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活著

 活著》是中國作家余華的一部經典長篇小說,其背景聚焦於20世紀中國歷史中的幾個重大階段,包括國共內戰、大躍進、大鐵網(即鐵路建設)、人民公社時期及文化大革命等,深刻展現了在這些動盪年代裡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命運。

  • 背景重點:

1. 國共內戰(1945-1949

  小說的早期背景涵蓋了國共內戰時期,主人公福貴從一個富家子弟逐漸淪為普通農民的命運改變。內戰的影響不僅局限於軍事層面,還深刻影響了社會結構,許多地主階級在這一時期因土地改革而失去財富。

2. 新中國成立後的改革與大躍進(1958-1962

大躍進是小說的重要歷史背景之一,這場以鋼鐵生產和糧食增產為核心的運動帶來了全國性的大饑荒。人民被動員投入大煉鋼鐵(象徵「大鐵網」),農村因「人民公社化運動」集體化,失去私人財產與自由,導致社會矛盾和大量飢餓死亡。

3. 人民公社時期(1958-1982

  小說描述了人民公社的集體化生活。福貴和他的家人被迫適應集體耕作,儘管他們努力生存,依然無法避免政策錯誤帶來的饑荒和貧困。

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家庭和個人生活遭受政治運動的嚴重衝擊,年輕一代(如福貴的兒子有慶)因參與集體活動而喪命,反映了這一時期家庭崩潰與人性被壓抑的慘烈。

  • 小說意義:

  透過福貴這個小人物的經歷,《活著》展現了中國現代史的動蕩與沉重,強調個人命運在大歷史中的無力感。餘華以樸素的筆觸記錄了普通人在困難年代的苦難和堅韌,傳達出一種對生命的頑強敬意。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

  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

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

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

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

  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

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著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

  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 只剩下自己。

  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老年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

”。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

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著的呼喚。余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

——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

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

  活著,在我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

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痛欲絕,還是倖免於難的麻木。

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在我們經歷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悅,抑或是何等的

艱辛苦難,只要活著,再多的苦與累終究會被時間一一磨去棱角,或許在那時我們已經記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們總說人猶如那樹葉,抽芽、舒展、枯黃、飄落,終究腐爛在泥土裡。但

我想這不應該是我們懼怕和擔憂的,樹葉的美還在於襯托鮮花的嬌豔,我們的一生終究還有過程的美麗。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但終究品味著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終究還有福貴活著惦念著他死去的親人。

活著就是一種幸福。這本書於我看來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貴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鬥,經歷了文革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為命,默默的活著,無牽無掛的活著,在死亡的陪伴下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

我想余華最想告訴讀者的是:活著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去面對一切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裡的一種力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每日一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