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及其追求卓越之道
林公孚
96/11/26
一、前言
品質及其追求卓越之道這個主題,可分從幾個面向來談,其一是了解此處要談的品質是甚麼?那是屬於「知」的部分,其次談追求卓越品質的方法,則是屬於「行」的部分,品質工作者要能「知」、能「行」,要能了解此二者最終根源皆為「人」。
「人」行為是受「心」所衍生的「心態」、「觀念/原則/價值觀」所主導,它是不容易看得見的,但卻是最重要的,必須對它做深入的瞭解,從而建立正確的「原則/價值觀/概念」,「依教奉行」。
二、品質是甚麼?
品質外相:容易看得見的部分。
(一)從結果看
-
美感的:外觀、感覺、聲音、味覺、嗅覺、觸覺均超越一般者。
-
可靠的:產品失效的可能性。
-
認知的:品牌、商譽或口碑。
-
製造為主的:產品符合標準或使用者所希望的操作特性。
-
使用者為主的:適合使用且易於維修。
-
服務為主的:符合要求條件。
-
價值為主的:為顧客接受的售價與功能。
-
顧客為主的:滿足顧客現在及未來需要。
-
整體特質的:品質是表現能以個別描述與考慮的要項,包括:活動或過程、 產品、組織、系統或人員,或上述任何組合的整體特質,具有滿足顧客明示或潛在要求的能力。
-
特性為主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之程度。
(二)從做的過程看
品質是:
-
作對的事。
-
第一次就把它就好。
-
及時做。
-
用正確的方法做。
-
貼心的關懷。
-
不斷求進步與創新:
-
品質不是一種方案,而是做事的一種方法。
-
品質是被認為管用的一種強而有力的工具與觀念之彙集。
-
品質是由顧客滿意與否來界定。
-
品質包括持續改進與突破事件。
-
品質工具與技術可用於任何行業。
-
品質是針對績效卓越而來,若有所不及,則為改進機會。
-
品質能增加顧客滿意度、減少週期時間與成本、消除錯誤與重做。
-
品質不僅用於企業,非營利事業如學校、醫療機構、社會服務以及政府機構也同樣適用。
-
品質成果(績效與財務)是有效品質管制的自然結果。
-
ASQ更進一步賦予品質新定義如下:
「品質:它在感覺上像是手中的精工製造的衣服、精緻餐館食物的色香味、能始終如一地造就出準備為社會服務學生的學校、願為每一病患多做些額外事務的醫院。」
這個定義無疑像是告訴我們,品質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層面的現象,它是人們心中的觀念與行為的表現,它是以人為本的,人才是決定品質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
ASQ在品質發展史上,指出:「如今,在世紀之交,品質運動似乎已成熟到超越全面品質。新的品質系統已經從以戴明、朱蘭和日本早期的品質從業者們為基礎,演進到超越製造業,進入服務、醫療保健,教育和政府部門。」
從以上事例看來,我們可以這麼說:「品質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的,歷史所建構的和多面向的概念,常隨新時代的發展,而出現新的內涵與定義,它往往是由其缺乏什麼來界定,而不是由它的內容。」例如50s年代的「符合使用」,80s年代的「符合顧客需要」,90s年代的「符合顧客潛在需要」2000s年代的「顧客滿意」。這些不同的品質定義,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三、品質三構面
(一) 精神面:指原則/價值觀/概念
原則/價值觀以品質學會品質團體獎品質管理十原則為例,包括:1.領導2.顧客為重3.尊重人性、全員參與及學習4.過程導向5.系統方式管理6.機敏與創新7.依據事實決策8.團隊合作、追根究柢、持續改進9.互利的供應者關係10. 誠信正直與社會責任
(二)方法面:指成物之道,談管理系統/策略/技術/工具
建立追求卓越的品質管理系統,執行策略規劃與創新,管理工具/方法和其它問題解決技術與分析工具,來發掘問題根源,並防止其再度發生,諸如:品管七工具、防誤措施、實驗計畫法、田口式品質工程、豐田生產系統(TPS)、全面生產維護(TPM)、及時生產(JIT)六標準差(6δ)…等,來提升組織經營績效。
(三)物質面:指成果之表現
經營績效評估有關的一些具體佐證資料,諸如:顧客滿意成果、市場成果、人力資源成果、組織效益成果、財務成果、社會評價成果等。
