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環保產品、從做起

                                                       林公孚

                                                               96/2/10

一、前言

  導演戴維斯古根漢執導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中,記錄美國前任副總統艾爾高爾,他在2000年總統大選敗選之後,重新調整自我的生活方向,全心全意為全球暖化的問題付出時間與精力,在全世界各地的全球暖化巡迴演講,正告世人:「我們正坐在一枚定時炸彈上面,如果全世界大多數的科學家是正確的,人類只有十年的時間避免一場大災難,足以讓地球的氣候系統一片大亂,造成嚴重的氣候遽變,包括極端的氣候變化、水災、旱災、流行性傳染病大量散播以及致命熱浪,災情之嚴重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而且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而我們這些老百姓在事情尚未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必須儘快採取行動阻止浩劫發生。」

最近英國《獨立報》報導了氣候變暖的問題,報導引述專家陳列出一些讓人觸目驚心的數據,例如地球上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降低,在這個世紀,二氧化碳的水平可能增長44%,到2100年,氣溫可能上升了攝氏6度。

今年二月英國《衛報》報導,諾 丁漢 教授彼得‧史密斯警告,再過20年地球氣候將達到無法補救的地步。 史密斯 教授表示,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 380PPM,預計當二氧化碳濃度達到820PPM,氣候將無可救藥,而以每年2PPM的增幅計算,目前僅剩20年的時間。

近年自然災害頻傳,擔令人心憂。遠者如:土耳其大地震、東南亞海嘯、熱帶巨風Katrina重創美國紐澳爾良,近者如今年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為主的農業地帶乾旱,西歐與美國所謂的「(暖)湖效應」暴風雪,亞洲地區的馬來西亞水災,湖南、上海及桃園機場大霧,山西大雪,但哈爾濱與日本的冰雕卻提前融解,以及130年未見的東京今冬無雪,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0.72度,創下127年來新高…凡此不勝枚舉,此皆地球暖化現象所造成的。但是更令我們擔心的是:嘉南農田蕃茄毒素病、病死豬肉、有機米發現農藥殘留…以及直接重創台南地區600公頃香瓜生產失敗的事件。

我們若追根究柢,問這種現象之產生,是誰造成的?該由誰來負責?英特飛(Interface,Inc)總裁兼執行長查理艾特爾(Charlie Eitel),早已為我們提供了解答。他曾於1996年在波士頓以「規劃明天」為題,告訴聽眾們:「我經營一家製造公司,在1995年生產與賣出價值8.02億美元的地毯、紡織品、化學品、和用於商業與公共建築室內裝修的地板材料,1996年的銷售額可能高達10億美元。」當他首度徹底調查整個供應鏈時,他發現1995年,該公司與供應鏈上的廠商總共從大地中取出與加工了12.24億磅的原料,其中2/3來自石油、煤和天然瓦斯,它們都是屬於無法還原、不可再生的。尤有進者,它們在燃燒時變成二氧化碳與其它物質,其中大多有毒,這些物質排放到大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與地球暖化現象。面對這種情況他指出:「這些都在掠奪大地,這是一定要停止的」。他的這段話,顯現出他的道德良心,與企業的社會責任。

因為大地是一切物種之母,它若受到恣意破壞,人類將無法生存與繁衍,我們能不心生警惕?

 

二、環境保護是世人面臨的共同問題

環境保護問題,是工業化以來的潛在問題,由於人們大量使用不可再生的石化燃料,如媒、石油,作為動力機械燃料,其後果到50年代開始浮現,90年代後,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包括水系統、大氣、土地等,使得動植物物種逐漸減少,嚴重地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我們可從如下環境保護重要里程中,得知一二:

  1956年,英國通過「清潔空氣法案」用以掃除英國冒煙的煙囪與繚繞的淡黃污霧。1958年,當代環境保護主義先驅--瑞秋‧卡森女士,發表寂靜的春天一書,將世人由當時廣泛使用化學藥物﹙DDT﹚毒害地球的危機中喚醒,引起世人注意農藥的危害。包括殺蟲劑與除草劑,造成原先生活在這塊地的生物,如蚯蚓、蟲、蟬、蟋蟀與蟻等全被傷害。也使我們思考與反省:人類該如何運用智慧,看待自己與地球生態環境間的關係?

