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

  張作錦著  2022/12/30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

  1. 作者簡介

  張作錦,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2022 12 7日在《聯合報》「名人堂」專欄以「江山留與全民愁」為題撰文說,「老報人張作錦先生在聯合報寫了27 年憂國憂民的感時篇,集合成冊,取名為《江山勿留後人愁》,台灣近10 年來更加崩壞到無以復加,見此情景,張先生恐怕要愁上加愁了」。

 其實,在2015 年與《江山勿留後人愁》同時出版的,還有另一本書《誰說民主不亡國》,對台灣實踐民主過程的各種危機,提出警訊。觀乎這些年來台灣民主政治的日走下坡,逐漸到不堪聞問的地步,這恐怕才是所有志士仁人要發愁的「核心問題」。

 張作錦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平生只有一個職業,記者;只有一個工作單位:聯合報。做過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和社長。退休後受聘為顧問。

 2015年獲總統文化獎,是目前唯一獲此殊譽的媒體人。

 「敢以退休忘國是,且拚餘力作書癡」。這是書法家朱玖瑩先生退休時自書的聯語,張作錦把它照相放大裝框,置於案上。他說,「豈敢高攀,但心嚮往之」。

  1. 內容簡介

  彙集三十餘位清末民初重要人物,傳述高貴情操 再現鮮活身影本書為前聯合報社長、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先生於聯合報副刊《今文觀止》專欄的集結。

 《今文觀止》,相對於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的《古文觀止》,所選之「今文」囊括晚清半文半白體及民國白話文,大約以敘事忠誠、議論懇切為要,有別於閒逸的「現代散文」。這些文章擱淺在歷史河道轉彎之處,經作者沿流採揀,擷取關鍵時刻盪漾人心的文獻,重塑三十餘位時代人物的作為,再現他們鮮活的身影。

  1. 名家推薦

 主持宜昌大撤退的盧作孚先生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國英雄,他跟鄭國的弦高一樣,但是弦高只是犧牲了十二頭牛,他卻賠上了整個身家性命。

 抗戰初期,他以個人的輪船公司擔起了「宜昌大撤退」的重任,在四十天內,把二百七十萬軍人、三十萬噸武器彈藥和十萬噸生產機器全部搶運到重慶。如果沒有他,不要說別的,就這三十萬噸的武器和彈藥落入日本人手裡,我們的抗戰還要怎麼打?

 若沒有這本《今文觀止》,把清末民初這些重要人物彙集在一起,傳述下他們高貴的人格與情操,我們哪裡會知道他們的貢獻與犧牲,更不要說被後人所景仰了。張作錦先生為了「不容青史盡成灰」,廢寢忘食的收集散失已久的資料並親去探訪這些名人的故居和紀念館,經歷多年辛苦才寫成這本書。在抄襲氾濫的現在,這種做學問的態度值得我們敬佩與效法。——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在這部取材豐富、觀點銳利的作品中,作者透過三十餘位清末民初人物的生平故事,對近代中國的百年動盪進行了深刻且立體的描繪,字裡行間都可感受到這些文人志士的憂國憂民;書中還寫到幾位對二十世紀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外國人,包括在華五十年、為中國建立現代化海關系統的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以及將共產黨和毛澤東首次介紹到西方的美國記者斯諾(Edgar Snow)。

 他們的言與行、成與敗,影響了中國百年社會走向。

 台灣此時此刻身在二十一世紀二〇年代,面對強權競逐,要記住先人的智慧及教訓,將國家視為「我們的青山」,避免淪為被操控的卒子,成為大國霸權的籌碼。

 這本書提供了國人,尤其年輕一代,百年來中國的挫敗及省思,書中的材料應當變成年輕一代奮起中,不可或缺的學習素材。——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秉持報人精神,作老關切社會民生,近三年埋首於故紙堆中,思辨求索,挖掘可感的人物事蹟,藉前人生命價值的實踐以對應今日社會,向歷史的提問再次提問,期勉今人不要對文化失去溫情,不要對歷史失去敬意。

 書中舉述了諸多不同領域中人的言行,我沒點到名的還有:光緒皇帝、孫中山、胡適、嚴復、俞大維、盧作孚、張學良……,及兩位與中國國局有關的洋人。──有看不盡的生命際遇、世途遺恨,有道不完的風骨情采、人格操守!

 獨立蒼茫,這些聲音會是空谷足音嗎?文章登在《聯副》時,我未曾錯過,而今整卷拜讀,更深受召喚。「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不期然生出了杜詩的感懷。——陳義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推薦文字依推薦人姓氏筆畫排序)

  1. 目錄

為什麼要寫《今文觀止》

出版者的話/高希均

上世紀關鍵人物的言行 啟發這一代人的奮進

序/洪蘭

歷史的靈魂與容顏

《今文觀止》彌補了當前歷史教科書的不足

自序/張作錦

國家要文明,也要強盛

能從「故紙」中找出「今朝」的答案嗎?

第一部 國無力量,人民何依?

史大林面斥蔣經國「說廢話」

從國家力量問題想到外蒙獨立、控蘇案和蔣廷黻等這些人

胡適:國家是我們的青山

若是國家沒有了,我們到哪裡去呢?

孫中山若見了李鴻章就不革命了?

他〈上李傅相書〉首提人盡才,地盡利,物盡用,貨暢流,惜未受重視

林則徐: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

第二部 睜開眼睛,瞭望世界

徐光啟,把「賽先生」引到中國門口

論西學」和「洋務」比李鴻章和嚴復早三百年

順治入關讀了徐光啟的兵書嘆息崇禎未採用他言

魏源、鄭觀應,清代兩個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海國圖志》讓中國人知道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盛世危言》指出改革不在船堅砲利而是政治制度

一百二十四年前透過《紐約時報》的訪談

李鴻章問:美國配稱作自由國家嗎?

