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名校搶著學「中國式管理」

 

  天下雜誌556 2014-09-16報導經濟學人》專文稱:中國崛起,不再只是靠廉價勞工和資本研究中國式快速創新的竅門,成為西方管理學界新潮流。 相對於針對印度企業的書寫,很少西方管理大師花時間了解大陸企業管理的訣竅。他們以為,近年中國企業的快速成長,靠的都是大量廉價勞力,或政府出資支持,與創新無關。但大陸企業的發展,不光是來自大量勞工和資本。很難想像中國教育系統、科系產業快速成長,沒有催生新的管理思潮趨勢似乎正在逆轉。

最新一期《MIT史隆管理學院評論》,大幅介紹中國的創新和管理知識。其中,論文〈加速創新:中國的新挑戰〉提到,中國和戰後日本一樣,都在檯面下低調創新。中國企業用技術加速生產,也縮短產品開發時程他們把創新過程切割成許多步驟,再分配給無數團隊完成。上海藥廠藥明康德尋找慢性C型肝炎療法,就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由幾十位員工負責,再用德國軟體相互串聯,管理生產線。

歐美軟體公司往往先推產品「試用版」,中國企業則是期待消費者共同創作,提供回饋,企業再以此調整產品。最新一期《哈佛商業評論》裡的〈中國管理學〉也分析,消費經濟飛速成長,中國企業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日漸新穎。中國企業重視速度和產品多樣性。生產嬰兒車、兒童安全座椅的好孩子(Goodbaby),每季生產一百項新商品。建商遠大集團則把建材做成模組,分開生產、拼裝。這是歐美國家談論已久,執行卻有限的概念。

大企業也把權力下放,保留彈性家電業龍頭海爾旗下有上千個迷你企業,但都直接向董事長報告這和日本企業重視年資、凝聚共識的特質大相逕庭。大陸企業在供應鏈、人力等資源不足的狀態下,也靠創意打造完整生態系統。除了汽車、民航產業以外,許多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領先外商。歐美企業必須因應、學習中國的快速研發能力,而他們正在改變。大陸企業靠的不只是壓低成本,也用管理技巧,縮短研發時程,因應市場變遷,以征服家鄉以外的新興市場。(彭子珊譯)

 

【啟示錄】

1.          大陸的快速崛起,得力於中國教育系統、科技產業快速成長,尤其是教育系統大量吸收是國內外頂級人才,鼓勵教授走進企業、允許眾創空間等孵化機構擴大經營范圍,實行“非禁即入”。提供大學生創業場所。高校要積極創造程式,創新反擔保模式,降低反擔保門檻,允許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為基地(園區)內大學生創業實體提供擔保。

2.          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思想重新站上主流地位。

3.          中國式快速的研發創新和自創的管理模式,成為進步的加速器。

4.          想抱美國大腿求生的短視政客們,該醒醒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