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撼動世界:飢餓之國崛起》讀後(下)

 

 

(三)中國問題不少

1.人口問題

作者在書中如此描述:『自然景色不斷改變,但是在整個東西南北的旅程中,有一個不變的因子:人。到處都可以看到人,也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存在。都可以看到民眾騎乘著腳踏車、拖引機、拖車、公車、自用車、火車在工廠間、城鎮與鄉村之間往返。火車窗外的遠景所及,無處不在發展之中。人口帶來的壓力很大,因而就連在高山岩壁或路邊的可耕地都被徵作農用。在這次旅行中,如同這幾年來的其他旅程,我納悶到處都是人的這個現象是如何建立中國經驗和塑造民族意識。我還記得十八年前我在東京認識的一位年輕女子。她是一位北京政府高幹的女兒,受命到日本學習外語。我們在夜間的補習班相識。一天晚上下課後,我們談到為期三年,由毛澤東所引領的大躍進,大躍進造成至少三千萬人因饑荒而死亡。她說:「這些人死得好,…中國有太多人了。」』、

  人口是中國經濟的兩面刃,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也是中國最嚴重的弱點。中國擁有無人出其右的人口數,因而具很多國家的特點於一身。中國辛勤的廉價勞工大軍,令開發中國家生羨,然而中國並非僅僅是個大型血汗工廠而已。中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多於美國。目前雖然只有少部分的人口能稱得上是消費者,隨著中產階級人數增多(2004年時估計約有一億至一億五千萬人),國內市場就越來越如當初期望般廣大。無論如何,從近代史可以看出,中國吸引外國投資者的關鍵因素在於其潛在的廣大市場,而非目前已有如此的市場。然而這些優點卻因為長久以來人口的壓力而不見其發揮功效。

中國目前雖然正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然而其僅一千美元的人均年收入,仍屬於貧窮國家之列。即使有朝一日中國的全國生產毛額會和美國一樣,但是透過簡單的算數就可以得知,到時候其人均所得會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以目前的相對成長率計算,在2040年代初期,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會與美國相仿。但是到了那個時候,因毛澤東的人口爆炸政策而在1960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口,將會年屆退休之齡。事實上,在2040年之前,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即約四億人會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中國很可能會未富先老。

2. 可耕地

  缺乏可耕土地一直是限制中國成長的重要因素,中國有22%人口住在7%可耕地上,人口的壓力很大,這意味著平均每位農家只有半畝地可以種植。在英國有幾百畝,而美國是幾千畝地,幾百年來,耕地過小是中國成長的最大限制。

  耕地過小的問題以後只會更嚴重,因為中國城市成長相當快速,很多耕地都拿來做開發區,開公路、建鐵路,中國脆弱的資源,加上缺乏自然資源,正在影響中國成長。

3.

  水資源極為缺,黃河的水量已經大不如前了,而農村在灌溉時也缺乏保護水資源的觀念,再加上工業污染日益嚴重,中國的600多個大城市裏有400個缺水,以淮河流域為例,從1980年代開始,就被紙漿廠、化學廠和染料廠所污染,有毒廢棄物使居民離癌的比率達到了全國平均值的兩倍,雖然如此中國的人口和產業卻仍然在持續的擴張之中,這使得中國需要比已開發國家多用掉7-20倍的水才能成產出一個單位的GDP。由世界銀行所發表的全球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裏,目前就有16個在中國,這讓中國不但是世界工廠,也很快成為了世界的垃圾場,更嚴重的是這已經不只是中國本身的問題而已,哈佛大學的大氣化學教授甲博追蹤新英格蘭上空的髒空氣時發現,其實來源正式中國,而在溫室氣體的產生量方面,中國目前也僅次於美國,同時中國每年所排放的600噸含汞空氣,使得美國有1/3的湖泊和近1/4的河流都遭到了汞的污染。

4. 大豆與木材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耗國,最大的影響是,巴西為了種植大豆,加速砍伐亞馬遜雨林,每年都有像比利時一樣大的雨林被砍掉改種大豆,農民種植大豆送往中國。

亞馬遜雨林對於環境相當重要,中國的需求正加速雨林消失。此外,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2009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這會讓臭氧層消失,加速地球暖化。

他對木材和紙漿的需求量讓全球的原始森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熱帶原木的交易中每十棵樹就有五棵進入了中國,而其中有44%還是來自非法的砍伐,中國才剛開始發展而它所消耗資源的速度卻已經和美國的發展時期不相上下,十三億的中國人如果還沒有節能的觀念,對地球資源的快速消耗必然將使世界難以承受。

5.石油

在各種資源之中,中國最需要的是石油,身為全球第二大的石油輸入國,2005年石油價格的飆升和中國的需求脫離不了關係,為了解決高達40%的石油進口依賴,北京政府想盡辦法鞏固供應來源,除了在海外投資石油與天然氣還大手筆的在蘇丹,伊拉克和哈薩克等地搶購油田,

6.信任危機

 中國也正在面臨社會信任瓦解的危機,書中提到一個中國女孩故事,在17歲時原本以為自己考取了某間商業專科學校,但是在向學校確認時卻得到未錄取的答案,失去了念書的機會,她也只好回家去種田,直到8年之後她才赫然發現,當然其實自己有考上商業專科學校,只是她的身份被同學盜用了,而這件事也讓她的人生從此變調。

肯吉認為這個女孩的故事反應了目前中國的社會問題,假證件、假員警、黑心奶粉、黑市車票、地下錢莊等旁門左道無所不在,而金錢至上和貧窮的問題更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7.環境污染

  中國最大的障礙是環境污染,全球污染最嚴重的二十個城市裡,有十六個在中國,2009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指責也會隨之而來。

 

五、值得思考的問題

 

談論中國一向是國外人士們深感興趣的話題,最早從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羅素的中国问题》,近年大前研一的《中國,出租中》與《力用中國》,章家墩的《中國即將崩潰》,方紹偉的《中國熱》…等,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各有各的看法,都有參考價值,讀者應作如是觀

作者看「友誼」,是以官式友誼為藍本,去掉官式身份與場合,情況就會不一樣了。

作者認為中國崛起來自傳統,更確切地說,係來自中國知識份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使命感的傳統。

  那些歷經苦難的知識份子們,他們際此百年難逢的經濟發展機遇,有機會投身國家經濟建設,以行動報效國家,洗刷列強加諸的百年屈辱,人人全力以赴是極為自然的事。

  作者說:「中國人,不但聰明而且勤勞。中國人的競爭力,將毫不留情地揭露歐美經濟隱憂的本質:工作人口領太多錢、做太少事。」這句話對企求找「錢多事少離家近」工作的本地年青人言,應有警示的作用。 

  企業家王怡華女士冒險偷渡成功,並學得一身好本事的故事見證了遵從你內心的熱情」及「願景/夢想」的重要性,以及「只要有心,無處不可學習」這句話。

  《十年後的中國》一書的韓國作者朴漢真指出:韓國經濟快速成長是受投資中國策略成功之賜。他說:「筆者居留上海,面對天天不同變貌的中國,天天覺得驚訝,而且也覺得懼怕。因為如果韓國現在不變的話,將無法掌握未來十年的危機。…到目前為止,韓國人在中國仍可大聲嚷嚷,但將來或許會變成我們的子孫,在中國的土地上,淪落到做雜務的處境。」

  朴漢真的擔憂其實已發生在某些台商身上,「昔時台商、今日台勞」已不是新聞了,中國大陸正在崛起中,我們應當用何種態度看待他?聰明的你,讀完此文後,該有一番領悟了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