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楊家將
楊家將是以中國宋朝為歷史背景的系列故事小說及戲曲、京劇劇作,以北宋楊家的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楊家三代戍守北疆及精忠報國的抗遼/西夏之人物事跡為原型藍本,經過漫長的發展,歷朝眾人所改編杜撰虛構添加人物及情節演繹而成。原本載於史實上北宋楊家三代主要三位將領被鋪寫成了五代數十位男女英雄;原本只是男兒的鐵血沙場,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英雄。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歷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
- 人物原型及正史記載
(1)楊業生平
楊業(923年-986年),本名重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少事北漢開國之君劉崇,賜姓劉氏,改名繼業。官至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領建雄軍節度使,號稱「太原驍將」。宋太宗平定北漢,命其恢復楊氏,單名業,授鄭州防禦使,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防禦契丹,以功升雲州觀察使。在陳家谷之戰中力戰被擒,絕食三日而死,卒年六十四歲,追贈檢校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授其子供奉官楊延朗崇儀副使,殿直楊延浦、楊延訓為供奉官,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為殿直,另有一子楊延玉已在陳家谷戰死。
(2)楊延昭生平
楊延昭,本名延朗,是楊業六子,長期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高陽關路馬步軍副都部署,官至莫州防禦使,在邊防二十餘年,與另一名將楊嗣並稱「二楊」,契丹頗為忌憚,目為「楊六郎」。死前兩年因避諱趙玄朗而改名延昭,卒年五十七歲。授其子傳永、德政、文廣班行。
(3)楊文廣生平
楊文廣,字仲容,楊宗保之子,隨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狄青南征,以供備庫使充廣南西路兵馬鈐轄。長期在夏、遼邊境任職,官至興州防禦使、侍衛親軍步軍都虞候、定州路兵馬副總管,追贈同州觀察使。
- 小說
楊家將故事主要有兩個系統:一為《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楊家府演義);一為《南北宋志傳》(楊家將傳/楊家將演義)。歷代相關之戲曲曲目及小說評書版本相當多。每個版本都不等的歧異。 楊家將系列故事一般從呼延贊的身世切入。呼延家與楊家有若干的聯繫,所以另有評書《呼家將》。整個故事始終伴隨著朝廷的忠奸鬥爭,支持、保護楊家的重臣先後有八賢王、王延齡、寇準、包拯等人,而壓制、迫害楊家的先後有潘仁美、王欽若、龐籍等。
楊家在楊家將演義並沒有所謂著名絕技,只有記載楊業的大刀絕技出色,楊延昭的長槍使得不一般,後來評書經過修改後,楊家的絕技是「楊家槍法」。
楊繼業(楊令公)娶妻佘賽花(佘太君、楊令婆),生七子二女:大郎楊延平(妻張金定)、二郎楊延定(妻雲翠英)、三郎楊延安(妻羅素梅)、四郎楊延輝(妻羅氏女/耶律瓊娥)、五郎楊延德(妻馬賽英)(後來於五臺山出家)、六郎楊延昭(妻柴美容)、七郎楊延嗣(妻杜金娥),還有義子八郎楊延順(楊家將演義沒有這個角色,近代評書才添加的角色,原名王英,楊繼業之亡友王子明之生子)(妻姜翠屏/耶律瑤娥),楊家將演義統稱為楊家將,而角色稱為楊家七子,近代評書改稱為「七郎八虎」;二女是八妹楊延琪和九妹楊延瑛。金沙灘一戰,有七子去,六子回的歇後語。楊繼業不甘被俘而撞死李陵碑自盡,大郎、二郎、三郎為保宋主而戰死。四郎被俘,化名木昜,被招為契丹駙馬,才有後來的四郎探母。五郎寡不敵眾剃髮為僧逃過追兵,悟道後去五台山出家為僧。六郎單獨殺出重圍返還朝廷告狀,七郎找潘仁美救援,反被潘仁美綑綁射殺。有些評話版本中,八郎流落北邊,後也被招為駙馬。今有京劇名段《金沙灘》、《四郎探母》和《五郎救弟》等。
因潘仁美設計陷害,楊令公兵困兩狼山。七郎突圍求救,被潘仁美亂箭射死。救兵不至,老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京劇有名段《李陵碑》。
楊六郎延昭娶妻柴郡主(柴美容),生子楊宗保,麾下有孟良、焦贊。《楊家府演義》與正史最顯著的差異,是在楊延昭、楊文廣父子之間,插入楊宗保、穆桂英一段,這樣楊延昭和楊文廣就成了爺孫關係。為破天門陣,孟良上五台山請來五郎,五和尚說要降龍木作斧柄。楊宗保去穆柯寨尋降龍木,邂逅穆桂英,經若干曲折,二人終成眷屬。於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楊五郎陣斬蕭天佐。
楊宗保和穆桂英有女楊金花(有些版本作楊宣娘)、子楊文廣(明代熊大木的小說《北宋志傳》中柴郡主在天門陣戰役時沙場產子得到文廣,楊文廣為楊宗保之弟)。但楊六郎死後,楊家已然男丁凋零;然而西夏犯邊,這才有十二寡婦征西。楊門女將也很厲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燒火丫頭楊排風,使一根燒火棍,尤勝鬚眉,深得佘太君喜愛。
【啟示錄】
《四郎探母》取材于<北宋楊家將>故事,北宋初業,宋遼爭戰,宋軍大敗,楊家將傷亡慘重。老令公楊業及多子戰死,四郎楊延輝被俘,隱瞞身世,改名木易,被遼主蕭太后看中招爲驸馬,與鐵鏡公主聯姻。
十五年後,六郎楊延昭與母親佘太君奉旨北征,率大軍來至雁門關下。楊四郎得訊後思母心切, 急欲過營探母,無奈敵壘阻隔,難以成行。只好悶坐宮院自思自歎。四郎的情懷,被溫柔善良的鐵鏡公主察知,四郎詳述隱情,剖白身世,打動公主。公主盜令箭,助四郎夤夜出關會親。楊家骨肉重聚,互訴離情。天將破曉,四郎守信,與全家泣別,返回遼營。蕭太后知情後大怒,欲斬四郎。公主爲之求情,終被赦免。
此劇是當年老兵最愛,可惜今已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