  19726月來自110個國家的1200位代表參加聯合國舉辦的「人類環境」會議。同年,英國「皇家環境污染調查委員會」提出一份有關入海口、空氣、河川和田地污染數據的調查報告,看了令人心驚。

  1985年,全球媒體報導,人類製造的污染已經在地球大氣層中戳了個大洞,導致全球氣候愈變愈壞。我國行政院環保署宣稱:「20069月更出現史上最大的南極臭氧洞,面積已經超過兩個南極大陸,甚至大於北美洲大陸,達到29.5百萬平方公里。」

近年地球生態回應了過去我們待它的冷漠與無情,從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地震、風災、旱災、水災、土石流、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為之驟變,無一不使我們驚覺人類的渺小與生命的脆弱。

媒體報導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委託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爵士進行關於氣候變化之經濟衝擊的一項研究評估報告指出,目前若不採取行動來緩和氣候變化,則所造成之損害成本將會節節高升,而且如果排放減量政策設計良善,減量成本將處於可控制範圍內。史登估計全世界需投入全球國內生產毛額百分之一,來做此事,否則未來將多付出5倍至 20倍以上的代價來彌補。 

除了以上所觀察的事實外,我們也發現目前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環境政治"亦將成為國際關係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如何做環保、愛護地球,也終將成為全球每一個人的責任。

 

三、相關環保規章與管理系統

  談環保產品,需涉及環保法令規章、禁用物質、及管理幾個層次,茲概述如下:

(一)法令規章

環保規範與禁用化學物質規定繁多,茲將與電子產品製造相關的重要限制法令規章及其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1.     鎘指令(91/338/EEC)為保護環境而限制鎘的使用

2.     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指令(PPW)2004/12/EC主要限制包裝材中不得含有重金屬有害物質,及明定包裝材廢棄物之回收與再利用目標。

3.     電子電器產品有害物質禁用指令(RoHS)2002/95/EEC):RoHS 禁用物質名稱、 RoHS規範濃度(ppm)、鎘 (Cd)、鉛 (Pb)、汞(Hg)、六價鉻(Cr6+)、多溴聯苯類(PBB)、多溴聯苯醚類 (PBDE)

4.     廢棄電子電器產品指令(WEEE)2002/96/EEC):主要規範電子電器產品製造商(品牌商),對其製造與銷售之電子電器產品,須負起全面性回收與特定比例之回收循環使用率。

5.     能源使用產品設施生態設計架構指令(EuP)(2005/32/EC),針對使用能源產品以生命週期為基礎,採用生態設計方式(ecodesign)。以及能源使用產品之環境化設計要求事項之綱要架構,和修訂第 92/42/EEC 號理事會指令與第 96/57/EC 號與第 2000/55/EC 號歐盟議會與理事會指令。

6.     歐體電池及蓄電池含有某些危險物質指令(2006/66/ EEC指令。

7.     中國大陸「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管理辦法」(MII39)係由其電子信息產業部主導,它以RoHS指令的要求,使包括10大類100多種產品能夠管制其有害物質支使用,亦配合歐盟RoHS指令要求,使所有含有鉛、汞、鎘及國家公告之化學物質等7種有危害元素的電子產品受到限用。

8.     適用於聚合與紡絲或終端產品加工的ECO Textile Requirement 環保規章要求.

9.     其它:日本勞動衛生安全法-石棉類、德國衛安法化學品禁用規定-應用於木業及紡織業的塑料添加劑、紡織品除臭劑、抗微生物整理劑、用於木製品作為保存劑、美國禁用短鏈型氯化石臘、…等,均應就企業個別情況予以關注。

(二)管理系統

  企業欲做好環境管理工作,須參考如下相關環保管理系統予以實施:

1ISO 140012004環境管理系統-使用要求指引。

2ISO 14031環境績效評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提供設計與環境績效評估之使用以及環境績效指標之選擇。

