲

 

林公孚

8

2011/03--2012/03

蕭亞洲

 

林公孚

9

2012/03--2013/03

蕭亞洲

 

林公孚

10

2013/03--2014/03

官生平

 

林公孚

 

附件五】志工團成員

20128月志工團成員:我方在廈門加入志工團者,包括:楊錦洲、高辛陽、王治翰、蔡耀宗、陳寬仁、翁辰修、侯春明、盧瑞彥、余豐榮、畢威甯、官生平、周俊憲、林公孚等共13位,在臺北加入志工團者,包括:任克之、陳燕坦、蕭亞洲、陳麗竹、徐堯、黃娟美、戴久永、陳良光、謝安晉、張文貴、潘治平、王晃三、來新陽、張有成、許芳勳、劉健雄、周芳蘭、張天宇、湯升功、陳秋菊等20位,共33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