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心品質學苑(AQI)
林公孚
中壢中原大學工工系有一心品質學苑(AQI),係由熱愛品質的教師所與研究生所組成,每二週會舉行例會一次,以研討品質有關的主題為主,迄今已邁入第14年。
昨(3/30)晚的例會,是由 徐明豊準 博士(將於本學期結束前獲的)報告他的「設計工程九工具」研究心得。他認為可用於設計工程的工具包括: Quality chart (House of quality)、TRIZ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Design of experiments、Fault tree analysis、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Process performance analysis、Control plan等九項,並說明各項皆有其功能目標,和在新產品開發的企業規劃、產品規劃、產品與過程設計、及生產作業管理四階段如何選用合適的工具使用。
設計工程九工具之目標Objectives of D9 Tools
1. . Quality chart (House of quality):界定顧客需求與企劃品質, 並轉換為代用品質特性而決定完成品之設計品質, 以轉換產品品質從「顧客的世界」至「技術的世界」。
2. . TRIZ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解決系統設計 (產品概念發展) 時的發明問題, 以發展最適系統 (產品概念)
3. .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分析產品設計與製程設計所使用之量測系統的變異成分, 以評估量測系統的準確度與精密度
4. Regression analysis: 建立完成品特性與半成品特性, 以及半成品特性與製程條件之間的轉換函數, 以建立產品設計與製程設計的設計準則 。
5. Design of experiments: 發展完成品特性, 半成品特性與製程條件的最適規格 (中心值及公差), 以最小化產品與製程績效的變異 。
6. Fault tree analysis: 分析產品與製程的故障現象, 以累積產品設計與製程設計的經驗與知識, 達成問題再發預防與預測預防 。
7.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及早界定產品設計與製程設計的潛在問題, 並預防其對品質的影響 。
8. Process performance analysis: 特性化產品的設計滿足預期設計規格的績效。
9. Control plan: 提供結構化方式進行具有附加價值之管制方法的設計, 選擇與實施, 以最小化製程與產品變異。
AQI有一項非常優良的傳統,每當研究報告提出後,與會者必須針對主題提出質疑、要求解釋、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簡茂椿老師提供工具使用需配合工作流程做優先性之考量。王晃三老師建議在論文的邏輯架構與工具數量方面,可考慮適度減少,他笑著說:「因為我的名字裡有三,所以偏愛三,假如你沒法割捨,不妨考慮三品組」引得大家笑開了。
我問經常輔導工廠的詹昭雄老師,依他的經驗最常用的設計工具有哪些?他說「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是最常用。我們需要這麼多工具嗎?王晃三老師與我都有同感。
談起「簡單」需記住"KISS"的叮嚀,以及翻閱天下最進推出MIT前田約翰教授《簡單的法則》一書。
AQI正面臨發長停滯的現象,創辦人王晃三老師和與會者都感憂心,我們花了些時間,談如何為AQI重行定位等問題。
徐明豊好學深思,曾選修過我的TQM課,他知道如何利用資源與機會充實自己,他說:「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加入AQI,會齡超過六年,最近Quality Progress接受了我的二篇投稿,它都曾在這裡發表後再經整理過,AQI幫助了我的成長。」年輕會友的聲音,必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