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面品質管理標準--英國版

 

【園丁按】

  人世間只要有活動就必定會出現品質與品質管理問題無論從4500年多前的埃及金字塔建造4100年多前我國夏朝文物中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之製造直到今日的LV皮包製作或太空火箭的發射,這些工作相當繁複,要做好它,並不容易,除了實施全面品質管理來確保這些工作的品質滿足顧客或任務需要外,別無他法。

  全面品質管理自古有之,只是習焉不察而已,美國國防部所頒布的DoD 5000.51.G TQM指引首開其端,予以制式化。英國隨之跟進,推出全面品質管理-BS7850 計分二部份介紹如下:

 

第一部份 BS7850管理原則指引

1前 言

本部份的BS 7850,是依品質、管理與統計標準政策委員會的指令完成的。

BS 7850分以下兩部份頒佈:

第一部份:BS 7850--1992管理原則指引

第二部份:BS 7850--1994品質改進方法指引

全面品質管理是在組織內藉由設置一套確保其各方面活動,均能朝向滿足顧客需要,以及其他所有目標取得一致的各種過程與系統,以保障其最大的效果與效率,而不致妄費心力,且能充分利用組織內每一個人的潛能。

此項理念體認顧客滿意、健康、安全、及環境的考慮因素,以及相互依賴的企業目標,它可以應用於任何組織之中。

人們接受物資上的投資且發展成良好的管理實務的作為,但全面品質管理的應用,涵蓋了投資在時間與人員;訓練人員的時間;應用新觀念的時間;人們了解其好處所需的時間;以及邁向新而不同的公司文化所需的時間。每一組織都必需對此作出承諾,全面品質管理才會成功。

BS 7850的此部份指導高階管理階層建立管理原則,以達到組織之最大效益。

遵行國家標準的本身並不能給予法律免責權。

.2 指引(Guide)

.2.0 概說

組織裡的所有人員均應明瞭以顧客滿意為主要考慮的組織目標。

此英國標準提供一套管理指引,藉著改進與調和人力的技巧,使組織結構、管理系統、及品質系統能有效地符合組織目標。組織之大小、目標及所用的程序各有不同,在採用本指引時應加以判斷。

本指引也展示我們,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應如何留意他們也有內部顧客及供應者,就如同那些組織外部的顧客及供應者一樣,全員參與及管理階層領導,是激發組織所有潛能至為重要的。

本指引強調需要績效與分析之衡量,以確認所規劃的問題解決方案導致品質改進。此外,偵檢績效與修訂系統應成為持續的活動,亦建議採用診斷工具為之。

在人員與訓練的投資可能是達成TQM的二項最重要的要項。

我們做了許多嘗試才完成此一指引,它不是規定,而是提供管理的指導,因此它可予以調整使適用於組織既訂的目標與方法。所有組織目標均應包括其社會責任;包括組織內人員的健康與安全、顧客接受產品或服務,以及對保護環境的需要。在本標準中使用「顧客滿意」一詞應作廣義解。

.2.1 範圍(Scope)

BS 7850的本部份提供建立符合組織目標最大效益的管理原則之指引,它說明目標的形成以及在整體組織內的應用。

2.2 參考資料(References)

2.2.1 標準參考資料(Normative References)

BS 7850的本部份以參考資料方式,結合其他出版品的特定版次條款,這些標準參考資料引註於文中適當位置,出版品則列於封底內頁。這些出版品應用於本標準者遇修正或改訂時,僅將其與本標準結合部份予以更新或改訂。

2.2.2 資訊性參考資料(Informative References)

BS 7850的本部份參考了其他出版品所提供的資訊或指引,這些出版品正確版次列於封底內頁,但參考資料採最新版次。

2.3 定義(Definitions)

本部份的BS 7850採用BS 4778的名詞解釋以及下列數項:

2.3.1 全面品質管理(TQM)

