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企業品質管理的觀念及作法引進大學之我見
一、新觀念的建立
企業品質管理的觀念易言之,就是全面品質管理(TQM)的觀念。教育界若要引進TQM的觀念及作法,便須從建立新觀念做起,接受杜拉克的「每一個企業的使命與目的,就是要滿足顧客。」論點,認真思考組織的目的和使命,明確且刻意地自問:「我們職司何事?我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至於如何滿足顧客?則從社會期望觀點來看,去尋求解答。
須知教育的顧客係指「接受教育產品/服務的組織或個人。」他們通常是指:學習者(學生)、提供資金的個人或法人團體、因學習者的成功而獲益的個人或組織。我們也須知道所謂顧客,是內外有別的。外部顧客指的是:校友、潛在雇主、產官學界等。而內部顧客指的是:教職員(工)、學習者。若要提升高等教育品質,認清誰是我們的顧客,它是邁向成功的先決條件。
二、如何將TQM導入高等教育學府
導入TQM於高等教育學府需建立基本認知與 導入步驟,茲簡述如下:
(一)建立基本認知
TQM是以過程為導向,包括內容如次:
1、管理的品質:學校組織本身及其合約商(外包)的管理人員,均需採取領導方式達成任務要求。
2、所有過程的品質:學校組織必需不斷地發掘教學、研究、服務及社會關係等過程上的缺失,以持續改進的概念,逐漸予以消除。
3、產品品質:指學習者(學生)的表現能符合社會期待,並以令人感到滿意為目的。
(二)導入TQM之步驟
1、高階管理者決心。
2、向成功者學習。
3、建立卓越經營績效模式。
4、檢討經營環境的基本假設。
5、建立TQM組織文化。
6、重新定義組職使命。
7、成立改進小組並指定負責單位與負責人。
8、決定改進之主題或標的物。
9、選擇達成目標之策略。
10、擬訂執行策略的工作計畫。
11、設定績效衡量指標。
12、檢討績效衡量成果。
三、建立卓越經營績效模式具體作法
品質學會「品質團體奬」教育品質管理最佳實務運作模式,係參考「美國國家品質獎:教育類」的評審準則而制訂,包括:「領導、策略規劃與創新、學習者/教職員及市場、善待教職員、過程管理、資訊與知識管理、總體經營績效」等七項,可供有意追求卓越的教育組織領導者之參考。
1、 模式圖
|

圖一 教育品質之最佳實務運作模式
l 上層:以品質管理十原則作為心理建設與形成共識之基礎,以卓越教育品質管理十原則奠定企業文化之基礎。包括:(1)前瞻性領導,(2)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3)尊重人性、全員參與及學習,(4)教職員為重,(5)過程導向,(6)系統方式管理,(7)機敏與創新,(8)依據事實決策,(9)團隊合作、追根究柢、持續改進,(10)誠信正直與社會責任。
l 中層:是系統居於圖形中層部分,由六管理關鍵要項所組成,用以界定組織管理實務運作及其成果。
l 底層:資訊與知識管理,具眼與腦之功能。
2解析
上圖一中說明組織領導者要利用這些管理關鍵要項,落實執行其具體內容,並監視其運作過程,一旦發現它們偏離計畫目標時,立即採取矯正措施,以確保期望的總體經營績效之達成。
l 驅動管理工作三要項
驅動管理工作三要項:包括圖一左端所示領導、策略規劃與創新、及學習者/教職員及市場三項。顯示此過程運作之目的,在要求領導者應為組織設訂符合顧客與市場要求的方向與期望,並賦權員工達成要求(第1項)。發展邁向組織成功的長、短期策略(第2項)。與組織內相關工作人員溝通,從關鍵學習者/教職員及市場、滿意度水準、及抱怨資訊及增強學習者/教職員關係與忠誠度的資訊中,瞭解學習者/教職員及市場現況(第3項)。
l 管理工作核心
圖一中間部份為管理工作核心,它說明發生在組織內的一些關鍵過程,包括善待教職員(第4項)與過程管理(第5項)二項。眾所週知,組織內教職員(工)要為其所做的工作負責,故應對他們施以教育與訓練,使他們擁有可靠的知識與技能,把工作做好。除此之外,領導者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持續學習與改進至最佳化的制度,允許教職員(工)推行創意的工作過程與自我設定方向,以追求最佳績效。
資訊與知識管理(第6項)有如人體的眼/腦中心,它為管理者擷取、儲存、分析及檢索對組織之有效管理關係重大的資訊與資料,作為改進組織績效與競爭力之決策基礎。
l 成果
藉由驅動管理工作三要項、工作核心所界定的過程,產生總體經營績效成果,如圖一右端所示,它大致包括:學習者學習成果、專注學習者與利害相關者成果、教職員成果、財務及市場成果、組織效益成果、創新與社會評價成果等六成果(第7項)。此項成果可供領導者作為檢討計畫進度與目標間的差距之用,並適時採取改進措施,以提升績效。
l 工作區與成果區
我們可將圖一左2/3部視為工作區,它包括卓越經營績效模式七大項目中的一至六項,這些項目具有促進某些價值活動遂行的功能。圖一右1/3部為成果區,它的豐歉,受圖一左2/3部產生價值活動強弱所影響。經營者想要何種成果,就要決定要在哪些工作要項上下工夫。
從另一角度看,所謂的「教育品質之最佳實務運作模式」,是一種由息息相關具有因果關係的管理關鍵要項所組成的系統活動。其中「總體經營績效」是經營者所欲達成的成果項,它優良與否,係由其投入的領導、策略規劃與創新、學習者/教職員及市場、善待教職員、過程管理、資訊與知識管理等六關鍵基本要項所決定,其中的相互作用與因果、本末關係甚為明顯。經營者倘若不明其中的道理,那「就會迷失在動態複雜的問題中,而陷入『捨本逐末』的惡性循環中」以致徒勞無功。
結語
在高等教育學府快速擴充,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求生存、圖發展,是高教組織領導者們所面臨的共同課題。引進企業品質管理的觀念及作法,向異業學習,是最佳策略之一。
例如進入十大名校排行榜,並獲得「國家品質獎」的元智大學,就曾運用TQM為體, ISO9000為用的概念,建立「教學品保系統」循著品質、政策、目標、程序、稽核,及評量等,有系統地實施,獲得成功,元智能你也能!運用新觀念、新作法,改進高等教育學府品質,此其時矣!
*本文發表於《評鑑雙月刊電子報》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