嚴復,以一人之力,譯出一代思潮

他未能參建海軍,入「籌安會」,吸鴉片,均無損其偉大貢獻

第三部 戮力國事,生死以之

譚嗣同偽造家書救了父親一命

「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英雄,為革命捨身,救親救國一肩擔

俞大維,國民黨重用他,共產黨褒揚他

錢學森說, 他是「兩彈一星」的「始祖園丁」,不能忘記他

盧作孚,宜昌大撤退,為國家保留抗日資本

以個人輪船公司獨任艱巨,四十天內把人員和物資搶運到重慶

一九四九年經中共從香港請回大陸,公司被合營,人受辱自殺

蔣的陳布雷、毛的田家英,「從道不從君」?

這兩人都向領袖進過忠言,都未被採納,最後都以「屍諫」

第四部 斯文已喪,巨星殞落

王國維、老舍、傅雷,三位「殉文化」的文化大師

陳寅恪說: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

必感苦痛,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

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不歡喜國民黨,拒絕了共產黨, 最後死得非常慘烈

梅貽琦,真正君子,一代斯文

他辦大學,重大師不重大樓;他掌管庚款,太太卻擺攤養家

錢穆:對本國歷史應懷有溫情與敬意

從《國史大綱》想到「素書樓」和「歷史課綱」

看梁啟超認真罵人(附張幼儀)

罵得徐志摩無地自容,罵得袁世凱未能稱帝

附: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新冠疫情使人無意間在紐約遇上張幼儀

第五部 教育救國,豈在朝野?

西南聯大:茅屋大學,大師教出大師

從那個窮學校的紀念碑文,懷想那個時代和那些人

容閎,「兩個祖國」之間有解乎?

「中國留學生之父」致力送幼童去美讀書

目的在救中國,豈料今天中美勢若水火

張元濟,他的印書館走出十位大學校長

清末進士參與變法失敗,致力「平民教育」救國

並把小小的出版社變成集才館、儲才館和育才館

鄭板橋:風俗偷,則不同為惡

他關懷社會,忠厚待人,不同流合汙,好品性為書畫盛名所掩蓋

光緒皇帝學英文

看看那群外國人苦苦愛中國的「區區愚誠」

武訓、王貫英、丁龍,「窮人」興學記

三個行乞者、拾荒者和「豬仔勞工」

在太平洋兩岸轟轟烈烈的辦教育事業

第六部 千秋功過,任人評說

張學良,「中國人」,是條漢子!

東北易幟,西安事變,影響國家命運,千秋功過留給後人評說

葉公超,擅離文學樂土,亡於政治叢林

自認一輩子吃脾氣大的虧, 張群勸他「凡事要聽話」

七十年後重讀毛澤東「窯洞對」

當時他說中國需要民主,現在大陸強調治理模式

第七部 兩位洋人,影響中國

赫德,一百二十年前預言中國大崛起

在華五十年,做了中國「頂級大官」,銜至尚書,三代正一品。

為中國建海關制度,助中國辦外交爭權益

斯諾,看了「文革」,後悔寫《西行漫記》嗎?

他原本欽佩毛澤東,但晚年在日記中改變了看法

跋/陳義芝

看不盡的生命際遇,道不完的風骨情采

讀張作錦《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

張元濟,他的印書館走出十位大學校長

 提起近代中國的教育家,大家一定會想到北大校長蔡元培。但是,商務印書館負責人張元濟,亦不遑多讓。蔡元培的教育在學校,張元濟的教育在社會。蔡元培是「菁英教育」,張元濟是「平民教育」。蔡元培的學生不過成千上萬,張元濟的「受業弟子」則是千千萬萬。

 懷著這樣的敬意,二○○九年我到上海,專程去瞻仰「張元濟故居」。沿著淮海中路,一邊找一二八五弄二十四號,一邊在腦海裡「編整」張元濟這一生。

 張元濟,字菊生,生於清同治六年,即公元一八六七年,祖籍浙江海鹽。那個時代的青年自然要讀書求功名。他縣試、鄉試都名列前茅,入京會試得中進士。三次考試都與蔡元培「同年」,名次也高於蔡。蔡元培留任翰林,張元濟任刑部主事,不久升為總理衙門章京。

 張元濟的宦途雖然平坦,但國家的命運卻非常坎坷。外國不斷大軍壓境,中國不斷割地賠款。張元濟開始重視西學,學習英文,並與友人合辦「通藝學堂」,推展新式教育,希望能以這些努力裨益國家。年輕的光緒皇帝一心想有所作為,改變清王朝腐敗無能的局面,他如飢似渴地閱讀介紹西方新知識的書籍。負責給皇上採辦新書的任務交給了總理衙門,最後落到章京張元濟頭上。張元濟後來回憶說:難得的是這位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的專制皇帝,居然有新思想、新見解。那時,元濟正在總理衙門供職,皇上希望看新書,差不多天天都有條子到衙門裡要書,都是我承辦的。

 當時北京城的書肆,充斥的都是經、史、子、集之類傳統的國學書籍,有關西方新知識的書不多見。張元濟只好以自己所藏的書,連同向親友借來的新書,呈送光緒閱覽,每次進呈書籍都要署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臣張元濟呈」的字樣。張元濟晚年還清楚地記得其中有一部黃遵憲編著的《日本國志》,是光緒指名要看的書。

 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開始了史稱「百日維新」的變法改革。(下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每日一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