以最具效益的方法針對結合組織、人力及物料資源,達成組織目標的管理理念與公司實務。

註1:組織目標可包括顧客滿意和企業目標,諸如利潤成長、市場地位或是為社區提供服務。但它們無論在法律上或組織的認知上,應該永遠符合社會需求。

註2:組織運作於社區之中,並可能直接服務該社區,因此對「顧客」一詞應採較廣義的認知。

註3:使用此法者亦以許多其他名稱行之,有些名稱如下:

(1)持續品質改進

(2)全面品質

(3)全面企業管理

  (4)全公司品質管理

  (5)成本效益的品質管理

2.3.2 過程(Process)

任一接受輸入,並為顧客附加價值於輸入上,而產生輸出的活動稱之。所指的顧客可能是組織內部,也可能是組織外部。

2.3.3 任務說明(Mission Statements)

組織主要目標之廣泛說明:

註:整個組織的任務說明通常是簡明扼要,並傳達至所有員工,組織中部份部門亦可據此宣示更詳細與特定的部門目標,以支持整體目標。

2.3.4 製程(過程)負責人(Process Owner)

負責執行及管制作業活動者。

2.3.5 顧客(Customer)

在組織內部或外部,任何接受過程的輸出者。

2.3.6 供應者(Supplier)

在組織內部或外部,供應過程的輸入者。

註:過程負責人通常既為顧客也是供應者。

2.3.6說明過程負責人的角色改變

    

 

.2.3.6 說明過程負責人的角色改變

2.3.7 組織(Organization)

人員與資源所形成的管理小組以執行一項功能。

註:組織可以是企業體、政府機構、公共服務機構或是慈善機構。

2.4 基本觀念

2.4.1 通則

當應用全面品質管理原則時,應注意下列各種觀念。

2.4.2 承諾(Commitment)

由執行長對全面品質管理的承諾是重要的。在組織所有階層與活動中推廣此觀念,是成功的基礎。它需經由個別參與負責並致力於以可衡量的績效水準來達成。

由委員會、各部門,功能與過程都加入,並一致承諾符合顧客需要是重要的。就此而言,每個人都應該知悉其各自的顧客與供應者,無論他是在組織內部或外部。

2.4.3 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

了解並滿足顧客的需要與期望應為關鍵性的目標,許多組織內的成員並未直接與組織外的顧客有所接觸。

2.4.4 品質損失

品質損失是由於未能在過程中以最有效果與效率的方法來運用人力、財力及物力資源的潛能所造成的損失。以下是一些品質損失的例子:

(1)顧客滿意的損失。

(2)失去機會增加更多價值給:

A.顧客

B.組織

C.社會

由於浪費或誤用資源的損失。

2.4.5 全員參與

組織整體力量與全員的能力皆應充分有效運用,他們都應被視為整個環鏈中的一個鍵結。

2.4.6 過程衡量

過程衡量應用於組織各項活動。

.2.4.7 持續改進

應該不斷尋求與監測促使人員與過程績效改進的方法。(參閱BS 7850:第二部份:1994

2.4.8 問題鑑別

在持續的基礎上,提供潛在與現存問題之解決是重要的。

2.4.9 公司目標與個人態度之調準

應不斷注意消除成見和妨礙組織效能的限制性批示。

2.4.10 人員責任

體認個別責任與權利應為全體所接受。

2.4.11 人員發展

在各階層的每個人,均應予以持續地鑑定、訓練與發展。

2.5 實施全面品質管理

2.5.1 通則

成功的組織善於發展應用適當的系統、改進工具與技術,雖然任何所提到的技術都會有改進的效果,但它們的全部潛能只有在搭配應用之時才能實現(見表2.5.1)。

在大部份的組織中,欲克服抗拒改變的阻力,必須注意下列幾件事:

(1)創設適當的組織結構。

(2)應用過程管理的觀念(見2.3.2)。

(3)有系統地衡量績效與表揚成就。

(4)引入改進規劃的技巧。

(5)訓練。

註:見附錄3.A全面品質管理的典型過程實例。

2.5.2 創設適當的組織結構

品質管理成就於不斷地提昇改進組織的作業過程,因此,必須持續檢討企業組織結構之合適性,必要時予以改變。

下列為數項可能需要改變的管理結構領域:

(1)組織的管理過程,例如獎勵或薪資、表揚與策略規劃。

(2)資源分配的方法。

(3)行政支援程序,如秘書工作、庶務以及採購作業。

(4)建立與維持一人性化的環境,使組織成員以相互信任與合作為基礎,持續地改進品質。

(5)為組織內所有成員作有計畫的訓練。

(6)組織的工作過程與程序。

行政作業活動諸如:打字、財務、採購、儲存、再製、服務等,它們可能顯然屬於主要目標之外或僅是主目標的週邊工作,亦應將它納入過程,並設定和整體企業目的相關的目標,及其自己的顧客要求。

2.5.1 選擇一個適當的工具或技術

 ┌────────┬──────────────────────┐

   工具或技術          何    時    選    擇     

 ├────────┼──────────────────────┤

 │資料收集表格  │以系統化的方式收集各種資料,以呈現明晰與客觀│

                 │的事實真相。                               

 ├────────┴──────────────────────┤

 │非數字性資料工具或技術                                       

 ├────────┬──────────────────────┤

 │親和圖          │將大批的主意、意見、問題或其他關心事項組成群│

                 │組。                                        

 │競爭標竿        │將自己的過程與公認最佳者比較。             

 │腦力激盪        │產生、釐清並評估一大批主意、問題或話題。   

 │因果圖          │有系統地分析因果關係,鑑別問題潛在根源。   

 │流程圖          │說明現行作業過程,擬訂修正方法,或設計全新的│

                 │過程。                                      

 │樹狀圖          │將一個主題分解成其基本要項。               

 ├────────┴──────────────────────┤

 │數字性資料工具或技術                                         

 ├────────┬──────────────────────┤

 │管制圖          │以經常產出值監測製程績效,以決定其績效是否出│

                 │現正常變異,或是失控狀態。                 

 │直方圖          │顯示資料的散佈和分佈情形。                 

 │柏拉圖          │鑑別主要因素以及在較看不出意義的原因間,找出│

                 │導致品質損失的最重要因素。                 

 │散佈圖          │發現、確認並顯示兩組資料間的關係。         

 └────────┴──────────────────────┘

註:這些工具在BS 7850第二部份中有所說明。

2.5.3 施行過程管理觀念

公司不同,組織結構亦隨之而異,但對確保過程的管理責任有共同的需要,尤其是流過跨組織界域需明確予以界定,包括人員健康與安全的問題,以及由這些過程及其構成部份對企業的整體目標所作的貢獻。在每一個過程中,管理責任和過程負責人包括下列:

(1)界定和協議每項過程的目的及其與公司整體營業目標的關係。

(2)鑑別外部和內部的顧客,決定其需要與期望。

(3)鑑別過程負責人對其供應者的需要及期望。

(4)為過程中主要活動設訂適當的績效標準。

(5)有系統地衡量過程的績效,並尋求改進機會。

應用於系統或程序上的任何改變計劃,應該考慮它們的相對重要性。

對於改變,很自然會有所抗拒,因此,在組織裡採用新方法時,應予以妥善規劃與監測。

2.5.4 績效衡量

組織的管理當局需檢討其現存的績效衡量系統,並確保其目標,以資料為基礎的衡量系統適得其所,以追蹤所有主要功能與過程之績效。新採行的衡量指標應包含功能或過程的主要屬性,包括例如:成本、時間、彈性與品質;這些需經過程負責人與過程顧客之間同意。

過程效率指標可以勞力、資本及原料使用、廢品、重工、剔選、再調整、循環時間、等待時間、損失時間,不必要的多餘設計,不切實際的允差,過量存貨及其他不符合的成本為基礎,見BS 6143:第1部份:1992及第二部份:1994