四、以人為本品德為先
品質是由人做出來的,它與人的品質息息相關。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一再強調:「要做產品之前,必須先做人」。因為只要人沒有問題,產品或服務就不會有問題。故品質是以人為本,我們可以說:「產品/服務之品質繫之於人的品質。」
人的品質可分為二部分,其一為「人才」,其二為「人品」。
(一)「人才」:指的是擁有知識、技術與才能的人,屬於「技能品質」。郭台銘認為一個能夠適應創新與變革環境的人才,也必須具備「負責任、肯學習、勤動手、不怕錯、守紀律、重團結的六大條件,還要加上執行力才算數。」其中肯學習就有知識、勤動手就有技術。
(二)「人品」:它包括「心理品質」(原則/價值觀/概念)以及「行為品質」(態度)二者,屬於「道德品質」。
「技能品質」可經由訓練得之。「心理品質」及「行為品質」所構成的「道德品質」,不易由訓練得之,只能用教條規範。職是之故,企業徵才首重品德。因為是甚麼樣的「人品」,往往決定了他會是什麼樣的人,做出甚麼樣的事。故曰:「品質以人為本,品德為先。」
五、卓越品質的重要作為
卓越品質的重要作為簡言之,就是「成己成物」。此處所用的「成己成物」出自《禮記・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應注意的是「誠」,不誠無物。
茲探討如何「成己」、「成物」以成就卓越品質如次:
(一) 成己
經由正心、誠意、修身、及學習來完成自己,茲簡述如下:
「正心」:係指端正自己的心靈,消除邪惡之心。心正,則能明禮義、知廉恥。人的行為必然正,自然會興起求好、求效益的意念,那時他所想的、所做的都以品質為念,會不自覺地成為源自內心深處的欲求。若心不正,則必不能明禮義、知廉恥,如此能獲得他人信賴嗎?北宋大儒張橫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前監察院長于右任:「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的氣慨,可為典範。
「誠意」:係指意念真誠,真實的面對自己、他人,沒有任何欺妄,從內心端正自己。
「修身」:係指培養自己的思想言行,自我期許成為誠篤正直,值得信賴的人。
「學習」:係指求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具動態而多元、小量卻持續、需同儕互動,以免落入「獨學無友、孤陋寡聞」的困境。
在台積電有所謂「三象限學習」的概念:第一象限是修鍊專業技能;第二象限是培養對人、組織,以及組織之間運作的敏銳度;第三象限是學習瞭解整個產業市場、產品,甚至國際政經局勢,可供參考。
(二) 「成物」
做產品/服務是完成事物,我們稱它為「成物」。其作法需從「領導」、「計畫」、「組織」、「策略」、「制度」、「方法」各個面向做起,來完成事物,亦簡述如下:
1. 領導
領導”人”要靠「願景」、「價值觀」。比爾蓋茲於2000年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談到願景。他指出:現在的技術都偏向硬體的開發,但我認為「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東西更重要」。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領導是做不一樣的事,它不是要你做的卓越,而是激發別人表現卓越。」領導者的基本任務,是把組織內個體的企圖心和需要,跟他們組織整體目標結合。
2. 計畫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做事有”計畫”,才能成為贏家。
3. 組織
將具有共同目標個體組成的活潑社群,以完成使命。
4. 策略
係指管理者為達成組織目標所採取特手段與作為。策略要項、要件及需求,皆須轉換成短期目標及工作行動計畫。
圖1 以過程為基礎之品質管理系統模式
5. 系統/制度
系統係指互相關連或交互作用要項之組合,如上圖1。管理系統(management system)則為建立政策與目標並謀達成這些目標之系統。管理階層的工作就是改善系統/制度,工作制度與紀律在此制訂。王永慶認為上乘的管理,在掌握人心「人心就是制度,掌握人心、順乎人性,制度就會變成一種無形的紀律。」