3環境管理系統-環境考量面整合於產品設計及發展ISO/TR 140622002,此標準亦為推動歐盟環保指令WEEERoHS與由ISO 140012004切入歐盟指令時之有效工具。

4有害物質管理系統標準 QC 080000/IECQ HSPM:係由「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 (IEC)」下「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電子零件品質評估制度 (IECQ) 200510月公布的「有害物質流程管理系統(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HSPM) 技術標準」。此標準係以ISO 9001:2000為基礎的一項國際認可綠色管理標準,用來管理製程、產品及零件中有害物質,使其具有符合RoHSWEEE之能力。

 

四、徹底防止全球暖化需有具體作為

   從以上的諸多事實顯示,企業產銷活動,常是破壞地球環境的元凶,企業經營者必須在做法上做巨大的轉變,不但要節約能源、資源再回收利用、降低浪費和防止污染,也要觀察環保法規要求,從事持續不斷地改進,並從制度與方法二層面切入,做法如下:

(一)制度

參考相關國家環保政策與法規,建立健全企業環境管理及資源管理制度,逐步推行企業綠化工作,以促進企業永續發展及達成資源有效運用之目標。

(二)方法

      我們可從設計、生產/製造、行銷、管理、供應鏈管理、複合式經營模式、及使用再生與替代能源等方法著手,簡述如下:

1設計:參考「ISO TR 14062環境考量面整合於產品設計及發展」,並採取綠色設計概念,包括:(1)避免毒性物質、國際列管物質、有害物質…等之使用。(2)不同設計之環保化比較。(3)產品所含的有害物質及回收的設計考量等要求,(4)以再生材料取代不可再生材料等。例如生產嬰兒車、嬰兒床等為主的明門公司,其產業特性並非屬高污染性的產業,但因製程中若干工序如塗料、印刷油墨及烤漆部分,難免產生空氣及水污染,並須耗用能源。因此該公司針對資源耗用、能源節約以及污染防治方面,設計一套系統性的作業原則,並納入生命週期評估概念,以評估生產設備的資源投入與污染排放的狀況。

2、生產/製造

採取清潔生產/製造概念,所謂清潔生產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就製程言包括節省原料及能源、不用有毒原料、並減少排放物及廢棄物的量及毒性;就產品言,在於減少產品生命週期對環境的衝擊;就服務言,清潔生產在於減少因提供服務,而對於環境造成影響。」它需要藉由改變態度、有效的環境管理、以及科學的評估方法來達成。

經濟部技術處為落實科技專案清潔生產技術之研發,已於八十八年度科技專案計畫中,委託工研院化工所進行科技專案計畫清潔生產評估作業程序之開發,其作法如下,可供業者參考:

  • 對於研發過程中不會產生廢水、廢氣、廢棄物的計畫,在建議書階段進行評估即可,無須進行「細部計畫書階段」之評估;
  • 本軟體設計之清潔生產定量指標計有:廢棄物產生指標(WGI)、能源消耗指標(ECI)、溫室效應指標(GWI)與危害性指標(HZI),其中,前三項可以由軟體自動計算並將結果帶出;
  • 清潔生產評比方式有三種:自己與自己比、自己與別人比、自己與理論值比。因此,使用者必須填寫清潔生產有關之本計畫預估值、市售相同功能產品或製程值、理論值之資料。
  • 提供國內列管毒性化學物質、美國33/50管制化學品清單、瑞典17項優先減量物質清單、溫室效應氣體等相關資料庫。

一般而言,生產/製造活動可概分為:輸入、生產/製造作業、輸出三部分,如下圖生產/製造作業系統所示:

 

 

    

              圖一   生產/製造作業系統

 

  • 輸入:包括人員、機器/設備、物料、能源等。
  • 生產/製造作業:經由加工處理活動而形成輸出物。採用綠色方法生產/製造之例:
  • 輸出:包括(1)產品/服務。(2)廢氣、煙霧、噪音、熱氣、廢水等。(3)廢物、殘渣、瑕疵品等。其中(2)、(3)二項是環保重點。