顧客滿意度的衡量指標可以顧客調查、競爭產品及服務調查為之,由服務人員、資訊、銷售及服務人員的例行性檢查、顧客抱怨及索賠和其他為基礎。

現存的財務性衡量指標如:廢品、拒收與替換成本可予以使用、或衡量完成過程時間或處理交貨給顧客的延遲時間等指標也可使用。

這些衡量系統中對員工而言,可能並不熟悉,因而最好在採用前先有適當的訓練與參與。

2.5.5 改進規劃技術之介紹

規劃品質改進,實施計劃,分析結果及再規劃是一種連續性循環。

檢討現存規劃過程是必要的,以確保內部有關之改進計畫被佈署在組織的所有階層如次:

(1)公司

(2)部門/單位

(3)過程

(4)個人

當開始此過程時,重要的是要確保改進目標,是經過協商且由上而下執行的。當個人或作業受到過程或任何對其改變的影響時,就會緊密地加入改進計畫的產生與展開,而擴大幕僚人員對改變的承諾。

2.5.6 訓練

訓練計劃在創造及維持一個品質改進環境是重要的。組織中的所有成員,包括最高管理階層需接受品質原則與實務方面,及應用適當方法從事品質改進的訓練。這包括了品質改進工具與技術之使用。所有訓練計畫應檢討其與品質原則與實務之一致性。

組織成員的訓練需擴展至全員,訓練主題應包括下列:

(1)管理;

(2)技術;

(3)過程;

(4)解決問題工具之使用;

(5)溝通;

(6)技巧;

(7)組織;

(8)覺知,(Awareness)

組織內的每個人均應接受訓練,使其能執行其各自的工作過程,明瞭與其他工作過程間的關係,以及在確保顧客滿意與組織目標上所扮演的角色,並對持續地改進計劃作有效的貢獻。訓練需求應予以檢討。

註:見附錄3.A典型全面品質管理過程。

2.6 支援技術之角色

2.6.1 品質系統

建立管理系統以確保準確轉達顧客需要是重要的,藉由管理過程方法和品質系統活動,以產生令顧客滿意的輸出。

註:許多組織由於應用BS 5750Section 0.2的系統所包含的要項而受益,兼採BS 5750Part 123可以獲得更進一步的效益。

2.6.2 品質改進

品質改進措施依鑑別需要改進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情況而定。例如,這些情況可能發生於品質成本研究、因顧客訴怨所引起的重要問題、生產製造或服務過程、或是健康與安全之考慮而定。在這些例子中,通常是由管理者來鑑別及採取行動。

個人與團體均應鼓勵其利用問題解決的技巧,在自發的基礎上,於其工作領域內鑑別改進機會與採取改進措施。重要的是要體認這些技巧可以運用在企業的所有工作領域。包括:打字、財務、採購、儲存、服務等。通常這些改進是小量的,無需管理部門的資金與資源,經過一段時間,其累積的效果對整個企業的影響會非常顯著。

為使資源得到最佳的利用,應在改進專案澄清並付諸行動之前,先檢討其優先順序。組織內的所有過程與每階層級,從公司到個人,皆需一套合於邏輯的、有系統的改進過程,範例請見附錄3.B

2.6.3 分析與診斷工具

許多用於鑑別、排定等級與解決問題,改進工作過程與有效利用資源的工具,已經發展出來並在應用當中(見表2.5.1)。

這些可用於問題解決過程的不同階段,以及下列各項:

(1)鑑別改進主題;

(2)排定主題的優先順序;

(3)鑑別與分析問題的原因;

(4)蒐集、分析資料;

(5)選擇最適當的解決措施。

 

【附記】

  上述BS 7850--1992管理原則指引,指出當我們應用全面品質管理原則時,應注意下列各種觀念,包括承諾、顧客滿意、到人員發展,如今已演進為ISO9000 管理原則八原則。

 

資料來源:林公孚,TQM之標準與模式》品質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公孚 的頭像
    林公孚

    岳林品質大觀園

    林公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