6.方法/技巧/工具
達到目的需要運用一些方法、技巧或工具,否則難以成功。
六、典範之例
任何的成功,無論他是屬於:個人、團體、社會、或國家,你若仔細觀察、研究,都會發現他們之中,皆有模式可遵循:哥德:「一切開創性先發性的行動,都蘊含一個基本真理,當真心去做時,上天的祝福也就隨之而到。」
(一)典範人物
1、 孫運璿公忠體國,只要是國家發展所需的人才,無不推心置腹,竭誠任用。他在行政院長任內,起用 張忠謀 先生出任工研院院長,改革工研院、創立台積電,奠定台灣電子業蜚聲國際的基礎。他有三不「不應酬、不題字、不剪綵。」公司老闆請吃飯,他會跟他們說「有甚麼話到我辦公室說。」
2、李安電影科班畢業諸事不順,六年無片可拍,每天在家大量閱讀、大量看片、埋頭寫劇本,在電影這條路上堅持不懈努力,終於取得了驕人成績。李安說,「我對電影的憧憬,正是我心蠢動的根源。」
3、王建民熱愛棒球,他具有溫厚氣質與堅毅誠懇的人格特質,及敢於面對挫折挑戰的勇氣,成為他獻身棒球的動力。他的超過時速150公里的球速,與優異的下沉快速球(又稱為快速伸卡球)使他贏得19勝投,今年晉升為135年來第一位拿下美聯季後賽勝利的亞洲投手。
高英傑教練稱讚他有自我調適的能力,高中導師誇他沉潛堅毅寡言,有如無聲潛水艇。
(二)典範企業
1、台積電經營理念
「堅持高度職業道德」 這個理念代表公司的品格,是我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念,也是執行業務時必須遵守的法則。 所謂高度職業道德是:
-
我們說真話。 我們不誇張、不作秀。
-
對客戶我們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
-
對同業我們在合法範圍內全力競爭,但絕不惡意中傷。同時,我們也尊重同業的智慧財產權。
-
對供應商我們以客觀、清廉、公正的態度進行挑選及合作。
-
在公司內部,我們絕不容許貪污;不容許在公司內有派系或小圈圈產生;也不容許「公司政治」(Company Politics)的形成。
-
我們用人的首要條件是品格與才能,絕不是「關係」。
2、台塑願景:「我們希望,未來無論是石化或是電子產業領域,台塑企業都能達到世界性規模,居於產業的全球領導地位,以強化企業的競爭力,達到永續經營之目的。」台塑管理向以「合理化」、「追根究柢」著稱,善用「魚骨理論」從單位成本分析進而到單元成本分析,任何大小事務的成本,不斷解構,一根骨一根刺,條理分明,遇問題必追根究柢,弄個明白,然後徹底解決。
3、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於1934年7月,發佈松下電器全體員工必須遵守的五個精神:產業報國、光明正大、和睦一致、力爭向上、禮儀謙讓。1938年增列順應同化、及感謝報恩共七個精神。松下幸之助說:「遵守松下精神,正是松下電器能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的秘密所在。」
(三)典範國家
1、杜拜
杜拜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口最多的酋長國,面積4,114 km²約台灣1∕9,人口只有140萬的杜拜,超過180個國籍的人居住在杜拜,外籍人士約佔總人口的85%,他們正以旺盛的企圖心、創造力、想像力和執行力,克服沙漠的種種限制,大興土木致力使經濟多元化,以期保住預計於2010年花光的石油存量。
1985年,政府於在杜拜成立的阿聯國際航空,坐落於杜拜國際機場,刺激了旅遊業,帆船飯店,更成為舉世聞名的地標之一,杜拜不僅成為重要的觀光勝地與港口,更是信息技術與金融的產業重鎮。
政府也在城裡成立了許多的自由貿易區,並建立杜拜網路城現在結合了杜拜媒體城,即TECOM(杜拜科技、電子商務、媒體權威自由區),此內部包含了許多電腦公司如EMC、甲骨文、微軟與IBM,與一些媒體機構如中東廣播中心、CNN、路透社、ARY與美聯社。
凡此措施,已將杜拜的國民生產毛額總值,從1995年到2005年,提高了230%,國民所得提升為33,688美元。
杜拜現任邦長穆罕默德(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照片的偌大路邊看板,寫著他給市民的一句最重要的勉勵話:「夢想沒有極限,持續往前。」