3、行銷:在環保浪潮衝擊下,企業行銷所面臨的環境日益嚴峻,只有順應潮流開展綠色行銷,例如規劃廢容器回收、啟動再生或再利用系統、消費者配合分類回收等。企業才能在新世紀行銷中取得優勢。

4、管理:運用綠色概念處理財務預算、成本會計、環境管理、獎勵措施等課題。

(1)    財務預算:財務部門需能預估污染成本、廢棄物處理以及符合環保法規要求的成本。

(2)    成本會計:建立環境考量的成本會計制度:為提高企業的環保責任,促使企業綠色研發、綠色設備支出大增,必須適切地呈現在財務報表中。這種會計資訊的記錄、彙總、揭露表達的制度與系統稱之為環境會計(Environmental Accounting)制度,又稱綠色會計(Green Accounting)。例如台積電公司於2002年開始推動並建立環境會計制度,2003年將效益評估工具與環境管理系統相結合,協助各廠區在執行環境管理方案時,同步進行經濟效益評估,以推動具經濟效益的環境管理方案。永光化學也因實施環境會計制度,贏得好名聲。

(3)    環境管理: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系統要求,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廠商在利潤與法令要求考量之外,願意多做的一些對社會環境有利的活動。諸如承諾生產綠色產品或支持社會福利活動。例如:台達電實施綠色管理、無鉛製程、廢物再利用,廢棄物管理等措施,並積極提升電源產品的效率,發展節能產品,大幅提昇客戶滿意度。華碩無鉛無鎘主機板,激勵相關零件及主機板的供應廠商,帶動產業上下游技術升級,以符合環保規章、為產業立下良好典範。

5、供應鏈管理

係指從初級生產到銷售的各階段與運作之順序,包括產品與其零組件之生產、加工、配銷、儲存及處理,凡與這些活動有關的組織,皆應偵檢其產銷過程,可能對環境衝擊的程度。以食品業為例,其供應鏈中直接參與的組織至少包括:食材飼料生產者、收割者、農作物種植者、食品成分生產者、食品製造者、零售商、食品販售服務、餐飲服務、提供清洗與衛生服務、運送、儲存與配銷服務的組織等。間接參與的其他組織包括,設備、清潔與消毒試劑、包裝材料及其他食品接觸材料之供應商等。目前SonyDell等大廠均採綠色供應鏈,要求下游供應者調整生產過程,不用有毒物質的材料加工生產,形成綠色供應鏈。

6、複合式經營模式:利用不同產業間資源互補特性,創造價值。例如台泥公司結合水泥、發電、環保三位一體,利用和平電力公司產生的廢棄物包括:硫、二氧化碳、飛灰、底灰…等。旗下化工公司的化學石膏、石材加工廠之廢石粉、邊材及電廠之煤灰等。均可進行資源再利用。

7、使用再生與替代能源:自民國95年起,農委會配合「能源局」推動「生質柴油」計劃,「建立能源作物產銷體系」,打造綠色油田,為農業跨足能源產業開啟嶄新里程,並逐年擴大能源作物栽培,以提高我國能源自給率,報載高雄市428輛公車使用再生能源「生質祡油」業已上路。美國總統布希在國情咨文中,呼籲「訂定強制性燃料標準,期望在2017年,能使用350億加侖的再生與替代能源。替代能源的來源可以是玉米乙醇、纖維素乙醇或更先進的生化燃料,包括生化丁醇(biobutanol)、生化柴油(biodiesel)及其他運輸能源的替代選項。」

五、環保產品、從做起

我們知道,任何制度與方法莫不由人來執行,其執行效果端視執行者的心態或其環境意識而定。因為人們的行為,係由他們的心態/意識來決定。

所謂的環境意識是指人對待自然與環境的心態,我們是否願意改變已往人與人爭、人與天爭、征服自然的心態?是否願從先哲的「民吾胞也、物吾與也」、「物我一如,眾生平等,萬物一體」的智慧中,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係?我們是否能興起對地球暖化嚴重性的自覺,從節約能源、減量使用塑膠製品做起,以防止地球惡化?以下幾項心念值得我們奉行:

  • 同理心:視你所接觸到的人,如兄弟姊妹,對待天地萬物,如親朋好友,一旦他們遇到困難時,且以同理心相待,施以援手。因為我們知道,無論花草樹木、魚蟲鳥獸,莫不有情,我們也要以情理相待。
  • 感恩心:對大地賜給的一切資源,以及由提供的維持生命與生活用品的世人,心懷感恩。因為我們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 謙卑心:要謙卑地承認我們對自然與科技的力量瞭解不夠,凡事不過度堅持己見。曾堅決反對核電的朝野人士,自以為掌握了權力,可以任意妄為,但核電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全球受歡迎的清潔能源,撫今追昔,真是情何以堪?
  • 慚愧心:由於人類貪婪,過度使用地球資源,導致一些無法再生的資源,逐漸枯竭,我們必須感到慚愧。報載一向倡議環保的英國王儲理查王子,上月偕同一行二十餘人赴美領取「全球環保公民獎」,被「環保團體」譏為「環保偽君子」。相較於我國國家領導人的無節制使用專機的情形,我們該一同感到慚愧!
  • 慈悲心:因人類無知,破壞了保護地球的大氣層,長此以往,必會禍延子孫,能不心生慈悲,而採預防措施?
  • 回饋心:世人與大地皆有恩於我,自問在欣然接受之餘,做了多少回饋工作?能不考慮有所補償?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對世人與大地,做適當的回饋。

讓我們全國上下,尤其是掌握國家機器的當權者,以及大量使用地球資源的經營者們,共同以良好心態,積極的行動,做好環保工作,包括:整治河川、處理廢水、管制污染、分類處理垃圾、廢棄物回收循環使用等。我們深信「改造環境,首先在於改造自心」,因此,要求環保產品,必須從”心”做起。

 

六、結語

認識人地球和自然的關係,了解個人是宇宙整體的一部份,我們要用的慈悲心,去涵蓋一切生物,和整體自然的美,接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觀念。

了解企業是破壞自然的元兇—解鈴還需繫鈴人。

環境主義者保羅‧霍肯(Paul Hawken  呼籲正視:「全世界每年流失250噸的表土,面積相當於澳洲所有的麥田,而飢餓的世界人口,每年以9,000萬增加…」這種現象,豈不是由於人類無知與地球暖化所致?

麥可‧波特/卡拉斯‧林德《綠色競爭力》的觀察:各國立法以求滿足保護環境的需要,雖在普及擴散中,但接受的態度,卻是教人莫可奈何,

雖然每個人都想要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但維持競爭力,卻是企業生存的憑藉,環保法規根深蒂固地被認為將破壞競爭力。

高爾先生以民間力量,投入他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為拯救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而努力。我們是否也該挺身而出,以具體行動,為周邊環保盡一份責任?

我們知道,有好環境、好制度、好方法、好態度,才能造就好產品,「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不僅是一句口號而已,維持一個乾淨的地球,正是你我該付出行動的時候了。

    附啟

1.本文承電機電子環境發展協會來新陽秘書長提供補充資料與修訂意見,謹致謝意。

2.本文發表於96/2/品質月刊

 

參考資料

1.      Al Gore,《An Inconvenient Truth》,St Martins Pr 2006/04/30

2.      ‧安德生著 鄭益明,《綠色資本家》,新自然主義,2006

3.     戴維斯著 宋偉航譯,《綠色企業》,天下,1992

4.     Kit Sadgrove 宋偉航譯,《綠色管理手冊》,天下,1995

5.     Ken Peattie 梁錦琳等譯,《綠色行銷》,牛頓,1993

6.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環境績效與永續發展報告書>,2006/08/28

7.     看守台灣季刊--清潔生產與清潔技術》,第三卷第三期,2001

8.      瑞秋‧卡森著李文昭譯,寂靜的春天》,晨星,1997/1/30

9.     聖嚴,<心靈環保最重要>法鼓雜誌,第26期,民81/2/15

10.   「電機電子環境發展協會」www.ced.org.tw

11.   <清潔生產>,http://cp.e-environment.com.tw

12.  生態效益www.bcsd.org.tw/302_1_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