「化不可能為可能」,是「奇蹟創造者」;「化可能為不可能」,是「麻煩製造者」。台灣曾因奇蹟創造者的出現而經濟起飛,更因麻煩製造者的作弄而社會沉淪。
此刻的台灣不要奢望「奇蹟」出現,但也不能再讓「麻煩」持續,我們需要結合各種中道的力量,尋找所有的新可能,化「可能」為「可能」,台灣就有希望。這就是為什麼《遠見》在3月上旬邀約了一群企業領袖,共赴杜拜現場,共為台灣謀出路。
如果杜拜不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邦聯之一,而是一個龐大跨國企業,那麼副總統兼杜拜邦邦長的穆罕默德親王,真就是一個充滿想像力與執行力的CEO。他近年來所採用的經濟發展策略,幾乎與晚幾年出版的《藍海策略》(2005年英文版)所提的多項策略不謀而合。
高希均教授曾對「藍海策略」這個名詞做過廣泛的解釋:凡是與眾不同的、前所少見的、貼近現實的、誘發購買的、違反常理的及出奇制勝的新過程、新組織、新產品、新點子、新方法、新行動……,都可視為是一種藍海思惟與藍海策略。
2、「愛爾蘭」(Ireland)
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是一個歐洲國家,歐盟成員國之一,位於歐洲西北海岸的愛爾蘭島,總面積為84421平方公里,其中愛爾蘭共和國約占該島南部的5/6面積,計70273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約406萬。
愛爾蘭於1919年1月從英國獨立之後,由於極端的政治領導和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經濟嚴重衰敗,1998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送給她「歐洲乞丐」的封號。但她在短短20年間,每人GDP從不到歐盟平均70%,進步到2004年的44,923美元,高於世仇英國的35,566美元。在洛桑管理學院針對60個國家的競爭力評比上,愛爾蘭吸引外資的能力,持續保持在前3名。2002、2003年A.T.Kearney對外政策全球化指數評比,愛爾蘭名列第一。2005年《經濟學人》雜誌問「哪裡是最適合居住的地方?」愛爾蘭也高居第一。
愛爾蘭成功的轉捩為1973年獲准加入歐盟,市場比以前大了10倍。加上她的地理位置,恰可成為美國企業進軍歐洲的跳板,因此吸引不少跨國公司如:Dell、IBM、HP…等進駐。
愛爾蘭知道如何制訂國家經濟策略,故將科技、生技及金融列為發展重點。1980年代末,政府警覺到網際網路即將來臨,政府鼓勵人民加強電腦能著力,1992年許下成為歐洲e-hub(電子中心)的願景,成為歐洲商務委外中心。國際著名公司如:Dell、IBM、HP、康柏、花旗、甲骨文、德航…等,皆在其首府都柏林設客服中心。
愛爾蘭知道高級人力資源,是吸引外資的關鍵要素之一。60年代高中教育就已免費入學,90年代更擴大到大學教育也免費。也許因此養成愛爾蘭人普遍有一種能夠做到(You can do it)的解決問題態度與自信。
愛爾蘭人文薈萃,舉世聞名作家、詩人諸如:貝克萊、喬伊斯、蕭伯納、王爾德、葉慈、貝克特、希尼…等的表現,見證了所謂的「人傑地靈」罷!。
七、結語
從上述典範之例中,無論其為個人、企業或國家,他們都具有共同的特質:熱情、專注、堅毅、遠見、目標、創意等,因而獲得成功。
《喚起心中的巨人》作者安東尼・羅賓斯的「必定成功公式」(The Ultimate Success Formula)中指出成功的基本步驟有四:
第一,決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麼?
第二,拿出行動來;
第三,觀察一下哪個行動管用,哪個行動不管用;
第四,如果行動方向有偏則修正之,以期達到目標為止。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些話可作為追求卓越者之圭臬。
作為一個即將成為社會新鮮人的同學們,如何善用上蒼給予你們的一切,包括德行、體能、智識和時間,朝著自己的生涯目標,追求有卓越品質的人生,正是該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本文係於2007年十二月七日應邀向元智大學工管系學生演講之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